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王宝寅
对于东支移民后裔,我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为修族谱我两次到山西洪洞和晋祠寻根问祖,重点对东支移民有关宗谱和资料进行查寻。经数年调研分析,概括综述如下。
一、 移民历史
历史记载明初移民,从洪武初到永乐十五年,约有五十年移民历史。被迁移民从晋南、晋东南为最多,明初山西省为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七十九县,当时被迁移民主要有:汾州府辖七县,辽州辖二县,沁州辖二县,泽州辖四县,潞安州辖八县,平阳府辖二十八县,总共五十一县。而平阳府移民最多,洪洞县属平阳府管辖,该县地处要冲,曾设驿站,北达幽燕,东接齐鲁,南通秦蜀,西临河陇。因此明政府在洪洞城北二里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和川资。在明朝移民垦荒国策推动下,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的移民垦荒制度。民屯是将穷苦老百姓迁往地多人少的地方,开荒种地;军屯是籍民为军,选丁立都卫,置卫屯田谓之军屯;商屯是慕商人到边地开荒,政府发补助金,三至五年不交税,打下基础,有了积蓄,回乡引领贫民去安居,开发买卖,谓之商屯。
洪武三至十年间,在洪洞集中迁往齐鲁皖北淮北达数十万之众,移民很快发展了生产,明朝统治得到巩固。
移民屯田策略,是朱元璋采纳了郑州的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奏议,决定向四个方向移民,一是向东齐鲁淮北,二是向南豫皖等地,三是向北燕京等地,四是向西陕甘和陇西。先向东、南两路迁民,后向北、西迁移。于洪武二年下诏,洪武三年开始组织向东、南两个方向迁民,后来永乐帝即位,仍采取这一策略,主要向北、西移民较多。
二、 当时移民概况
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留下了移民史迹,有这样两句话:“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两句话数百年流传至今,现在广济寺和大槐树遗迹仍存,全国和海外移民后裔都来这里寻根祭祖,寻根人们都自觉到祭祖堂上香祭拜,查询资料,所能见到的只有记载移民情景,但没有何姓何时从何地到广济寺集中点迁往何处的资料。移民集中进行编训,官兵押解送到屯垦安置地办理交接文书,这是真实的。当所迁之移民启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走回头望,只能看见大槐树上老鹳窝,直到看不见时还是回头望望。为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为惜别家乡的标志,几百年传来传去就将这景象传成村庄——喜鹊窝。大多数迁民后裔都说从山西喜鹊窝迁来的。查许多资料均无有发现喜鹊窝这个地名。
移民被押解行程中,为了防止逃跑,都将男性青壮年用绳索串绑起来,如有大小便,即叫喊押解官兵解开绳索,时间一长就不说大小便,只说给我“解手”,押解人员就知是大小便,此后传到现在,普遍将“解手”一词作为大小便的代名词。另外还有一说,押送移民前将男性小脚趾劈开,各地官府发现小脚趾劈开者,即可作为逃跑者抓捕送回,直到现在有些家族为了辨认亲族而查验小脚趾。
三、移民后裔现在情况
移民后裔在鲁南淮北这块土地上,现在有多少姓氏多少人口,没有确切统计资料,但据许多县市的调查,移民村庄和人数,都超过原住地非移民数。有资料记载,迁往山东移民被安置六十余县市,迁往皖东北和淮北的二十多个县被安置移民。据有些县调查资料表明,移民村户人口同非移民村户人口比,一般是移民占60%左右,个别县高达80%,移民中各个姓氏都有。
四、移民中王姓情况。
从现有材料来看,在苏、鲁、皖北这块三角地区,有邳州、睢宁、铜山、新沂、泗阳、宿迁、淮安、盱眙、泗洪、五河、泗县、嘉山、宿州、灵壁、肖县、山东台儿庄等二十余个县市住有王姓移民后裔,全都称是“三槐王”,都是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这些王姓在近二十年来,为了立谱修牒,大多支系都派人去山西寻根问祖,查阅有关资料,只知洪洞迁民情况,但无法查找先祖渊源,无法连接血缘支脉关系。他们只能从本支系现有情况和历史资料,进行修立族谱,谱序都写祖源山西,太子晋后裔系三槐堂。现根据各总支系谱录,分如下几大支系。
