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292|回复: 0

    重庆丰都县董家镇蜡烛塘王氏来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 11: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原王氏史话

      吾蜡烛塘王氏,乃出自姬姓之王。系周武王姬发第二十一世孙(第二十三传国王周灵王姬泄心之太子姬晋。姬晋亦称太子晋或王子晋、王晋、王子乔、王乔、王子。因系周灵王长子,立为太子,故称太子晋。
      春秋时,左丘明著《国语》曰:“太子晋因直谏被废,子宗敬奔晋,世居太原,人称王家,改姬姓为王姓,为太原王氏,地望太原郡,始于秦,显于汉”。
      《太原王氏族谱》载:太原王氏受姓始祖王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生于公元前607年(周匡王六年甲寅)正月初七辰时。母后姜氏,有孕在身,梦空中仙子鹤飞来,一老翁随后,笑谓后曰:“此子宜王不王,不王宜王,发祥晋地,迁乔有方”。姜后既寐,遂诞太子晋也。太子晋幼性敏悟,聪明博达,温恭敦敏,洒落不羁,因以嫡长,父灵王立为太子,以继王位。至公元前647年(周灵王二十五年甲寅)七月初七日跨鹤升天,由是推知,太子晋在世六十岁。
      史载:公元前550年(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泛滥,威胁王宫,灵王欲命壅塞二水,太子晋力陈不可,主张应仿大禹治水之法,顺其自然,应势利导。灵王非但不听,仍一意孤行,派人壅塞河道。且视太子晋之进谏。忤已身威,便废去其太子之位,谪为庶人。太子晋虽遭谪贬,但民心所仰,声望愈高。晋平公派叔誉朝贡于周,觐见于太子晋,与之辩论,五称而三穷,巡而退。归告平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才识过人,能言善辩,吾等非其对手,我国先前侵占东周之地,趁早归还,否则,祸乱即将降临”。其时师旷在侧,不以为然,请求入周,与太子辩论,若果如叔誉所言,再归还领土不迟。晋平公曰:然。师旷遂入周见太子晋,与之反复辩论,从天地万物、圣君贤臣,直至立国之道、安民之策,师旷终为太子晋所折服,方知叔誉所言,并非危言耸听。并谓太子晋曰:“瞑臣无见人辩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闻而易穷。王子,汝将安为天下守科?”。师旷回归晋国,于晋平公前大肆夸奖太子晋。《逸周书》载:太子晋亦能预知自己寿数,师旷入周与之辩,太子晋亦闻师旷测人之寿夭,谓师旷曰:“且吾闻涩知人年之长短,告吾”。师旷对曰:“汝声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寿”。太子晋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天(帝)所。此乃天机,汝慎勿言,殃奖及汝”。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果闻太子晋去世,后人因为王子晋去矣。
      汉刘向撰《列仙传》曰:“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求之于山上,见桓良,谓曰: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侯我于妗缑氏山巅。至期,果乘白鹤驻山头,可望不可及,举手谢世人,数日乃去”。公元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丙辰),灵王梦太子晋控鹤来迎,既觉,犹闻笙声在户外,灵王曰:“儿来迎我,我当去矣”。遗命传位次子姬贵,无疾而崩。姬贵即位是为周景王也。
      姬贵因其兄让国不王,故赐姓为王,以光大其后。果应“宜王不王、不王宜王”之语。太子晋正妃太玄氏,生于公元前606年(周匡王六年乙卯)七月十三日申时。卒年不详。生七子:王梁、王顺、王称、王行、王政、王易、王与。我族为长房王梁之后也。史书所载太子晋之子宗敬,不知为七子中何者也。
      七子中,四房王行,六房王易、七房王与隐于天台,称天台派;二房王顺,五房王政隐于缑山(即缑氏山,在河南),称缑山派。两派均不乏人。缑山派尤多仙裔。若王翊(即鬼谷子,系东周战国人),王玮、王蒿、王方平(汉代人)等皆其苗裔。长房王梁、三房王称,徙入晋地汾水流域,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四年)秦国在晋地置太原郡,故长房王梁,三房王称称谓太原派,王称公后为仙人入王光引去,王梁公为我族二世祖也。
