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6267|回复: 2

    东支三槐王氏源流与现状探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6 13: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王宝寅      
      对于东支移民后裔,我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为修族谱我两次到山西洪洞和晋祠寻根问祖,重点对东支移民有关宗谱和资料进行查寻。经数年调研分析,概括综述如下。
      一、 移民历史
      历史记载明初移民,从洪武初到永乐十五年,约有五十年移民历史。被迁移民从晋南、晋东南为最多,明初山西省为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七十九县,当时被迁移民主要有:汾州府辖七县,辽州辖二县,沁州辖二县,泽州辖四县,潞安州辖八县,平阳府辖二十八县,总共五十一县。而平阳府移民最多,洪洞县属平阳府管辖,该县地处要冲,曾设驿站,北达幽燕,东接齐鲁,南通秦蜀,西临河陇。因此明政府在洪洞城北二里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和川资。在明朝移民垦荒国策推动下,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的移民垦荒制度。民屯是将穷苦老百姓迁往地多人少的地方,开荒种地;军屯是籍民为军,选丁立都卫,置卫屯田谓之军屯;商屯是慕商人到边地开荒,政府发补助金,三至五年不交税,打下基础,有了积蓄,回乡引领贫民去安居,开发买卖,谓之商屯。
      洪武三至十年间,在洪洞集中迁往齐鲁皖北淮北达数十万之众,移民很快发展了生产,明朝统治得到巩固。
      移民屯田策略,是朱元璋采纳了郑州的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奏议,决定向四个方向移民,一是向东齐鲁淮北,二是向南豫皖等地,三是向北燕京等地,四是向西陕甘和陇西。先向东、南两路迁民,后向北、西迁移。于洪武二年下诏,洪武三年开始组织向东、南两个方向迁民,后来永乐帝即位,仍采取这一策略,主要向北、西移民较多。
      二、 当时移民概况
      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留下了移民史迹,有这样两句话:“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两句话数百年流传至今,现在广济寺和大槐树遗迹仍存,全国和海外移民后裔都来这里寻根祭祖,寻根人们都自觉到祭祖堂上香祭拜,查询资料,所能见到的只有记载移民情景,但没有何姓何时从何地到广济寺集中点迁往何处的资料。移民集中进行编训,官兵押解送到屯垦安置地办理交接文书,这是真实的。当所迁之移民启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走回头望,只能看见大槐树上老鹳窝,直到看不见时还是回头望望。为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为惜别家乡的标志,几百年传来传去就将这景象传成村庄——喜鹊窝。大多数迁民后裔都说从山西喜鹊窝迁来的。查许多资料均无有发现喜鹊窝这个地名。
      移民被押解行程中,为了防止逃跑,都将男性青壮年用绳索串绑起来,如有大小便,即叫喊押解官兵解开绳索,时间一长就不说大小便,只说给我“解手”,押解人员就知是大小便,此后传到现在,普遍将“解手”一词作为大小便的代名词。另外还有一说,押送移民前将男性小脚趾劈开,各地官府发现小脚趾劈开者,即可作为逃跑者抓捕送回,直到现在有些家族为了辨认亲族而查验小脚趾。
      三、移民后裔现在情况
      移民后裔在鲁南淮北这块土地上,现在有多少姓氏多少人口,没有确切统计资料,但据许多县市的调查,移民村庄和人数,都超过原住地非移民数。有资料记载,迁往山东移民被安置六十余县市,迁往皖东北和淮北的二十多个县被安置移民。据有些县调查资料表明,移民村户人口同非移民村户人口比,一般是移民占60%左右,个别县高达80%,移民中各个姓氏都有。
      四、移民中王姓情况。
      从现有材料来看,在苏、鲁、皖北这块三角地区,有邳州、睢宁、铜山、新沂、泗阳、宿迁、淮安、盱眙、泗洪、五河、泗县、嘉山、宿州、灵壁、肖县、山东台儿庄等二十余个县市住有王姓移民后裔,全都称是“三槐王”,都是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这些王姓在近二十年来,为了立谱修牒,大多支系都派人去山西寻根问祖,查阅有关资料,只知洪洞迁民情况,但无法查找先祖渊源,无法连接血缘支脉关系。他们只能从本支系现有情况和历史资料,进行修立族谱,谱序都写祖源山西,太子晋后裔系三槐堂。现根据各总支系谱录,分如下几大支系。
      (一)睢宁县双沟“连心桥”总支是这个地区比较大的支系,现连系起来的有十二个支系,一百五十六个分支系,分布在睢宁、铜山、邳州、宿迁、泗阳、泗洪、五河、嘉山、灵壁等十多个县市,一百六十多个乡镇,四百多个村庄,族众八万余人。
      这支三槐王氏最早是在康熙四十二年立谱,这是第六次重修,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王继贤、王洪太、王举之等发起,联络各支族,进行六修大合谱,经近十年努力,将一百五十六个分支脉,联成十二大支系,并将各支世辈排字进行统一归纳,决定今后统一总编排字辈,按该支统编的二十世后各分支都转入到总的字辈上来,各分支合谱前的字辈不再变动。该总支于一九九八年底六修大合谱成功。合谱序称,“吾上世祖源于山西,分派江南(道),入籍徐郡(徐州属江南道管辖),世籍睢宁,聚居黄山之连家桥。……今后我族如有能人,找到王堂祖上世先人的确实根据,全族再行公议接缘”。