(一)睢宁县双沟“连心桥”总支是这个地区比较大的支系,现连系起来的有十二个支系,一百五十六个分支系,分布在睢宁、铜山、邳州、宿迁、泗阳、泗洪、五河、嘉山、灵壁等十多个县市,一百六十多个乡镇,四百多个村庄,族众八万余人。
这支三槐王氏最早是在康熙四十二年立谱,这是第六次重修,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王继贤、王洪太、王举之等发起,联络各支族,进行六修大合谱,经近十年努力,将一百五十六个分支脉,联成十二大支系,并将各支世辈排字进行统一归纳,决定今后统一总编排字辈,按该支统编的二十世后各分支都转入到总的字辈上来,各分支合谱前的字辈不再变动。该总支于一九九八年底六修大合谱成功。合谱序称,“吾上世祖源于山西,分派江南(道),入籍徐郡(徐州属江南道管辖),世籍睢宁,聚居黄山之连家桥。……今后我族如有能人,找到王堂祖上世先人的确实根据,全族再行公议接缘”。
(二)徐州北小塔山总支系,下分四支。⑴小塔山支系,⑵山东台儿庄支系,⑶邳州大王庄支系,⑷迁往安徽肖县支系。
(三)营王总支系,共分三支,⑴官湖新盛营支系,⑵铁富白布大营支系,⑶淮阴王营支系。各支都自行立谱,总族众三万余人。该总支是属移民中“军屯”迁到此地的,其迁入时始祖弟兄四人,只联系上三支,在迁入时是军籍有饷银,后居各地都叫营、大营、新盛营、王营。
(四)几个单支。
⑴睢宁古邳东头王沟支系,⑵邳州市新集官店支系,⑶邳州市新河镇王圩支系,⑷睢宁魏集镇北王马路支系,⑸邳州北四户支系,⑹邳州市邳城镇吕滩支系。
以上这六个支系在立修宗谱时,曾多次联系,共商合主统谱事宜,对各支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由于各支分歧较大,没有连成,各自立谱碑。但是他们都是从山西迁民,都认定是三槐后裔。
(五)邳州市砲车总支系。
该总支系有记载是明朝洪武三年奉诏从山西洪洞移民迁经鲁南,后到邳州砲车定居,后裔兴盛发展又分迁各地自成体系,现在能联系到一起的有如下几支,⑴砲车支系,主要分布在砲车、官湖、新沂新安镇、泗阳等地,⑵睢宁古邳东王院墙支系,分布在院墙、桑桥、宿迁民主村、盱眙淮河乡、合肥、铜陵、武汉等地,⑶睢宁张集北东王庄支系,分布在东王庄、新沂王楼、新安镇、龙泉沟、南京、徐州等地,⑷迁往沭阳支系。
对于砲车这一总支三槐王后裔,谱史有记载属王旭后裔,由于迁民形成了断层,经多年调研和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的大力帮助,现确认实属王旭子王玄第十五世孙曰惠之裔(见表)。
五、如何看待三槐东支移民
东支移民三槐王氏后裔,目前已联系上的这五大总支系,分布在苏、鲁、皖、这块三角地区数十县市,约有族众十八万人。可以肯定地说,还有一定数量移民三槐后裔未联系上,特别是徐州西北部地区,当时也是移民安置重点地区之一,今后更应加强联络。
东支移民现有族谱中,没有一个支族记录移民前的世系资料,不仅王姓如此,其它姓氏谱序也是这样。为什么移民世系出现断带呢?探析其原因一是当时被迁移民都是无地少地贫民,处在社会最底层,被世人看不起;二是移民无钱无势,无文化无记录条件,只能听从摆布,移民大都迁离乡数千里之外,由于当时交通和通信条件所限,根本无法往来;三是明前半期动乱不止,无法修谱连宗,到明朝后半期,虽有个别姓氏在研究谱族之事,都是有钱和文人之举。我查阅被迁移民宗谱,大多是清朝才开始进行,移民王姓最早有谱是康熙四十二年,连心桥支传演谱序。三是移民多在十世后才有文化和社会政治活动记载,明清两个朝代五百多年,尚无发现移民连接先祖的详实资料,现在只有等待新的发现。东支移民三槐后裔都希望连接先祖,我想在编排三槐总谱和图表中,应给予他应有位置。
有人提出东支三槐移民中是否有假冒?我认为,真假标准主要靠历史资料,移民几百年绝大多数立了谱,在他们谱序中都明确写出“三槐堂”,谁要否定他们请拿出根据来。
(附编排图表)
邳州王宝寅 于2007年11月1日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