      梁公之七世孙王苍明,原配祁氏,所生三子王向,徙居沛邑(今山东沛县)。向公五世孙王愔,生女王含,适刘煓,生汉高祖刘邦,创四百二十余年汉朝天下。
      晋公二十世孙王乔,名谧,字乔,生于公元20年,汉光武帝(刘秀)时,为尚书。汉明帝(刘庄)初,因谏射猎不合,贬叶县(今河南叶县)令。传曰:每初一、十五,自县诣朝,不乘车骑,太史伺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至,乃侯凫临至,举罗张之,得一鸟,视之,则所赐官属履。又传:乔,叶县令,将死,有一玉棺自天而降。乔曰:“上帝知我矣”。遂沐浴更衣,入玉棺而卒。葬于城东,土自成坟。或言仙去,飞升处在柏人城(今河北唐山市西)东北关灌山。
      晋公二十六世孙王允,字子师,生于公元137年,汉顺帝永和二年丁丑。因其起食邑祁县,遂籍祁县。王允少有令誉,人称“一日千里,王估才也”,年十九,任郡使,不惧权势。曾捕东晋恶贯满盈之宦官赵津。又冒死谏争太守适夫,因此远近闻名。汉灵帝时,拜豫州刺史,献帝即位,任司徒,守尚书令。时董卓独揽朝政,肆姿不法,有不臣之心。王允志在匡主宁邦,乃设诗文潜结董卓部将吕布,刺杀董卓。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壬时,董卓将部将李傕、离汜之乱,吕布劝王允避难,允曰:“吾心在国,国乱愿以身死。皇上年幼恃我保驾,临难苟免,我不忍也”。故王允及长子王益、次子王景、三子王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被李、郭二贼诛害。及朝廷平定李傕之乱,为王允平反昭雪,又封其孙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王允设计杀董卓,安邦济国,一切为了汉室,后世当作忠心报国之楷模。明人罗贯中演义三国,专此设计了一段献貂蝉诛董卓之故事,从此使之名满天下,罗贯中作诗赞曰:“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王允之兄,王充,其子王凌(又作王陵)免于叔父之难,贵显于三国曹魏时,又才能为魏武帝曹操知遇,入魏后官至太尉。时人谓之“文武俱瞻,当今无双”。因司马懿有不臣之心,诛除异己。王凌率兵于寿春(今安徽寿县)以伐司马懿,王凌兵败被杀。时论谓王凌“忠于魏之社稷者。有子四人,其中长子王广有志尚行学,次子王飞凫、三子王金虎,并才武过人,人称“广等志力,有美于父耳”。少子王明山,最知名,善书法,多技艺时人视为楷模。其后,四子均为司马懿所杀。宗族幸有存者,世系不明。
      王允从子,王宏,河东太守,绵竹侯,以从叔司徒王允之难,弃官北居新兴,仍为新兴雁门太守。其子王玄谟为南朝刘宋(420---479)车骑将军。玄谟初际遇宋武帝刘裕(356---422)于青、徐之地,被辟为从事史,以后因军功不断升迁,至孝武(454---464)末年,官至顾命大臣,其后家世相传,显于南朝。
      王允一族,因世居祁县高贵乡吉千里(今山西祁县东南祁城一带),其后裔嗣藩衍大族,成为祁县王氏,是我太原王氏发派之一大支族也。
      晋公二十六世孙王烈,字彦方,生于公元137年汉顺帝永和二年丁丑。(字林宗)友善。烈公为陈实之弟子。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戳是甘,但勿使王彦方知之。烈公使求其人,乃先盗牛者。乡里凡有争讼者,往质于烈,使判曲直,或至途而返,或望而归。其以德威人如此。察孝廉、征辟皆不就,避地辽东以终。因烈公义行于乡里,故称其乡为君子乡。
      烈公之孙王柔,字叔优。王泽,字沛然。兄弟二人少年俱知名,颇得大儒郭林宗品评,汉献帝时期,柔公官至北中郎将,泽公官至代郡(河北蔚县)太守。由柔泽兄弟开基,创太原王氏晋阳支派魏晋盛门。
