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049|回复: 0

    李克强在北大读书时求知若渴,行事低调冷静温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0 09: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8年,北大燕园第一次在春天迎来新学生。李克强就是其中之一。“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虽然是1978年初入学,但他们仍被称为“七七级”大学生。当时,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批重返校园的学子,在极度渴求知识的同时,更自觉地肩负起影响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责任。他们骑自行车到八一湖朗诵热烈赞美时代的诗歌;他们看排球比赛,为中国队的胜利激情游行,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他们写小说,描绘出灿烂的人生梦想。作为时代的佼佼者,李克强在思考:如何才能先人一步?

      意气风发的“黄埔一期”

      当时的李克强清瘦、冷静,显示出同龄人少见的成熟。他就读的是北大法律系,那时候的法律还属于绝密专业,对学生的选拔标准很高。因为是党员,且分高学优,李克强才被“调剂”到这里。优中选优使得“七七级”法律系成为法学院教授杨敦先口中的“黄埔一期”,他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
      浓眉大眼的李克强说话不多,长期的农村生活让他格外自律,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没课时,他大清早就背着个黄色军用挎包去图书馆,除了午饭和晚饭,一直要待到闭馆才离开。
      在英语的学习上,李克强尤其下功夫。经历过“文革”的那一代,小学中学基本都“赋闲”在家,英语基础几乎为零。“七七级”的同学英语水平都很差,有的甚至一个单词都不会。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李克强自己做了一个小本子,正面英语单词,反面中文解释。每天无论是去食堂吃饭,还是外出坐公交,他随时随地都拿着小本子苦记硬背。在点滴的积累中,李克强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很快成了班里的佼佼者。
      一次,李克强与同学何勤华一起听外国专家的讲座,专家反复讲到一个名词:canon law,何勤华被这个生僻的词语弄得云里雾里。李克强脱口而出,canon law就是教会法。“那次之后,我开始对他的外语水平感到钦佩。”何勤华多年后回忆道。
      凭借出色的英语水平,李克强还翻译了1万多字的《英国宪法资料》。这本书后来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采用;他翻译的《英国宪法史纲》,也由北大法律系打印,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何勤华在日记中写到此事,连连惊叹“克强同学真不简单”。
      对英语的“偏爱”并没有影响李克强对专业课的学习。为了学好国际商法这门课,他和几个同学到荣毅仁创办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实习;学习海商法时,他又和同学跑去天津新港实地考察。那时,许多同学甚至不知国际商法和海商法为何物,而李克强已经在图书馆借经济法等方面的英文原著来阅读。之后许多年,他一直保持着读英语原著的习惯。

      低调的才子

      在北大,李克强给同学的印象是行事低调,冷静温和。
      拍集体照的时候,他总是站在后面,或者最边上;饭桌上,他不制造话题而宁愿跟随话题;他穿着朴素,大学4年几乎只有两件外套、两条裤子轮换着穿;对于吃,他更不讲究,总是随便吃点东西,喝几口冷水。
      然而,李克强依然是同学关注的焦点。课间休息时,他总是会被前来请教英语和专业问题的同学团团围住,每次都有问必答,而且“很有分析力,非常精辟”。课堂讨论时,他又展现出深刻、言辞犀利的一面。杨敦先教授就曾表示,李克强经常思考立法和国家政制的互动,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
      大三时,才华横溢的李克强提交了论文《法治机器与社会的系统、信息及控制》,该文不仅被评为优秀论文,还得到了龚祥瑞教授的赞赏。龚祥瑞是知名的宪法行政法学家,不仅学识渊博,对学生更是毫无保留,李克强多次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在众多北大骄子中,李克强深得龚祥瑞教授的喜爱,他曾草拟一篇文章,介绍计算机将与法律联姻的动向,让李克强找国外资料补充,改完后,龚教授没怎么修改就决定投稿,联名发表。
      李克强还热心于学生活动,很快被选为北京大学法律系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他曾撰写文章投诸报刊,批评北大教风虚浮,要求改革教学课程,让同学们叹服。评选学生会主席时,大家一致想到了“最成熟”的李克强,认为他无论办事能力、老练程度还是在同学间的威信,都数一数二,当时就有同学称他极有可能在仕途上获得不凡成就。

      在哪都能发光

      书卷气重、外语优秀、涉猎广泛,如果不是因为命运这个推手,也许今天的李克强会是一位优秀的学者或律师。
      1982年1月,李克强带着全优生的荣誉毕业,是全校27位优秀毕业生之一。毕业前夕,许多同学都准备赴欧美留学,李克强也有此意,他用两个月的时间复习出国预备研究生考试的相关课程。以他的成绩,留学名额十拿九稳。
      然而,命运将他推往了另外一条路。当时北大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看中了李克强的领导才能及沉稳性格,先后10多次找他谈话,要求他留校任团委书记。最终,李克强放弃了留学,选择留校。这一消息震动北大校园,议论四起,不少人觉得李克强亏了,而事实证明,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
      留校后,李克强独具匠心地组织了北大第一届文艺周,在短短9天内,就演出了100多个文艺节目。一时间,北大共青团摆脱了刻板,变得有活力,深得学生喜爱。当时,北大共青团干部不但数量少,业务素质也不高。为全面加强共青团队伍,李克强做了另一件大事——创立北大团校。团校主要学习共青团历史、团干部领导艺术、公文写作等课程,还举办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各项活动。很快,北大团校便成为学生心目中有分量的“政治代表队”。
      工作之余,李克强还见缝插针地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他作为第一译者,和杨百揆、刘庸安一起翻译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当程序》。这部法律著作中常有一些古词语,难懂且难译。较真的李克强常为一两个译名推敲至深夜,毫不懈怠。一次,李克强遇到一个词语,想了很久也弄不通。恰好那天他参加校外会议,与国学大师季羡林同住在西苑饭店。他便向季先生请教,季先生当即回答了他,但又说,“你可以先这样译”。当天晚上,李克强发现季先生没有住在饭店,第二天返回后,季先生向李克强补充了这个词的由来和其他多种含义。“我不敢想象季先生是否因为这件事而返校,但我敢肯定季先生当晚认真地查阅了这个词。也许,季先生并不是一定要向我传授某种知识,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在诠释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含义。”事隔多年,李克强在文章《师风散记》里忆起此事,仍感慨不已。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影响了李克强,更启发了他日后的工作、处世之道。
      在这期间,经朋友介绍,李克强结识了比自己小两岁的程虹。不久后,两人结婚。如今,程虹已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教授。两人育有一女。
      1982年12月31日,在共青团十一届一中全会上,李克强被选为团中央常委。不久,他告别了留下自己青春脚印的燕园,从此步入政坛。5年间,他在北大不仅收获了知识,更修养了求真的学风,陶冶了务实的性情。2011年5月,李克强再次回到草木葱茏的母校燕园,出席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火炬点燃和传递启动仪式。他在校史馆展览大厅看着一幅幅红楼老照片,感慨万千:“我就是77级入校的。”他在校园俯瞰图上一边指一边说:“这里是我们当时住过的宿舍楼,这里是教室的位置,这里当时是大饭厅……”

      (2013年04月20日 稿源:人民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