|
序:这是我从老族人中搜集到的有关我八世祖的一些事迹,事件可性度很大,只是年代上可能有偏差,人物也有些不符,待考之。把这些作为贴子发布,旨在能通过这些找到同宗族人。当然你在阅读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我始祖王公得成,原系江南应天府溧水县青石桥猪市巷元朝时代生长人氏,系明朝例赠文林郎是也。一日与嫂戏笑之故,于明朝洪武二年,因南京人满为患充填斯土。并赐率军剿匪由邛州南桥追剿至建昌,始立建昌宁远府,并立西昌、越西、冕宁、盐源、召觉为四川上川南,宁五属,公初住西昌柏枝树创业,广启后裔。
八世祖王公讳 裕字 辉之。妣李唐氏,裕公墓葬惠安坪坝三代,李氏葬和尚村,唐氏葬横路。王裕公也,系七世之后裔,为五房之先祖,公年轻时,体壮力强,正直无私,胸怀爱民之心,从不损人利己,热爱地方公益。深受百姓爱戴。被地方选举为团练之职时,正逢番夷匪患叛乱,蹂躏地方乡邻,掻扰百姓生活,地方治安难以维持。各地启本奏朝,康熙皇帝爱民如子,于是委调朝中大丞年羹尧率兵征剿。地方调集团兵一同剿匪,登相云遊府杨札委裕公为冕邑所属团练总指挥。不到一个月,裕公不辞辛苦,奋发图进,昼夜作战,清剿各处匪患。数月过后,西、冕、越三县剿平,庶民百姓得以安宁。四川总督丁仲强令委裕公为台登团练总指挥,兵力增加至万余人,负责征剿邛(州)、雅(州)、嘉(州)、建昌、大渡河、相岭各属。裕公之兵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所到之处无一败将。不到两年时间,邛、雅、嘉、宁各属匪患平息。裕公官佐则启谨厚,士兵则求精干,不横行乡里,阂其听闻,亦或鬼域含沙。
王裕有功,宁民呈请上报加官晋职,又蒙四川都督丁仲强奏本进朝。康熙皇帝圣旨,钦委王裕为四川省上川南镇夷剿匪威武大将军之职,进山征剿三渡水(皮洛渡、卡洛渡、福兴渡)。裕公率军三万余人,于康熙四十二年八月初八进兵三日后,分别住扎安营在窝堡到白岩子、金河边一带,每日进兵攻击。无奈夷匪甚多,枪林弹雨、弓箭如林,难以渡过河去。裕公绞尽脑汁,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故,于十月二日夜三更时分,裕公忽觉有人指点:要裕公用大炮攻击,因匪首在庙顶高大的碉堡内,只有大炮破碉方能成功。裕公醒来是梦,他急忙叩谢神灵,并遵循梦中记忆,调集铁匠二百名,开工造炮。三月有余炮未造成。是夜,神灵似又在梦中言道:此炮用五宝方能成功,五宝是黄金三十两、白银三百两、黑锡一千斤、火药一石二斗、砂子一百斤。不到一月,果然成功,并于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初十焚香祷诰天地神灵,将有冒犯,请求谅解。随后调炮瞄准庙顶高碉点火开炮,一瞬间,炮声如雷、地动山摇,左左右右震撼五十里之外,山岩震裂。第一炮调得高了一点,打中了八仙岩,众人视之,后又让一十五岁孩童进入炮内扫去灰垢,装入弹药调准炮筒又放一炮,一瞬间高碉被打掉了三分之二(此高碉有三十六层,最高层残碉现仍尚存,是为证据。人曰庙顶弯碉)。匪兵震死、打死的数不胜数,只匪首及残匪逃过一劫,次日裕公兵勇开拨金河全部荡平,此为巢三渡水第一渡是也。
公将兵营分别住扎于拉姑萨、星火山、泸宁营以至木洛等地。河的两岸相互照应休息三月,养兵蓄锐,每日操练刀、枪、弓箭及布阵演练。