      柔公之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王机之子王沈,以佐命之功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公之子,王浚,大司马。父子皆登三公之位。泽公之子,王昶。(即谱载晋公二十九世孙王和),字凤鸣。仕魏后,官至司空,京陵侯。魏末因助司马氏篡魏有功,子孙入晋后皆平步青云,超级贵族之其随之奠定。昶公长子,王浑,字玄冲,累官至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率方面军出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功灭孙吴,为晋室一统江山建立不世之功。旋升征东大将军,官至司徒,增封京陵侯爵为京陵郡公,食邑八千户。浑公之子王济,尚晋武帝司马炎之女常公主,官至骠骑大将军。昶公之次子,王湛,字虔冲,生于公元248年蜀汉后主延熙十一年戊辰,官至汝南太守,后隐退精通周易。湛公之子,王承,字安期,生于公元277年,西晋咸宁三年丁酉。公元301年,年方24岁,官至东海(今山东郯城县)太守。清虚寡欲,颇有善政,官于从事中郎,为中兴名臣第一。浑公妻钟氏名琰,出身名门世家,湛公妻郝氏,出身普通人家。二人皆有德行。钟氏虽出身名门,但与郝氏相亲爱。郝氏不以巳贱而屈尊退让于钟氏,钟氏不以巳贵而凌驾于郝氏。时人称“钟夫人志礼,郝夫人之法”(法式,典范)。
      自晋初四十余年,晋阳王氏族人中十二人皆入仕途,且三人三公,一人尚主,官位显赫于世,鼎贵一时,是 太原王氏直系中之黄金时代。
      承公之子王述,字怀祖,生于公元304年(东晋惠帝永安元年甲子),性沈静,年三十尚未知名,人谓之痴。代殷浩为荆州刺史。初至,主薄请讳。述曰:“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门,余无所讳”。后屡典州郡,清洁绝伦,累官尚书令。卒谥简。
      述公之子,王坦之,字文度,生于公元323年(东晋明帝太守元年癸末),初为桓温长史。宁康初(公元373年)累官徒中、中书令、都督徐、兖军事,封蓝田侯,卒于宁康三年(公元375年)乙亥五月。与谢安共辅朝政,临终与谢安等书,惟以国家为忧,言不及私。谥曰献。
      坦之公之长子,王恭,字孝柏。官前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坦之公次子王泰,字怡然,生于公元345年(东晋穆帝永和元年乙巳)。泰公以其兄王恭放逸,恐其贻祸,故晋帝封侯五世,固辞不受。
      自东晋入鼎中兴以后,晋阳王氏仍是当代名族,独霸东晋朝政达数十年之久。有三女相继为晋哀帝司马丕、晋简文帝司马显、晋孝武帝司马曜三帝皇后,一人位生三公五人官至正副宰相,五人任大州刺史,八人有公侯爵位,公元362年,晋哀帝司马丕追荣王氏历代功勋,封王氏五世(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为侯。故晋阳王氏一脉,亦称五侯王氏。
      太原王氏自东汉至晋末,历经400余年,发衍祁县、晋阳两大支派,相继名世,累代显宦,世世高官,成为天下第一盛门。唐宋以后,王氏宗族受社会动乱之影响,多次分化或迁徙,遂使太原王氏遍布海内外各地,著名衍派已达200余个。
      晋公二十六世孙,王烈之弟王舒,生二子:长子王雄,次子王融。雄公仕曹魏,固守幽州有功,兼资文武,忠烈之性,愈越伦辈官拜幽州刺史,任职期间,政通人和,奉宣威恩,怀柔有术,边陲差安,谟南少事赫然一代名臣。生子王浑,梁州刺史,次子王又,平北将军。浑公生子王戎,官司徒、安丰侯,西晋灭吴主帅之一。永平元年(公元291年)官拜副宰相,元康七年(公元297年)升正宰相。又公长子王衍,官太尉,武陵侯,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任副宰相。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升正宰相,次子王澄,任成都王司马颖从事中郎。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出任荆州刺史、都督。兄弟三人出身官宦世家,聪明早慧,交往者皆达官显贵,名贤上流,故成为命冠天下之人物,世称王氏三名士。知名后相互提携,遂使成名益盛,天下无比。《晋书》赞曰:“兼声名籍甚,倾动当世。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
      舒公次子王融,字巨伟,有名誉,公府征辟,不就。前妻生子王祥,继配朱氏,生子王览。祥以孝知名,览以悌知名。