      (二)徐州北小塔山总支系,下分四支。⑴小塔山支系,⑵山东台儿庄支系,⑶邳州大王庄支系,⑷迁往安徽肖县支系。
      (三)营王总支系,共分三支,⑴官湖新盛营支系,⑵铁富白布大营支系,⑶淮阴王营支系。各支都自行立谱,总族众三万余人。该总支是属移民中“军屯”迁到此地的,其迁入时始祖弟兄四人,只联系上三支,在迁入时是军籍有饷银,后居各地都叫营、大营、新盛营、王营。
      (四)几个单支。
      ⑴睢宁古邳东头王沟支系,⑵邳州市新集官店支系,⑶邳州市新河镇王圩支系,⑷睢宁魏集镇北王马路支系,⑸邳州北四户支系,⑹邳州市邳城镇吕滩支系。
      以上这六个支系在立修宗谱时,曾多次联系,共商合主统谱事宜,对各支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由于各支分歧较大,没有连成,各自立谱碑。但是他们都是从山西迁民,都认定是三槐后裔。
      (五)邳州市砲车总支系。
      该总支系有记载是明朝洪武三年奉诏从山西洪洞移民迁经鲁南,后到邳州砲车定居,后裔兴盛发展又分迁各地自成体系,现在能联系到一起的有如下几支,⑴砲车支系,主要分布在砲车、官湖、新沂新安镇、泗阳等地,⑵睢宁古邳东王院墙支系,分布在院墙、桑桥、宿迁民主村、盱眙淮河乡、合肥、铜陵、武汉等地,⑶睢宁张集北东王庄支系,分布在东王庄、新沂王楼、新安镇、龙泉沟、南京、徐州等地,⑷迁往沭阳支系。
      对于砲车这一总支三槐王后裔,谱史有记载属王旭后裔,由于迁民形成了断层,经多年调研和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的大力帮助,现确认实属王旭子王玄第十五世孙曰惠之裔(见表)。
      五、如何看待三槐东支移民
      东支移民三槐王氏后裔,目前已联系上的这五大总支系,分布在苏、鲁、皖、这块三角地区数十县市,约有族众十八万人。可以肯定地说,还有一定数量移民三槐后裔未联系上,特别是徐州西北部地区,当时也是移民安置重点地区之一,今后更应加强联络。
      东支移民现有族谱中,没有一个支族记录移民前的世系资料,不仅王姓如此,其它姓氏谱序也是这样。为什么移民世系出现断带呢?探析其原因一是当时被迁移民都是无地少地贫民,处在社会最底层,被世人看不起;二是移民无钱无势,无文化无记录条件,只能听从摆布,移民大都迁离乡数千里之外,由于当时交通和通信条件所限,根本无法往来;三是明前半期动乱不止,无法修谱连宗,到明朝后半期,虽有个别姓氏在研究谱族之事,都是有钱和文人之举。我查阅被迁移民宗谱,大多是清朝才开始进行,移民王姓最早有谱是康熙四十二年,连心桥支传演谱序。三是移民多在十世后才有文化和社会政治活动记载,明清两个朝代五百多年,尚无发现移民连接先祖的详实资料,现在只有等待新的发现。东支移民三槐后裔都希望连接先祖,我想在编排三槐总谱和图表中,应给予他应有位置。
      有人提出东支三槐移民中是否有假冒?我认为,真假标准主要靠历史资料,移民几百年绝大多数立了谱,在他们谱序中都明确写出“三槐堂”,谁要否定他们请拿出根据来。
      (附编排图表)
      邳州王宝寅  于2007年11月1日完成
    发表于 2010-3-5 08: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展示一下附编排图表,好吗?
    发表于 2011-2-25 18: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徐州邳州市炮车镇埝洼村王场队人,从小就看到家族中所有的家俱和农具上都写有"三槐党记"四个字,现在知道的辈份为:化有学克志,道宜新中德,我是道字辈的.如果有相同排行的分支请联系我.QQ:77928417
    今年因修公路挖出了一座高达三米的石碑,碑文为当地清末有名秀才陆价甫(日本人当时修陇海铁路时因冲着陆价甫家,所以陇海线在陆宅绕了一个弯)所书,碑文部分内容如下:(其中部分文字有破损,有待考古恢复)
      记事碑
      慕夷讳化清王三公吾邳三义社人也 年贫寒肆力农业胼手胝足朝夕勤苦偶遇荒年食菜食糠留精    
      十岁家始丰裕娶顾孺人为室生子有杰七龄读书四五过即能成诵虽不及古人七岁赋碁八岁课诗而聪明颖悟(向加走之)超___ ____
      常上矣十九岁娶妻即董维清之姊也二十风放泮越三年遂以优等食(食气)王慕翁教子成名洵足
      顾孺人悲痛伤怀遂以疾终为慕翁者鳏居尚可以自遣而独处倍觉其难堪茫茫天道谁谓有知
     中之幸也夫寿考期颐福莫大为夭昏孤疾祸莫惨为今而死者长已矣其存者孤苦零丁形单影
      精衰老颓败多由于忧戚何不幸如之乃慕翁于顾氏之丧葬为经营儿媳之嫠孀为之率携嗣
    精力矍铄岂非不幸中之幸乎昔欧阳公事为善者必报而迟速有时苏长公言天可必乎贤者不必
      仁者必有后今慕翁之有嗣孙即所谓有后也年属童(禾犀)头角崭然不凡气象卓尔不群将来之成就
    特迟以默定之者也迩来年已八旬欲勒墓碑嘱余为文以记余曰碑之为用皆身后题名若身在而
     慕翁潸然岑岑曰境遇坎坷悲增切怛视死直如归耳岂以此为忌讳哉余闻之不得以固陋辞因志
                上浣榖旦             
    附生张万一拜撰
    附生陆价甫拜书

    [ 本帖最后由 wanglizxh 于 2011-2-25 18:21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