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248|回复: 0

    第1集团军副军长王春宁升任12集团军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4 09: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注:《解放军报》23日第06版的“八一评论”栏目中,王春宁以陆军第12集团军军长新职衔撰写了题为《不知对手,哪来对策》的评论文章,由此披露了王春宁已接掌12军,并由副军职晋升至正军职。此前,王春宁职务为第1集团军副军长。

      打仗讲究知己知彼。古人说得好: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常胜之家,必先悉敌情。研究现代战争制胜规律、制胜机理,不能不研究对手。
      不知对手,哪来对策?对一名指挥员来说,只有多研究敌情、研究对手、研究战场,做到知己知彼知明天,才能制定出应敌之策,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有策。
      甲午海战的失败,一个深刻教训是不察敌情、不知对手。在大清主战派眼中,“日本不过蕞尔跳梁小国,无足轻重”,不熟悉日本的军事变革,不掌握日军的战争目的,不懂得明天的战争样式。更有甚者,一些主张研究外军、学习外军的指挥员,竟被斥为“学鬼蜮伎俩,有伤国体”。相反,日本决策层和指挥员则把清军看得一清二楚,“清国虽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看来,皆是空言”。开战之前,日军情报系统把清军动向摸得一清二楚,而清军对敌人却一无所知;战争期间,清政府选择英美作为调停国。殊不知,英美早已成为日本的利益共同体。认不清对手,找不到方向,何足以战!
      昨日之史,今日之师。历史的教训警示今天的指挥员,不把自己看清楚,不把对手研究透,不把明天预判好,不把对策制定好,能打仗、打胜仗无疑是一句空话。
      列宁有一句名言:“一支军队不准备掌握敌人已经拥有或可能拥有的一切武器、一切斗争手段和方法,谁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愚蠢的甚至是犯罪的。”现实生活中,少数指挥员对对手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兵力兵器、决心意图等研究不深,了解不多,掌握不够。有的敌情意识、敌情观念不强,对在哪个方向打仗、同谁打仗、打什么样的仗若明若暗,缺少有效的战备预案;有的对对手的认知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对各个方向当面敌情和战场环境研究不透,缺少必要的反制之法;有的对外军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了解不多,缺少一击必中、一剑封喉的“利器”;还有的不知敌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善于从国际和地缘战略高度,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层面观察分析问题,缺少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如此状态,上了战场怎能“穿透迷雾”,克敌制胜?
      二战开始后,德军为什么进攻得那样顺利,就是因为德军知晓对手,而波兰、法国等还停留在一战思维上,停留在过去的战争范式里,停留在对德军固有的认识上,国破军亡也就成了必然。
      知对手,重要的是知对手的思维。美国退役军官保罗瓦雷利有过一段精彩论述:“反恐战争具有特殊内容,不能简单凭借军事力量完成所有的任务,美国若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停止西方人的思维,用敌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仅是反恐战争,任何战争皆如此。如果囿于自己的思维,依赖自己的习惯,就不可能看透对手、掌握对手、控制对手,打赢也只能是想象而已。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较量,正是因为毛泽东熟悉蒋介石的思维习惯,我军才赢得酣畅淋漓。
      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研究对手,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而应体现在实践中。对我军来说,和谁打仗,就应把谁研究透,而不能若明若暗,大而化之。知彼的“彼”不应是模糊的想定,而应是真实具体的“对手”。我们未来面对的敌人有多强,我们模拟的“假想敌”就应该有多强;敌人持什么“盾”,我们就该铸什么“矛”;敌人“魔高一尺”,我们就应努力做到“道高一丈”。
      “战争是最不确定性的王国”。指挥员要想拥有统兵打仗的底气,具备驾驭现代战争的资本,不仅要知己知彼,还应把准明天战争的脉搏。事实上,知己知彼知明天是辩证统一的。知己是前提,知彼是对知己的促进,知己知彼归根到底是为了知明天。清楚自己,熟悉对手,洞察明天,战术行动才有可靠保障,战略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军事专家认为,一名现代指挥员心中不仅要有一幅明天战争的图画,还必须懂得对手国家的法律、道德、宗教、文化和历史,因为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关乎战争成败。对我军指挥员来说,转变观念,提升思维能力;学习高科技知识,提升信息化素养,做到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就一定能跳出业务一隅,跳出视野局限,真正“按准地球的脉搏”。


       (2014年04月24日 稿源:解放军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