      王祥,字休征,生于公元183年(汉灵帝光和六年),事母至孝笃孝至纯。坊刻《二十四孝》有王祥卧冰取鲤奉母事,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史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孝子。祥生母早卒,继母朱氏不慈,祥深受继母苛虐。继母尝于父王融前谗毁之,故失爱于父。继母愈恶,祥愈对继母孝顺。继母命祥护园奈,落则鞭之,祥抱树大哭,奈遂不落,继母命祥打扫牛栏,不净则鞭,祥勤谨打扫至净,继母欲食黄雀肉,祥彻夜张罗捕之;继母严冬欲食鲤鱼,祥冒严寒、解褐破冰,冰坚不开,遂卧于冰上,以体温溶冰,终于凿开方洞,垂纶于上,获鱼而归。父丧,值世乱,随继母避地徙居庐江(一作庐山,今安徽舒城),隐居三十余年。祥因孝知名,官府多次征辟,以继母尚在,拒不入仕。是以王祥一脉,世称庐山王氏。至继母去世,方命出仕于魏。累官至大司农、司空、太尉三公之位。入晋,司马昭拜之为太保,朝中八公同烈,位居第一,为西晋第一重臣。祥平生高洁清素,卒谥元。遗训子孙,须信、德、孝、悌、让。生五子,其中三子早夭,二人及其后代子孙皆位至太保。
      王祥继母所生之弟,王览,字元通。以孝友恭恪知名。年仅数岁,见祥被继母楚挞,则涕泣抱待。至于成童,生谏其母,母凶虐少止。遇母以非礼指使祥,必与兄共赴。父丧后,祥渐有时誉,更为母所忌,将以毒酒相害,览推断得知,便取酒,将自饮,祥疑其有毒,争而不止。继母惧览致毙,遂夺回之。其后,母对兄渐有好加。是故览因友悌兄长而知名。览历仕魏、晋,官至光禄大夫,封即丘子。皆入仕,子孙繁衍,颇有贤才相系,奕世之盛,古今少比焉。
      王览之孙王导,字茂弘,生于公元276年(西晋武帝咸宁二年丙申)。少有识量,才智过人。历任东海王司马越参军、琅琊王司马睿司马。随琅琊王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时五胡侵华,导知天下之乱,劝司马睿招揽贤才,以结人心。公元317年,拥戴司马睿建立东晋,号元帝。王导为丞相,居中秉政,政务清廉,克己励节,匡主宁邦,户口殷实,朝野依赖号为仲父。帝尝谓导:“卿,吾之萧何也”。尝命导御床共坐。与导书,手诏则云曾恐言,中书坐诏则曰敬问,思礼皆无以复加。时人称之曰:“王与导,共天下”。建立东晋有不世之功。历事元帝、明帝、咸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自可称为民族之大功臣”。后人将王导比之于佐齐中兴之管仲,称“江左夷吾”。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谓“王导出身中原著名高级士族,是老练的政治家,东晋王朝的实际创造者“。王导宣称:”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卒于公元339年(东晋成帝咸康五年乙亥),年63岁。
      王导从兄王敦,字处仲,生于公元266年(西晋武帝泰始元年丙戊)。西晋武帝司马炎之女襄城公主驸马,威名素著。西晋末,与导支持琅琊王司马睿移镇建康,任扬州刺史、都督征讨诸军事,以伐杜弘反叛,升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汀、广六州军事,握重兵屯武昌(今湖北鄂城)。西晋灭亡,与王导拥戴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升任大将军、荆州牧,掌天下兵马大权。东晋王朝全部军队皆其掌握之中。史载:元帝初镇守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拥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导,共天下”。又载:“琅琊王之初镇守建邺,龙德犹潜。王敦历官中朝,威名凤著,作牧淮海,望实逾隆,遂能托雨水之深期,定金兰之密契,弼成王渡,光佐中兴,卜世延百二之期,论都创三分之业,此功固不细也”。因卡晋王朝政权文由王导、武由王敦所掌,族中弟子担任全部内外要职,是故王氏家族擅势,权重于睿。司马睿遂谋抑制王氏势力。故王敦两次起兵“清君侧”,于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攻入建康,杀刁协、周凯、戴渊等,四屯武昌,太守二年(公元324年)再次进兵建康,于军中病亡,年五十六岁。
    东晋初年,王氏家族中文臣武将,几乎占据了东晋朝廷的所有官职,一门内外,貂蝉盈屋,古今名族,鲜有其比,实为当世天下第一望族。
      自王导,王敦拥戴司马睿建立东晋于南京,是故此一大族世居南京。时王姓与谢姓皆大族,一时贵盛,世居南京乌衣巷,故王、谢子弟时称乌衣子弟,或曰乌衣郎君。《南齐书,王僧虔传》,“入为侍中,迁御史中丞,领骁骑将军”。甲族向来多不居宪台(御史台),王氏以分支居乌衣者,位官微减,僧虔为此官,乃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外,我亦可试为耳”。按《一统志》载:乌衣巷在应天府(今南京市)东南秦淮亦河南岸。三国时,吴国曾在此驻军设防,兵士皆著乌衣,因之王姓亦称乌衣世家,或乌衣王氏。又王导玄孙王僧绰、王僧虔及其子王擒、王俭、王志、王彬居南京马粪巷,故又称马粪王氏或建康王氏。
