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万历、天启年间,山西省中阳县城内南街王家出了三位进士:王编、王缙兄弟二人,还有王缙的儿子王守覆。王编官至兵备道山东布政司参政,为四品;王缙任翰林院检讨,为七品官;王守覆任湖北监察御史,五品官(三人任职均见《宁乡县志》之八)。南街大巷口矗立着王家的石牌楼,牌楼一面是“兄弟进士”四个石刻大字,一面是“父子承恩”的感世正言。南街因此在那时候被人称为“儒林街”。至于那座石牌楼,同县城其他13座石牌楼的命运一样,在“文革大革命”后期,以破“四旧”为由,被县里雇来的陕西石匠砸了,不少人目睹了陕西大汉的砸石之状,手举50斤大锤站在牌楼上一、二、三喊劲。锤砸在石上,疼在人心里。至此那些历史见证和珍贵文物,人民的伟大创造,毁于一旦。令人谈及此事,无不为之叹息。
王家居官清廉,家教严明,曾在中阳县城传为佳话。
一、王缙居官节不变,恪守婚约取瞎妻。
王缙自幼聪明,品学兼优,在学校曾深得老师同学的爱戴和尊敬,被社会公认为优秀少年。后来,经父母作主,与中阳城内姓杨家的四姑娘订了婚约。订婚以后,杨家姑娘患了眼病,杨王两家花了不少银两,四处求医无效,以致双目失明。王缙外出求学,得到高师指教,学业步步提高,先中进士,后为翰林,成为当时社会青年俊杰。
眼看儿女大了,两家老人都为儿女的婚事操心,杨家的老人,认为王家的儿子既是进士,又入翰林,哪里还肯娶一个瞎子为妻,退婚罢亲已是必然,只不过是时间迟早而已。王家的老人,觉得儿子中了进士,做了大官,应当取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为妻,方称心愿,如今订了一个瞎子的未婚妻,退婚吧,怕人笑话,落个嫌贫爱富之名;不退吧,一辈子可要害苦了自己的儿子。不过儿子在外,事情也得看儿子的态度而定。
王缙衣锦怀乡,王母把自己心里想的话告诉儿子,王缙说:“杨家姑娘跟咱订婚时眼睛不瞎,如果因眼瞎退了婚约,背信弃义,岂不让世人唾弃。话又说回来,如果咱遇上这事,双方用这种态度对咱,咱心里如何?王缙的一席话,说服了母亲,举家人觉得他重情义,深明大理,于是决定通知杨家,隆重举行婚礼。
杨家原无嫁女的思想准备,接到王家的婚贴,自然感到突然,心里不知虚实,便请熟人背后打听,打听的结果是王家果真要娶,而且王缙的话也传到他们耳里,杨姓一家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一来觉得自家的瞎女有了依靠,二来觉得遇到这样的亲家耐人生之大幸。
杨家的大人也是很讲道理的。认为王家不嫌贫爱富,背信弃义,这是王家的事,自家的女儿眼全瞎了,夫妻差别太大,不相配,全是事实,也不应因此难为王家,连累进士,故托人向王家提出他们的想法,让进士三思而后行,免得事成以后,悔之不及。王缙说:“大丈夫、言必信、行必正,如果杨家不信,我愿对天盟誓。杨家老人听到此话,感动得留下眼泪,认为这样的贤婿,世上难得,全家人高高兴兴,张罗着嫁女。
王缙结婚那天,把皇家给他的衣冠穿戴起来,走进新房,让新娘欣赏。可怜的杨家姑娘,光明已被病魔夺去,眼前一片漆黑,今生今世,再也不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她求丈夫把门关起来,从头到脚把丈夫摸了一遍,然后笑着对丈夫说:像你这样的进士,我也能养一个。这话被听新房的人听走了,便广为流传。后来,杨氏真养了个进士儿。并以高尚的人格被朝廷封为儒人(间《宁乡县志》之八)。
这真是:成全一对心夫妇,了却两家父母心;杞人忧天本无事,留则佳话传后人。
二、瞎母教子归正道,浪子回头成大器。
王缙结婚后,瞎姑娘果然生了个胖小子,取名守履。
王守履出生名门,自然与其他青年不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销无度、放任自由的浪荡生活。每日,他书不读,字不写,游手好闲,赌博串门,横行乡里,仗势欺人,甭说老百姓,就连县太爷也惹他不起。
