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3269|回复: 0

    古墨收藏——兼说曹素功家族制墨承袭。(李绪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3 13: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1899年甲骨及甲骨文的发现,直至后来的大规模发掘,在相继出土的甲骨骨片上有用红色和黑色颜料书写文字的痕迹,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有意识的用颜料书写内容、表达思想较早的实物证据,这可以说是我们先人在生活实践中用“墨”的一个典型事例。
      上个世纪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汗简木牍,帛书等墨迹实物。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出了几百枚竹简和有彩绘的帛画。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风采依旧。
      湖北郭店楚墓竹简,湖北睡虎地秦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湖北江陵凤凰山汉简墨迹等文物的出土,更表明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墨的大量的普及和使用,致使中国古代制墨工艺进入到一个变革与发展期。到魏晋时,松烟墨的大量使用,与工艺的更加完善,标志着我国制墨业进入到成熟期,此时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书迹名品《兰亭序》已问世,书写用墨是否是“韦诞制墨法”所制之墨值得探讨。
      研究书法,喜爱碑帖的朋友都知道,珍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唐太宗李世民於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在长安温汤(今西安临潼华清池)书写的《温泉铭》拓本,是现在所见存世最早的碑帖拓本,《温泉铭》拓本上有墨书行书一行,内容为“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日围谷府国毅见”。此拓片是在清光绪年间敦煌道士王圆箓所发现,遗憾的是王道士当时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他手中的这批东西的重要性,至使流失海外。此拓本的拓制时间比唐李阳冰制“文化阁”臣铤御墨还早至少114年的时间。唐朝制墨业的一大创举就是彩墨的出现。《唐书·韦述传》有内容记载其用黄墨校点自家藏书之事。唐朝墨的主要产地应该集中在京畿地区或原材料盛产地。由上述两条件,扶风、延州、易水、潞州等地成为产墨集散地,也就顺理成章了。
      历史进入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影响制墨业发展的不单是地理位置与原材料的因素,在此时,频繁的战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亦随之转移。徽州以其丰富的资源、安定的环境,使得徽州制墨业迅速崛起,并影响中国制墨业长达一千多年。由于制墨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其原料配制、加工工艺、种类、品质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和完善。宋朝时所产之墨,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墨中添加名贵中药品等香料者,一种是不添加名贵香料者。代表人物分别为潘谷、张遇、王迪等人。在宋一朝还突破了原材料的制约,开始用石油炼烟制墨。宋朝的制墨业的成就,实物参考已极少。在传世至今的相当数量的宋版图书,及宋拓碑帖、拓片等实物中,能窥其所用之墨之斑点。进入元代,制墨业基本承袭着宋代余风,并没有大的发展。
      明清两代制墨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制墨史上空前绝后的,无论是选材配料,制模工艺及图案、款式等等方面。此时全国的制墨中心依然是徽州,明代前期制墨业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墨也成为一种商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在利益的驱动下,制墨家辈出,制墨业也进入到一个高峰,明代制墨业的代表人物,其中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邵格之、方瑞生、吴廷、汪鸿渐、汪中山、吴叔大等较为突出。明代制墨名家已重视把自己的产品整理成体系,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其代表性较强的有程君房之《程式墨苑》、方于鲁之《方氏墨谱》、方瑞生之《墨海》等著作。著作的出版又促进了制墨业的进一步发展。
      制墨业发展到清代,其在明代制墨业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在仿古墨方面还是集锦墨方面。清代的文人自制墨也达到一个高峰。此时墨计的出现亦为墨的使用者带来极大的方便。