      王览曾孙王羲之,字逸少,系王导从侄。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曹隶冠绝,号称“书圣”。手书《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携二子王微之、王献之随任,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妻郗氏名璇,生有七子: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皆为一代名人。《晋书.王羲之传》载:郗鉴尝使门生求婿于王导家,令就东厢启蒙观子弟,诸子皆矜。曦之坦腹东床啖胡饼,意气自若。门生返,言其状:“王氏诸少并佳,唯一人在东床坦食胡饼,独若不闻。”郗以为贤,日:“此佳婿也。”及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郄璇妻之。今成语“坦腹东床”且谓婿日;“东床”,本此。
      羲之之子王凝之,其妻谢道韫(谢奕之女)。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聚下,叔父谢安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因续句:“柳絮才高不道盐。”故称柳絮为才女之谓。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子子敬,亦为当代大书法家,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因王羲之携二子定居会稽山阴,故王氏该支族亦称会稽王氏,或山阴王氏。
      晋公二十一世孙王乔之孙王暍为北海(今山东昌乐县)太守。官居营陵(今山东安丘县西北)。暍公四世孙王修,字叔治汉献帝初年,初显于仕途,任高密令,极受硕儒孔融推重,后以良吏显名,曹魏时官至魏(今河北临潭县)郡太守,后任大司农,郎中令,奉常待等职。七岁时:母以社日亡,来岁社日,修感念衰盛,邻里为之凄然,遂罢社。有二子:王忠,王仪。王忠仕魏,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堂待。王仪高亮雅直。魏末任司马昭安东府司马,因事忤于府主,被杀。王仪子王裹,西晋征土,有盛名。因父王仪得罪司马氏,终身不事晋,以教授为业,门徒多达数千人。门人为之废《蓼 》之篇不讲,家贫躬耕。西晋末遇乱,及石勒攻陷洛阳,哀恋祖墓,不肯随守亲渡江,迁于泰山郡,终为盗贼所杀。
      此王氏一脉因王暍,为北海太守,官居营陵,故支族亦称北海王氏,或营陵王氏。王襄四世孙王猛,字景略,生于公元325年(东晋明帝太守三年乙酉),出身贫寒,以贩卖簸箕为生,侨居魏郡,博学好兵书,气度雄远,不与恶人结交,公元354年,恒温入关,王猛往见,扪虱而谈天下大事,恒温不能用,后为羊秦符坚谋士,甚见信任,累迁司徒,录尚书事。建元六年(公元370年),统兵灭前燕,留镇邺(今河南安阳),都督关东六州。不久,入朝为丞相。公元375年(前秦建元十一年乙亥)病卒,年五十岁。有四子:长子王皮,任前秦官散骑侍郎;次子王休,官河东(今山西临猗)太守;四子王永,官至丞相;而三子王蠼,仕于南朝。王休次子王镇恶,即王猛之孙,秦亡归晋,为晋宋之际名将。宋武帝称“将门有将”。宋武帝率众北伐,镇恶为前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击灭荆州刺史刘毅。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进攻后秦,自河入渭,力战取胜,先入长安,功居第一。宋武帝惧其功高震主,遣参军沈田子诱杀之,年四十五岁。兄王基、弟王鸿、王遵、王渊及从弟王照、王朗、王弘等八人俱遭难。后,宋武帝追封镇恶为左将军,青州刺史,封龙阳侯,有子孙袭爵。
      镇恶弟王宪,少遭父丧,依伯父王永于邺。秦亡,王永被西燕慕容永所杀,王宪逃弃清河郡(今山东临清),北魏初年出仕,官至并州刺史封北海公,年八十九卒。子王崇袭爵,次子王嶷,官南部尚书、内都大官,封华山公。卒,子祖念袭爵。次子王云,官豫州刺史。妻崔氏,深谙风训,所生九子,皆见风流蕴藉,时号王氏九龙,均高贵显。
      王猛子孙仕于北朝者,风光显贵达数百年,自十六国以来,暍公北海、营陵一脉,贤才辈出,不绝如缕,历仕前秦、东晋、北朝刘宋、北魏、北齐、北周,直至隋,共七朝,皆为时人称许,不愧为王姓中重要支派。因王氏九龙之号,故又称九龙王氏。