夷匪盘据于接新、青木林、滥柴湾等地,布防堵住燕彝卡隘口。裕公置之不理,让其放松警惕。一直到当年八月初八夜,方发兵从四面攻击,一直打到天亮,燕彝卡隘口终于被裕公打开。裕公兵士勇猛如虎,乘胜追击,杀死夷匪八百有余,卧野山原,大军攻下接新、青木林、滥些湾等地后驻扎安营,残匪败退金河边。裕公休整两月,兵力恢复强壮后,于十月初一牛王圣母的圣诞之日,抽选强壮兵勇一千二百名在前面开路,其余士兵在后面快速跟进。将夷匪杀得节节败退。天明时分将兵已经过河,裕公清点兵马,方知左营第八哨哨官卢占武身负箭伤。炮伤、箭伤士兵二十五名,公立马调医官医治半月,伤势痊愈,阵亡勇士十八人,公命力士採得上好棺木隆重安葬,并请法师超度勇士亡灵,让生者安心、逝者安宁,此战役是剿平第二渡也。
裕公释然笑曰:我军伤亡士兵少数,而夷匪被我军杀死荒野、掉入金河而亡的计有两千余人。
夷匪退于长苦苦、子耳、万连等地驻扎,裕公缓兵不战。只是杀猪、宰牛宰羊,军队象是过年一样,唱着太平军歌。
康熙四十四年初,河水未涨,裕公出兵攻击,大河两岸杀声一片,夷匪抵挡不住裕公的攻击,退守大杠山,此处山高岩陡,道路危险,难以攻击,加之金河水涨,来去退守不便,夷匪又在险要地带装上滚木,堆积石块。裕公连攻十余次都过不了河,裕公午夜思量后,命士兵只呐喊而不战,就这样白天感杀声此起彼伏,夜则收兵回营,把个夷匪搞得草木皆兵,神智大乱。
到了康熙四十五年正月十八日,裕公将枪械、弹药、刀枪准备就绪。
又用羊两百只,左角绑香,右角挂上灯笼,笼内点上牛油蜡烛,二更时分用船把羊运过河去放逐山野,夷匪见满山都是火烛大声叫喊:“王官大兵过河来了”,急急忙忙中将滚木、累石推下山来,木石之声震撼山原,可怜两百只羊除了乘下的七只外全被砸入金河,待到天明时,夷匪木石全部放完没了战斗力量。裕公将提前造好的十八只大船放入河中,大军浩浩荡荡渡过河去,只留千名士兵护住粮草。大军骁勇善战、四面攻击,裕公亲率兵勇督扎隘口,公在险要之处指挥冲杀,突然一箭飞来射中裕公,箭上毒药把个裕公当场昏迷过去,一个卫兵急忙呼叫而去:长官受伤昏迷了。勇士们气得直咬牙,冲杀着为裕公雪恨,杀得夷匪尸横山野,匪兵亡者三千余人,受伤八百四十二名,活捉二百五十七名,当即杀死抛入金河。裕公一生除毒,以人为善,祖德功高,又有神灵护佑。他忽见面前有一人为之拔出箭来,一人割去伤肉,一人又用药擦伤,裕公想谢,却苏醒过来,感觉伤处一点不痛痊愈如初,没了伤痕,他当即跪地,祝告天地神灵,此是川主、土地、药王三圣相救,方才脱离险境,当用香火永远顶敬供奉。裕公知士兵阵亡五名,伤十一名,心中难过,逐日发兵,四山围捕残匪。
将匪首腊卡、术初二人砍头后各营示众。同时下令四处搜寻,捕捉到的不论男女,不必交营、不必审问直接斩杀。每天搜寻至少三百左右,两个月后,匪夷基本肃清,其少数未捕捉到的也远逃而散,裕公在这一次为朝庭立下汗马功劳,名声大振,也是因为这次导至年羹尧妒忌起了杀死裕公之心。
一日,裕公外遊,有右营十三哨捉来番人妇女、姑娘五人,裕公见一女子品貌不凡,脚上生有红印一块,带回问知姓唐,裕公看重红印收为妾妻,生下一子,取名登云。云公聪明俊秀,年满十二不同父母居住。裕公修了西山寺,塑了神像,交了水田二十石,旱地八斗,让云公在寺内居住管理,三年未满云公说:此山无柴,难以居住。裕公又修南寺,雕刻大佛一尊,建了正殿两廊,佛爷后面道了铁碑一统,马家山坡门前买明水田五石作为云公在庙内耗用。云公坐了八年,又到庙高山顶修庙宇塑神像,请仙石匠造钟一口,能应到响石。云公住坐五年后,进山在庙顶安家娶妻创业,大振家声,凡庙顶居住番氏王者乃云公之后裔也。