      清代的制墨家有代表性的为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等,他们在清代制墨史上各领风骚。喜爱古墨的朋友想必都知道他们,其他的有影响力的制墨名家,还有歙县的程正路、程公瑜、吴守默、方密庵、程瑶田等。休宁的叶玄卿、汪时茂、汪次侯、吴天章、胡墨聚、程怡甫等,婺源多有詹姓制墨家,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詹云鹏、詹致和、詹彩臣、詹从先、查亨吉、王晋卿等。因歙县、休宁、婺源三县在清季时同属徽州府,又都是当时的产墨中心,所产之墨又各有地域的独特风格,因此被相应的分为歙派、休宁派、婺源派。
      制墨的名家亦多,墨的品种与样式更是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在此对众多的制墨名家和众多的墨品当中,就选其有代表性的曹素功一家与其传世的墨品加以介绍,这样便于在有限的一篇幅内,能够深得进去,能够说明一些具体的问题。为什么选择曹素功呢?因素有这样几个,其一是曹素功在清代来讲是早期的在突出业绩的制墨家。其二,他是接手的明代制墨名家吴叔大的墨肆“玄粟斋”。其三,其有官僚背景。其四,曹素功著有《曹氏墨林》一书,由实践上升到了理论。
      曹素功其人生在歙县岩寺镇,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15-1689),经历明清两代。名圣臣、字昌言、号素功,清顺治十二年秀才(1655),在曹素功四十五岁时成为贡生,身居官场。清康熙六年(1667),曹素功辞官,开始做制墨之营生。此时,接手了吴叔大的“玄粟斋”并改“玄粟斋”为“艺粟斋”,此举当然与清朝严酷的文字狱有关。此时的“艺素斋”与其他的墨肆一样,除生产贡墨之外,同时生产实用性强,品质好,传世亦较多的应市之墨品。 曹氏生产的应市之墨,品种之多,造型亦繁杂,工艺精益求精。在此略作介绍,以供爱墨者参阅。
      其一,紫玉光为曹素功第一墨品,相传在清康熙皇帝一次南巡途中,曹素功把精心制作的佳墨呈上,康熙皇帝用后极为赞赏,赐曹家之墨“紫玉光”三字,使得曹墨名声大噪。此品传世所见有“黄山图墨”、“白岳图墨”等套墨。其二,天琛,名目是隃糜墨,仲将古法、张永墨、新安法墨、奚鼐造、李超、新安上色墨、软剂、握子墨、天烽煤、耿氏墨、依歙样法墨、雪堂义墨、太室常和、易水火墨、隻角龙纹、书窗轻煤、三衢蔡瑫、再和墨、净明斋、卧蚕小墨、远烟、潘谷墨、沈胿漆烟墨、解子诚、易水汞墨。其三,苍龙珠,套墨作圭(方)璧(圆)形。其四,天瑞。共分草圣、酒仙、真孺、隐者、羽士、侠客、高僧、美人、词伯、画师等种类。其五,豹囊丛赏,以曹氏各种墨拼合而成,一匣四笏或八笏。其六,青麟髓,全套有十五个品种,各代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太极为圆形,其他是长方形。其七,千秋光,作桓圭、信圭、躬圭(长方形)、蒲璧、轂璧(椭圆形),即所谓“三圭二璧”。多带年款。其八,笔花,墨上镌瀛州图。其次还有岱云,墨上镌泰山出云图;薇露涴;非烟;香玉五珏;文露;寥天一;紫英;潄金;大国香等。
      前面对曹氏所制之墨的品种和类别作了介绍,收藏和鉴赏曹氏制墨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曹氏家族的世系进行理顺,对照明晚期至清代各个时期进行研究,会大有裨益。
      曹素功当然是曹氏制墨家族中首屈一指的始创者。他的活动年代是跨越明清两朝,从他成年算起,是从明代崇祯至清代康熙。从他辞官制墨到其去世(1667-1689),此时所造墨应为初代墨品,目前世面极为难得。第二代传人是曹孝光(字永锡)(1632-1695),从明崇祯年间生活到清康熙年间。墨肆传至第三代,有影响的人物有两位,一位是曹定远(字西侯),生活时代是从清顺治晚期至清乾隆早期,另一位是曹霖远(字雨侯),它比曹定远岁数小九岁,但比曹定远早去世十二年。第四代传人亦是两位,曹士悦(字階立)和曹士恂(字鹤亭),生活时间是从清康熙中期至清乾隆年间。第五代传人有影响也是一位,即曹锦(字旦中)(1719-1781)。曹世家族前五代所造之墨世面亦不多见。至此,曹氏家族的制墨还是主要以徽州歙县为主。曹氏制墨传至第六代,在三位传人中有两位把市场拓展到苏州等地。在苏州开墨肆的两位是曹尧千和曹德酬,而曹引泉依然在歙县经营墨肆。第六代传人的活动时间是在清乾隆早期至清嘉庆年间,而此时,也正是整个清代制墨业的一个转折点。从清代中后期整个制墨业已逐渐开始出现不景气之征兆。各个制墨名家开始大量消减墨模,工艺水平、材料配制亦不如往昔。这与整个清代社会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个人无力回天,当然曹家墨肆也不例外。曹氏家族的制墨业传至第七代:曹毓东、曹在春,第八代曹云崖,第九代曹寿明(字端友),第十代曹月舫(字乃桂),已到清朝末期。此时,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制墨所用原料漆和桐油被大量掠夺出口。随之而来进口到中国的炭墨,使中国传统的制墨业受到极大冲击。大的社会背景如此,也不能一概而论。各个时期也有精品墨出现,只不过量远不如从前。曹氏制墨传至第十一代,时间已进入到中华民国。其中有影响的人物有四位,曹裕衡(字麟伯),曹裕徳(字仲璋)、曹裕炳(字叔琴)、曹裕和(字季笙)。其中曹裕炳曾为于右任“鸳鸯七誌斋”制墨,非常精致,亦属墨之精品。
      制墨业发展到民国并没有停顿,新中国成立后,将迎来制墨业的新的辉煌。现在,我们无论看到哪一朝哪一代的古墨、旧墨,都应精心保护,认真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