      晋公四十一世孙王瑶,字美玉。前妻薛氏所生之子,王隽。徙居绛州龙门(今山西河间稷山县),生子王通、王度、王绩。
    王通字仲淹,生于公元584年(隋文帝开皇二年壬寅)。隋朝哲学家,门人私谥“文中子”。累征不起,曾上太平策,不见用,退居河汾之间。授徒自给,有弟子多人,时称“河汾门下”。卒于公元617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丁丑),年仅三十五岁。其子王福畦,生六子:王勃、王助、王勔、王勮、王颉、王劝。长子王勃,字子安,生于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庚戊)。六岁善属辞,文思无滞,词情英迈。十四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年末及冠,被沛王李贤召为府中修撰。偶观诸王斗鸡,见互有胜负,戏作《嫩周王鸡》。周王,高宗李治太子李显也。高宗怒其衅,斥免为虢州参军。出游巴蜀,客居剑南。复职后,因杀奴,坐擅杀当诛,遇赦除名革职,父王福畦株连,贬为交趾(今越南境内)令。公元675年(诏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往交趾探父,途径南昌,赴都督阎某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滕王阁(今江西南昌)之宴,欣然命笔作《滕王阁序》,传为历史中篇佳作。离南昌后,因渡海溺水,惊悸成疾,卒于公元676年年(唐高宗仪凤元年丙子),年仅28岁。王勃与杨、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尤以王勃成就最高。现传世诗九十余首、文赋九十余篇。其诗文名篇流传不朽,尤以《滕王阁序》、《送杜少陵之任蜀州》最为著名。其弟王勔、王勮为“王氏三株树”。宋朝楼鈅赞曰:伯仲三株树,优为一世才“。
      王度,号东皋子。大业(公元605年----617年)中为御史,后奉诏修国史,又出兼芮城令。因作《古镜记》,称寿光先生。
      王绩,字无功,亦为隋唐大诗人之一,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胆纵酒。传说能饮酒至五斗不醉。著有《五斗先生传》,因称为五斗先生。
    因隽公一脉,世居龙门,故称龙门王氏。
      晋公四十六世孙王振,字麟甫,同邑人狄仁杰屡举不第,学者称高尚先生。妻仆氏生二子,长子王维,次子王缙。
      王维,字摩诘,生于公元689年(唐武则天永昌元年巳丑)。随父由祁县(今山西祁县)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王维九岁知属辞,二十一岁攫进士第一,初任大乐丞。开元中,张九龄为相,初任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王维也遭冷遇,出使塞上。两年后回繁简共容在京任职。一生笃信佛法。天宝年间在终南山和辋川别墅过着说官亦隐居士的生活。尝与裴迪游其中,赋诗为乐。
      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长安,胁迫王维任给事中。两京(长安、洛阳)收复后,唐肃宗治伪官罪,王维难免。其弟刑部侍郎王缙上表,庆削己之官以赎兄之罪。唐肃宗念王维不忘君之意,特赦其罪,从宽发落,降为太子中允。乾元二年升任尚书右丞。王维系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诗佛“,与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相提并论,现存诗400余首,遗著有《王右丞集》。许多名篇佳作,皆以脍炙人口。史称:“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徒若诗文”。唐代宗亦誉之为“天下文宗”。王维不但石文卓著,且擅长音乐,精于绘画,造诣极高。尤以绘画,颇有吴道子之风,后世画坛遵为“南宗”。妻仉氏,中年亡故,维公丧偶不娶,孤居三十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卒,年七十二岁。
      王维之弟,王缙,字夏卿。举草泽,文辞清丽。官黄门侍郎通平章事,好宰相。后被贬为括州(今浙江丽水县)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卒。