裕公在大杠山一带将溃散夷匪杀绝,立马安民调查户口,并选定头人管理,当地百姓太平无事,番汉两族共享太平生活。裕公心中大悦,于康熙四十六年二月将兵撤回并将头等军炮十尊,二等军炮三十六尊,三等军炮七十三尊运到泸宁营交关地庙保存以备后用。裕公后又接朝庭命官年羮尧令调兵征剿打箭炉、甘孜等地。裕公回禀告假休息,年师忿恨裕公不从调谴,黑心奏本进朝,呈内黑奏裕公不从调征,反纵蛮扰汉等。康熙皇帝大怒曰:圣旨下命征剿逆匪,尔敢违令,此情是否?后命差官前往调查,若王裕有纵匪殃民之事则斩首示众,若是黑奏冤枉,则杀年羹尧,不可姑息。此批随即下旨:命本朝左部差官张仲轩前往四川年、王二人剿匪之地查明情形,转奏本朝以凭究办,去差勿得袒庇,致于查究,决不宽怠,切切此命。差官奏旨带钦兵二百名于康熙四十六年五月初八亲监四川总督丁中强处查年、王剿匪情形。总都督丁禀曰:年王分征各有界限,川南王裕负责,川西是年羹尧范围。王裕兵壮力强,已将邛州、雅州、嘉定、泸州、宁远各属大渡相岭一带征平并恸剿山内牦牛山起至大杠山,捕获匪首腊卡、术初,砍头游营示众,已抛金河,匪兵除杀之外,余者溃散平服,三渡水呈报公文来省备案,王裕收兵休息。年师征剿地段未平三分之一,年师命调王裕帮征,裕公休息,不从开拔,年师忿恨,因此黑奏本章是实,并查裕公全无纵匪殃民行为,差官听明登记,总督盖印。差官又到川南邛、雅、嘉、宁各属调查,汉番人皆言曰:王裕天威也,近三年之间将川南蛮匪一概诛灭除尽,老少百姓得以安宁,共享太平之福
川南康民感之不尽,裕公长存除暴安民之意,并无顺匪殃民之心。差官察明奏朝,圣主看明,后令差官调王裕进朝,一则邀旨,二则与年师对审。年奸闻知此情,感觉不妙:若王裕进京,本师必有大祸。虽有差官与王裕一同进朝,岂料年奸心思诡计,知道王裕身边有一人王登云同路,即令部下龙都司前往陕西省直棣州二道桥设偹接路茶宴,裕公同差官经过陕西直捸州二道桥驿站,龙都司请王裕下轿坐下特饮茶宴,裕公下轿坐在椅子上,龙都司捧茶跪下:“大人不辞辛苦,千里而来,请饮盅茶”。裕公接茶方饮一口,七窍流血而亡也。可怜登云公抱着父亲的脚恸哭,为之送终。差官亲临相验并令登云採棺装殓待后奏本。差官即令力士将龙都司捆吊高悬,重打铐问,龙都司供认曰:王裕与我无冤,此系年师命所毒也。差官即令将龙都司砍头后示众,尸抛河里。差官将奏旨调查情况及王裕剿匪平服三渡、年奸挟怨黑奏又命龙都司药毒王裕各种情况确实呈明。朝庭怎样处理年羹尧的在此不知详情,只知朝庭圣主下令钦诏,王裕家属进朝候赏。登高、登龙、登凤、登熬、登第五个儿子,都有家室,恐遭后害,未能进京,仅有云公一人面见龙颜,口称出家为僧,我父死苦,望主施恩。主封云公为大禅师,圣主宣诘,王裕死,劳苦功高,免其子孙不当杂项、差事、征剿功单五道,时逢裕公祖妣李氏七旬有八寿誔之期,圣主钦赐蜈蚣木扁一道上写“钦赐宣威作寿”六个字,盖上皇印。即在金銮殿上将功单、功牌、木扁一并交下,云公上殿三呼万岁,谢主龙恩。
云公将赠物领取,转至陕西二道桥招栋祠将父之焚化骨灰领回家中大祭五日,卜葬惠安坪坝堡后三代。名九祖王坟,是裕公德泽信矣,裕公之劳劳尽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