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2964|回复: 0

    天府广场千年石兽迷:3年前被“惊醒”,今朝翻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3 15: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0年前想露面却成垫脚石
      对于92岁的考古专家芶治平先生来说,成都的中心地带天府广场下埋着千年瑞兽,是一个牵挂了半生的遗憾。约40年前,石兽又重见天日,但只是小露一下。成都文史界并未将它遗忘,3年前,天府早报推动了一场关于石兽的寻访和印证,让人相信石兽不只是一个传说。如今,石兽所承载的时光和故事,静待更长久的挖掘。

      今生露过一面
      挖地基偶得,技术有限憾而掩埋

      1973年,成都还没有天府广场,一条70米宽的大路贯穿南北。大路两侧,是如今只能在黄龙溪等古镇见到的瓦房。东西向的人民东路和人民西路上,已逐步建起楼房。
      1973年11月,成都电信大楼开建,承建方四川省第三建筑公司委派技术员车凡英来“蹲工地”。一天,正在给地基打桩时,工程人员发现大楼附楼东北方位有一个地方始终打不下去。这个情况很异常,挖开一看,是一块大“石头”。
      最后,足足挖开一个直径2米的大坑,才看到一只肚子朝外翻着的“动物”。
      施工方不敢怠慢,请来文物专家对现场勘查。主持勘查工作的专家是当年成都市文物管理处的芶治平先生。待他赶到现场时,地基已经挖开,坑好几米深,人只能趴在坑边上勘查。石兽露出背腹部,能观测出兽形,有棱角,保留了石头的本色,“比牛还大”。
      当时,文物部门非常希望能把石兽挖出来。但建设单位表示“埋得太深,东西太重”,也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助力,挖掘太困难。考虑到钟楼修建工期紧,挖掘技术不到位,文物部门主张依照《文物保护法》就地回埋,这只石兽也因此再次沉睡地下。

      继续追寻
      本报倾力推动,地下石兽得以保护

      37年后的2010年10月,天府广场“成都第一钟”大楼被人工拆除,但它脚下所埋藏多年的秘密并未随之烟消云散。
      成都作家谢天开在翻阅史料过程中发现,《成都城防古迹考》第二章第七节《摩诃池和宣华苑》记录了修建电信大楼时确曾挖掘到一只石兽:“因石兽重未能移出,而施工又身为迫促,上即为大楼基脚。”
      这一发现得到成都文史专家王大炜的印证。10月20日,他在报刊上发表《钟楼基脚下石狮子》一文,希望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次日,天府早报寻找到当年施工现场的关键人物车凡英,独家报道《天府广场钟楼脚下埋着成都千年瑞兽》。
      随后,已从考古界淡出的芶治平先生,坦承这是他近30年考古生涯中的最大憾事。
      此后连续7日,天府早报追踪“挖宝”行动,邀请“老成都”、文史专家、文博专家多角度分析石兽。在天府早报的推动下,政协委员提交社情民意信息,建议保护石兽。
      然而,由于钟楼废墟清理工作耗时较长,原址新建的四川大剧院开工前,文物考古部门才会进场勘探。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神秘的石兽依然安睡在土地里。

      重见天日
      条件成熟,千年石兽得以翻身现世

      去年年底,四川大剧院即将在钟楼原址开建。带着千年石兽的传说,考古队员正式进场勘查发掘。作为考古现场领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易立也是最早亲历石兽重见天日的考古队员之一。
      去年12月16日,现场考古范围缩小到最后发现石兽的区域。转机出现在对一个碳方进行扩方的过程中。考古队员先将电信大楼基础桩进行破碎,接着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地层。在距地面约4米的一个坑里,石兽终于露出。易立和队员们很兴奋,但也不意外,清理工作立即开展起来。石兽在被掩埋了千年之后,真正地重见天日。
      已有92岁高龄的芶治平了却心愿:“挖出来了?它终于翻身了。”

      天府早报记者黄云袁玥

      前世
      当年天府广场有奔跑的犀牛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考古现场领队易立介绍,根据出土情况判断,石兽的埋藏时间约在西晋。“其风格特征是线条简练生动,属于秦汉时期偏早的石雕艺术品,因此初步推测其制作年代可能在秦汉时期。”
      犀牛?
      有理可据:秦汉时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有大量犀牛。
      “从外形来看,犀牛的可能性比较大。”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易立分析,当年打造石兽的时候,肯定是参照了某种动物的原型,而犀牛目前看来最接近这一原型。但是现在依然将它定为石兽,因为跟我们现在能看见的、能查到的动物都有一点儿区别。有可能在塑造它时,添加了一些想象。
      易立介绍,在秦汉时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有大量的犀牛。成都算是长江流域,由此推测,当年在天府广场跑的犀牛可能也不少。
      易立说,“目前可肯定,石兽被人为掩埋,但原因有待考察,可能是朝代更替。”
      治水?
      有理可据:据文献记载,李冰造了5只石犀,搬运了两只到成都平原。
      天府广场的石兽当年究竟作何用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所长王毅分析,“该石兽可能与治水有关,应该是厌(压)水精的瑞兽,我们推测可能是石犀。”
      易立介绍,据文献上记载,李冰造了5只石犀,他搬运了两只到成都平原。

      新闻幕后
      天府早报最先“触摸”瑞兽

      2010年10月20日,王大炜先生在报刊上发表《钟楼基脚下石狮子》一文,引起了天府早报对此的关注。
      10月21日,天府早报独家报道《天府广场钟楼脚下埋着成都千年瑞兽》。
      次日,当年唯一的现场考古专家芶治平先生回忆“没钱没机器 只有埋回去”的勘探故事见报,震动成都文史界。
      此后数日,天府早报独家披露石兽“身边”的文化秘密。为期7日的系列报道过程中,更有不少普通市民参与互动。

      (来源:四川在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