      王缙之孙王播,字明扬,少孤贫,寓扬州惠照寺木兰院,随僧饭,僧厌之,饭后击钟,比播至,饭已毕。播愧恨,勉为含忍。因题壁云:“上堂禅位各东西,惭愧口黎饭后钟”。贞元中进士及第,历官诸道盐铁转运使,中书侍郎通平章事(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出镇襄阳,复游扬州慧照寺木兰院,见前题已碧纱笼矣。续题云:“二十年前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遂成一段历史佳话。后攫升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领使如故后封太原郡公,卒谥敬。
      至唐末五代,晋公五十六世孙王佑,字景叔。生于公元940年(后晋天福五年庚子)自幼聪慧过人,少笃志词学,性倜傥,以文章词学名振京师。柴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因世乱,徒居开封府城东,依知府族人王朴而居。宋太祖赵匡胤定鼎大宋,又迁居山东大名府莘邑(今山东莘县),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权知贡举,太宗时为兵部徒郎封晋国公。
      《闻见录》云:王佑有大功于朝,不得相。谓人曰:“我不做相,郎必做。”乃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后其子王旦,果事真宗为宰相,进位太保,居三公之首。司马光《涑水记闻》及《宋史王旦传》均载此事。苏东坡亦撰《三槐堂铭》以志之。世因以三槐为王姓之代称,时称三槐王氏。故我王氏堂号亦称三槐堂,亦有衍号“槐阴堂”,“古槐堂”者。
      按:三槐,以、亦谓三槐九棘。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九株荆棘,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面向三槐而立,九卿面对九棘而立。后世即为三槐比三公一类的高级官位,九棘代指九卿百官。《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兼惟三公,论道经邦,燮里阴阳。”《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而三槐,三公位焉。”《注》:“树棘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晋书.荀崧传》:虞欲与王导书:“生有三槐之望,没无鼎足之名,宠不增于前秩,荣不副于本望。”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称三司。唐、宋沿之。
      佑公之子王旦,字子明,生于公元967年元月(北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寅冬月)(《宋史》在生于后周显德四年丁巳,即公元957年),幼年沉默寡言,勤奋好学,极负文才。宋真宗咸平三年官拜给事中,知枢密院事,次年以工部徒郎参知政事,景德二年迁尚书左丞,次年拜工部尚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学士监修国史,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其父当年手植三槐,预言子孙必有位至三公者,终应于王旦之身。在宋代宰相之中,王旦位最优秀者之一。在位当政长达十余年,执政期间,主张守祖宗之法务行事故,保证国策之连贯。胸有非凡之才,举凡军国大事,皆参与决策。知人善任,为相期间引见举拔大批人才。为人极其忠义道德,胸怀阔达,有谤不较。枢密使寇准,尝于真宗前挟挞王旦之过,王旦非但不仇,反赞寇准之子,且于因病卸相时,极力举荐寇准继任,后寇准果然继任为相,成为宋代著名大功臣。举凡演义宋代故事,戏典称王丞相者,即王旦之衍化也。
      王旦卓越才德与贡献,遂使之成为名垂青史,亦给王氏家族以前所未有之辉煌与显赫。公园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丁卯)病卒,真宗临丧恸器,且废朝三日,举国致哀,追赠王旦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宋仁宗继位,下诏王旦配享真宗庙廷,并建纪念碑。仁宗皇帝还御笔亲替:“全德元老之碑”。六个篆书大家。
