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27 16: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人论事 衡实衡虚
王充论著很多,而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部。
《论衡》全书共85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84篇,二十余万字,王充前后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才将其完成。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涉及经学、哲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等学科,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它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著作” ,并大量抄录、引用《论衡》原文。其实,《论衡》能大行于后世,并不是因为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科学著作”,而是因为它是一部极具抗争精神的哲学论著,是中古时期宣扬无神论思想的鸿篇力作。《论衡》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作品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混乱密切相关。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思想,东汉统治者继承了这些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这些思想逐渐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发展成为谶纬神学。谶纬神学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牵强为必将应验的预言和昭示,并虚托为鬼神所言,天命所指,用以迷惑世人。谶纬神学在东汉初期与儒家经义合流,儒学堕落为儒术,谶纬神学则在披上了儒家外衣之后,堂而皇之的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备受统治者推崇。光武帝在碰到疑难问题时,不询文武大臣而以谶言为是,章帝则亲自主持白虎观会议,命班固作《白虎通义》,将谶纬与今文经学相揉合。
董仲舒(前179一前104),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此政策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使儒术成为中国通史中的正统思想。东汉前期,失而复得的刘氏政权看到了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推行各项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上也出现相对清明的局面,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也乘机向他们灌输“官方思想”,谶纬神学如洪水猛兽一样冲入民间,成为更加低俗的迷信思想,由此占星、望气、风角、卜筮等宗教迷信风行全国。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洗脑运动”中,以儒为业的文人也深受其害。他们的精神园地充斥着神学迷信,虚妄之言压缩了他们的思想空间,致使其中的一部分人潜心于古经圣典,专攻章句之学,只识正邪而不辨是非,而另一部分则专攻被官方宗教化了的今文经学而正邪是非不分。深受圣贤之书熏陶的王充眼见着谶纬神学浸蚀了整个社会,愤世嫉俗,痛惜儒家大义凋零,奋笔几十年,著《论衡》一书,以“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试图改造已经被极度扭曲了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批判当时学术界的堕落。在《论衡》中,王充着力批判了天人感应论,“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所谓的征兆预示都只是个体之间随命而遇的偶合。对于世俗流行的鬼神论,王充更是坚决反对,认为所谓的鬼神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他精辟地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精神怎么会独立于形体而存在呢?王充和他的老师们一样,十分讨厌那些是非正邪不分的俗儒,也很疾恨那些专攻章句之学的今文经学家,在《论衡》中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认为文章要“为世用”,内容和形式要“自相副称”,文章要“疾虚妄”、“务实诚”,语言要明了,同时反对贵古贱今。在《论衡》中,王充不仅对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更为惊世骇俗的是,他居然敢专作《问孔》篇以诘问孔圣人的《论语》,对《论语》所记载的孔子言论和行为提出质疑, 指出其中的错误,予以反驳。又作《刺孟》篇以批驳亚圣人孟子凡十事,讥讽孟子为俗儒。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当然不会得到“独尊儒术”的汉代统治者的认同,他的学说因此被视为“异端”而受到攻击和禁锢。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各方面,是“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钱穆语)。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后人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
《论衡》一书也因它宣言的思想“离经叛道”而被埋没了近百年,直到汉灵帝时,才由蔡邕发现。但蔡邕舍不得把这样的宝贝公诸于世,而是把它藏起来独自研习,因此才识突长,有人怀疑他得了奇书帮助,就悄悄地搜他的房间,果然在一个极为隐蔽的地方找到了《论衡》,那人强行拿走了几卷,蔡邕极为无奈,千叮万嘱道:此书只能你我共享,切莫外借!后来《论衡》被会稽太守王朗得到,也因此才识长进,同样有人怀疑他有异人奇书相助,多次打探,才知道也是受益于《论衡》一书,后来王朗将此书公诸于世,《论衡》由此得以公开流传。
在《论衡》流传的两千多年中,遭遇颇为曲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精妙的概括为“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它既是思想武器又是斗争靶子,“好之者”推崇它所宣扬的实诚而求思想解放,为其广博所折服,“攻之者”则视它的思想为洪水猛兽,更不能容忍他问孔刺孟,犯天下之大不韪。乾隆皇帝在读到《论衡》中的《问孔》、《刺孟》这些篇章后,龙颜大怒,批其为:“离经叛道”、“非圣无法”、“乱世惑民”。幸亏王充没有生活在乾隆时代,否则不被杀头也得把牢底坐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