一天,有一个人喝醉了酒,在饭店门前骂街。此时,正好王守履从街前面过去。人们激将醉汉说:王少爷过来也,你敢骂她?醉汉大声高吼:王老爷我也不怕,还怕个少爷!等王守履从他身边走过,醉汉使劲在泥水里踏了一脚,给王守履衣服上溅些泥巴。王守履当然不吃醉汉的这一套,先是拳脚相加,后写个纸条,让衙门把醉汉抓起来,并戴上了枷锁。
醉汉醒来后,知道自己不对,又闯了王少爷的马头,深知事情不好了结,便向衙门认罪,请求县太爷从轻了结此事。县太爷说:此案本是小事,只因王家官高势大,小官不敢轻易释放。醉汉坐牢,一连几月,眼看庄家无人收割,妻儿缺米少柴,便请求衙爷为他说情。这个衙爷提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家里人打听王守履的母亲何时出门,因为王守履虽然行为不轨,却是个孝子,非常听母亲的话,等他娘出门的时候,衙爷放他出去,向老人家求情,许能宽恕保释。
一天,王老母乘轿出门,醉汉得讯,便戴枷栏轿,跪地求情。等醉汉说明原因后,瞎老婆问衙爷:事情当真属实?衙爷说:全是事实,小吏不敢说谎。王母非但没责怪衙爷,反而给醉汉承认了不是,说她教子不严,求衙门释放椎悍,严惩逆子,赔偿损失。这样,衙门才得放人了事。
王老母不去探亲,当即打轿回府,将儿子叫到身边严厉训斥一顿,并以家规罚儿子跪香三柱,打发家人给醉汉把损失的银两送去。事后,她对儿子说:众人不敢惹你,衙门袒护于你,并不是你有什么本事,而是依仗你父亲的权利。仗势欺人,是咱家法不容的。假如你父亲的权利一旦失去,你又靠什么为生,人要靠自立行事。他教育儿子,还讲了一个故事,说他爷爷给她托了一个梦,说守履天资过人,只要好好读书,必成大器,说不定超过他爹,青出于蓝胜于蓝。据《宁乡县志》记载,杨氏后被朝廷加封为太宜夫人。
听了母亲的教育,王守履从此痛改前非,为了寻求安静,专心致志读书,他离开王府,搬到文昌庙内就读(地址在县城凤凰山腰,文昌庙早年被日寇拆除),庙门上曾刻两幅门楹:“举文人高攀丹桂,扶举子直上青云,可见,王家送子去那里读书,愿神助力,情怀有愿。王守履驻庙期间,除隔几天回家向母亲问安,从不出庙下山。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王守履在此读书,刻苦过人,决心把自己失去的年华夺回来,常是深夜不眠,和衣就寝,他的灯点得最早,熄得最迟,夜以继日,奋发向上。一天,盲母亲手给他捏了羊肉馅莜面窝窝(一种地方风味佳食),打发家人给他送去,王守履一面看书,一面沾调合汤吃窝窝,结果误入砚池,吃了一嘴黑墨。盲母得知此事,高兴得落下眼泪,给丈夫捎信说:儿子变好了!
但是,文昌庙并非世外桃源,王守履有位青年朋友,因嫌妻子丑陋,想休女人,另娶佳丽,来与王守履商议此事,并编造了女人不过日子、懒起来坐、行为不轨等谎言。王守履意在读书,马马虎虎同意了朋友的一件,并代朋友写了休书。这件事被老师知道了,老师下山做了一番调查,得知了事情的缘由,于是编了一个故事,对王守履说:过去,我天黑上山,见有盏红灯在庙里亮着。现在不见了,你一定在庙内办了件错事。
王守履只好把代朋友写休书的事如实告了老师。老师说了这位朋友的真是情况,告他之有权朋友改邪归正,抽回休书,才能得到神明的宽恕。王王守履照老师的指教办了,挽救了朋友的家庭,也弥补了他自己的过失。此后,老师当然也告诉他红灯又亮了。
从上述一些事中,王守履明确了老师常对他讲的一个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后,也尽力躬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王守履结交了不少为人正直、勤奋好学的优秀青年,也断了一些过去不三不四的旧朋友,对他后来走向政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真又是:男儿贵在立壮志,改过作人莫待时,谁料朱门出贵子,贵子原来是浪子!
(刘云光老先生发表于台湾《山西同乡会》、《中阳文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