    王旦去世后,其子弟数十人皆授以官职,三槐王氏至此进入最显赫辉煌时期。
      王旦之子,王素,字仲仪,又字朴夫,仁宗时擢知谏院。遇事敢直言相谏,颇受仁宗器重。后出任成都知府,为政务和人情,蜀人纪其目,号曰:“王公异断“。公元1033年(宋仁宗明道二年癸酉),以枢密使直学士知开封府,旋升御史案察使,复以端明殿学士再知太原府并州(《宋史》作渭州),积粟支十年,士气感奋,敌不敢犯。王素为官敢于短事,以吏才闻名于世,后拜工部尚书。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病卒,谥懿敏。族谱载素公妣程氏,生五子:翥、翔、翕、。而《宋史》载王素妻李氏,为礼部尚书李维之女,封同安郡夫人,又娶滕氏、张氏,共生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其中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居士,有隽和,长于诗词,于大文豪苏东坡为文章道义之友。历官通判扬州,权知宿州,宗正丞。苏东坡赞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自三槐王氏显赫于宋廷,家庭兴旺辉煌。繁盛昌达,分支衍派,散居全国各地。如:中原地区:东南的南京、绍兴、余姚、大仓、漳州、泉州、南靖、晋江、广东揭阳等地。明清之际,揭阳王弘毅走出国门,移居泰国,定居泰国揭西县河内乡,族人达一万两千余口。至此,我王氏衍发达,不一尽述。
      王素玄孙王凤仪,即晋公六十二世孙,字羽国,举孝廉,为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守。生子王基先,未周岁,父丧失怙,母孀居,幸祖父母重庆可依。公元1127年,高宗南渡,族人多迁徙,惟基先念母孀、祖先庐墓所在,不忍远弃。因聚族而居,义不苟仕,自号所居为顺义村,子也世守其志。
      越七世,至晋公七十世孙王国安,字思文,号勃轩。生于公元1284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甲申)。大德癸卯,年十九,入泮。三十岁领乡荐。于公元1316年三十八岁中两榜进士。公元1311年,除授荆州府公安县(今湖北公安县)县知。公元1323年特授文乡县,公元1325年升任宝庆府(今湖南南邵阳市)府尹。公元1335年(元顺帝至元乙亥)寿终衙署,年五十一岁。
      国安公生二子,长子王正纲,次子王正常。正纲公字举山,生于公元(1304年)卒于公元(1339年),科举人大挑二等,荣任湖北麻城县教授。大挑,宋元朝廷于礼部会试后,挑选应考三次而不中的举人,由礼部分省造册,咨送吏部派王大臣共同拣选,选取者分二等,一等以知县试用,二等以教职铨补,谓之举人大挑,至大清乾隆十七年,乃为科举定制。又考教授,系宋代始置。宋制,诸路、州、府、儒学,皆置教授。请因之。正纲公自除官麻城县教授始,以宦为家,后复落业于孝感乡高家堰菁林口,正纲公后嗣守族因称高家堰王氏。麻城县,今属湖北省黄冈地区辖县,孝感乡已升为县治,属湖北省孝感地区直辖县。
      正纲公生二子:天辅、天佐。天辅公生三子:凤、鹤、鸾。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两次大规模“湖广填川”,王氏子孙遂迁徙落业于川东忠州。
      至此,太原王氏自公元前十世纪末,周灵王太子晋受姓王氏始,至元末明初朱元璋定鼎立国,历经东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共十多个朝代,计1970余年,繁衍七十余世。显贵历史连绵相贯,人才辈出,世系不断,名载坟典,有史为证。
      自两汉至宋末,王氏官居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宰相,竟达一百五十余人,中上级以上的九卿百官上千余人,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史上,至元元、明、清、民国至现代,在广袤的中华国土上乃至世界华裔聚居地,我王氏成为天下第一宗族大姓,人口达一亿,支族衍派近千支,海内外名人高宦则更不言尽。随着王姓历史不断向前推进,王氏宗族生命史也将更加灿烂辉煌!

      声明:以上资料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有误,请各位宗亲谅解、批评、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