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2706|回复: 0

    《求是》:兴皖富民当有新作为。(张宝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7 16: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安徽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经济总量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欠发达省份,对照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安徽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必须奋起直追、加倍努力。着眼于世情、国情、省情的新变化,我们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经济总量争先进位、人均水平进入中等、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各项工作全面提升。站在新起点,瞄准新标杆,当有新作为。我们将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举全省之力把兴皖富民大业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进一步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带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围绕我省确定的八大主导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大产业大企业,积极构建富有特色、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重点,更加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才特区建设,努力走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路。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培育壮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形成一批人口超20万、经济实力较强的县级中等城市,同时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抓住皖江、皖北、大别山、皖南等区域板块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机遇,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从认识上、政策上、服务上、氛围上共同着力,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探索专题询问、工作评议等多种方式,加强和改进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总结运用近年来举办资政会、专题常委会等参政议政的好做法,更好地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城乡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加强“难点村”治理,进一步深化政务、厂务和村(居)务公开,同时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加快依法治省进程,以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为契机,加快法治安徽建设,积极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深入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扎实开展“同心”实践,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齐心协力把安徽的工作做得更好。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宣传、弘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三个倡导”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评选宣传道德模范、安徽好人等活动,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巩固扩大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成果,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大力培育“徽字号”知名文化品牌和企业,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着力抓好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百团千场万人”下基层活动,组织实施舞台艺术精品、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等工程,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体现徽风皖韵的优秀文化作品,努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围绕“五有”目标,进一步找准民生工作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持续加大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等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扶贫力度,让全省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坚持“富民优先”导向,全面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努力实现居民收入翻番、收入差距缩小的双重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使更多人走上就业创业之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着力建设更加均衡的基础教育、更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巩固扩大基层医改成果,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按照“四个加快形成”的要求,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努力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实施《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努力为全省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高效低耗的生态经济。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培育壮大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形成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大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扎实推进巢湖、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加强长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积极构建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继续深入开展“江淮环保世纪行”等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和共同追求。
      (原载《求是》杂志2013年第2期)(2013年01月17日 稿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