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3129|回复: 0

    三国时魏大臣王凌(172—25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7 1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凌(172—251),三国时魏大臣。字彦云,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汉司徒王允之侄。李傕、郭汜杀允,他逃归乡里,举孝廉,为发干长,迁中山太守。后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文帝即位,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以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齐王曹芳正始初,为征东将军,二年(241),击败吴将全琮,进封南乡侯,迁司空。嘉平元年(249),任太尉。后与其甥令孤愚谋废曹芳,事泄,服毒死。王凌,字彦云,太原(并州)祁人,是主持杀董卓的汉司徒王允的侄子,他早年就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贾逵等人结为好友,后来举孝廉,先后任发干长及中山太守,有治绩,后来得到受曹操赏识,当丞相掾属。
      屡建战功
      曹丕称帝后,任散骑常侍,出任兖州刺史,曾参与222年的洞口之战,因功封为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来任青州刺史时又整理法度,重建当地战乱后的秩序,得到百姓称颂。在夹石之战率兵勇战,令曹休得以撤退。后先后任扬州和豫州刺史,甚得军民欢心。正治初年,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
      曹叡死时,他为征东将军假节督都扬州军事,曹爽对他积极拢络,正始二年(241年),王凌在芍陂大战击败吴将全琮,全琮撤退。进封南乡侯,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又于正始九年(248年)被提升为司空。
      谋立曹彪
      司马懿诛曹爽,王凌心生不满,与其侄兖州刺史令弧愚阴谋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最初也不知道他们的诡计,也对王凌积极拢络,在高平陵事变后,提升他为太尉。当初司马懿曾问蒋济:“王凌之才如何?”蒋济答:“王凌文武俱赡,当世无双,其子王广有大志,胜父一筹”,于是司马懿也对王凌有一丝戒心。
      王陵
      王凌的另立新君行动一直是密秘进行的,由于楚王曹彪的封国在兖州令狐愚的地盘内,嘉平元年九月,令狐愚遣亲信张式以监察亲王为名赴曹彪家拜访,对曹彪说:“令狐使君致意于王,天下事未可知,愿王珍重!”开始了他们另立新君的第一步。
      计划进行到年底,令狐愚突然生病死了,令狐愚的幕僚杨康此时正在京都司徒府上报兖州政务,听到主子病死,他很害怕,他熟知令狐愚与王凌之政变计划,也知道成功机会不高,如果失败,自己的下场不是和曹爽一样吗,主子又死了,于是他使了坏心眼,立刻和司徒高柔举报揭发王凌、令狐愚的计划。
      高柔得知后,立刻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相当吃惊,但旋即恢复镇定。王凌位列三公,又没有具体证据,一时难以下手,故暂时静观其变,严加保密。并另派黄华出任兖州刺史。王凌对杨康告密之事毫无所知,积极暗中准备。又由星相得知:“荧惑(火星)入南斗,当有王者兴”。于是更加坚定另立新君的行动。
      一年过后,嘉平三年元月,吴国孙权怕自己死后魏兵长驱直入,封锁涂水,王凌终于等到机会,请中央发下统兵的“虎符”以教训吴国为名,调动扬州大军发动政变,司马懿知其计,不许。王凌无奈,又派心腹杨弘去说服新任兖州刺史黄华与其共同举事,没想到杨弘和黄华联名上奏司马懿王凌即将叛变之事,司马懿见时机成熟,调集数万人马,四月,从水路南下,直逼州治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事败自尽
      王凌这才发现情况不妙,拿不到虎符他的本部兵马根本不能和司马懿大军抗衡,自己已无胜算,为避免寿春城遭受战火,他只有亲至武丘,到司马懿大船前面缚投降。王凌在小船上对大船上的太傅司马懿喊道:“卿以折简召我,我敢不至邪,奈何引大军来乎?”懿答曰:“因卿非折简可召之客耳”,王凌又喊道:“太傅负我”,懿曰:“我宁负卿,不负国家!”即令军士押下王凌。
      三国智原画
      司马懿派步骑六百送王凌从陆路到洛阳,到项城时,王凌向押送他的警卫队长要钉棺材的长钉,队长请示后给了他铁钉,王凌知其必死,遂饮药自尽。司马懿还不满足,又把王凌,令狐愚尸体挖出暴露示众三日,参与政变者均诛杀三族,曹彪也被迫自杀,其亲属都远放平原郡,这曹魏后期“寿春三叛”的第一叛就这么落幕了。

      史籍记载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叔父允,为汉司徒,诛董卓。卓将李傕、郭汜等为卓报仇,入长安,杀允,尽害其家。凌及兄晨,时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是时海滨乘丧乱之后,法度未整。凌布政施教,赏善罚恶,甚有纲纪,百姓称之,不容于口。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初,凌与司马朗、贾逵友善,及临兖、豫,继其名迹。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凌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凌就迁为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其十一月,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二年,荧惑守南斗,凌谓:“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三年春,吴贼塞涂水。凌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诏报不听。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凌至项,饮药死。宣王遂至寿春。张式等皆自首,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进弘、华爵为乡侯。广有志尚学行,死时年四十馀[1]。

      历史评价

      蒋济:“凌文武俱赡,当今无双。”
      陈寿:“王凌风节格尚,毌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锺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1]
      郑樵:“晋史党晋而不有魏,凡忠于魏者,目为叛臣,王凌、诸葛诞、毌丘俭之徒,抱屈黄壤。”[2]
      王夫之:“王淩可以为魏之忠臣乎?盖欲为司马懿而不得者也。为懿不得,而懿愈张矣。齐王芳,魏主叡之所立也,懿杀曹爽而制芳于股掌,其恶在懿,其失在叡,而芳何尤焉!使霍光而有操、懿之心,汉昭亦无如之何,而可责之芳乎?淩诚忠于魏而思存其社稷,正懿闭门拒主、专杀宗臣、觊觎九锡之罪,抗表而入讨,事虽不成,犹足以鼓忠义之气,而懿不能驾祸于楚王以锢曹氏之宗支,使敛迹而坐听其篡夺。而淩欲废无过之主以别立君,此其故智,梁、隋之季多效之者,而终以盗铃。”[3]
      姜宸英:“魏之忠臣,惟毋丘仲恭一人而已。王彦云事迹犹在影响之间。”
      何焯:“至于三贤,乃心王室,事连不就,而典午之势益重,诸人之终即国之终也,故次于此焉。”
      卢弼:“当时勤王诸将,惟文钦父子,粗猛武夫,反复无常,彦云、仲恭皆为儒将,懋著功勋,事之成否,岂可概论?公休谋定后动,子上至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临淮讨之,倾全国之力,挟两宫以行,用兵十月之久,侭乃克之。公休力竭智穷,而麾下壮士数百人拱手为列,无一降者,田横得士,何以加兹!此皆魏之忠臣义士,承祚合为一传,有微旨焉。君子平情论事,不能以成败相绳,不佞考订事实,不为空论,偶因姜氏之说,特发其凡于此。”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全球王氏网http://www.wang-shi.com及全球王氏论坛http://www.wang-shi.com/bbs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