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5109|回复: 0

    【转】安庆琅琊王氏宗源略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6 19: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的老家安庆一带,王姓分两族,一曰太原王,一曰琅琊王。两族谱系分立,各祀其祖。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划分,太原王和琅琊王究竟有怎样的区别,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我只想就我所能对安庆琅琊王的宗源做一番考略。
      在我小的时候,农村还是大队生产队,我们这个生产队就叫新屋队。新屋队由两个相距两三百米的自然村落组成,我们所在的村落叫王新屋,西边的那个村落叫王老屋。新屋队绝大多数人都姓王,王老屋都是太原王,我们王新屋都是琅琊王,其实王老屋人数比琅琊王人数多,不知为什么我们生产队就叫新屋队,莫非琅琊王比太原王强?王老屋再往西数里地就是著名的天柱山脚下了,那里有一个凤凰村,绝大多数人都是太原王,宋代这里还出了一名宰相----有名的“三旨相公”王珪。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时号为“三旨相公”。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王氏宗源的考究越来越有兴趣。因为我是琅琊王,所以这里也只谈有关琅琊王氏的一些史料。我们王新屋本来就是一户大家族,一个自然村就是一个大家族,小时候房屋结构都还十分完整,有大门中门,大门内是一块花园,大概有十几米才能到中门,大门中门并不是直对着的,而是有比较大的错向。中门内又有一个天井,天井上几级台阶才是大堂屋,堂屋的柱梁都是整抱的园木。堂屋估计有300平米,过去生产队开会、村民聚集、小孩玩耍都在这里。大堂屋的两边是东西厢房,我们家就住在东厢房,东厢房也有两大间,每间都有100多平米。堂屋后是三门,三门内有天井,天井上是上堂屋,上堂屋比大堂屋要小。上堂屋的两边一样是东西厢房。在我家居住的东厢房,也有一个封闭的后院,院子里种着一棵桂花树,过去的大户人家种桂花树是一种风气,桂预示着“贵”。这棵桂花树据我推测大约有300年的历史了(关于桂花树的情况可以参见本人《我家的老桂树》一文)。
      小时候对中门门头上的“岐国遗辉”的匾牌,怎么也不能理解。可以肯定王新屋最初的主人,也就是大约300年前第一个从外地迁来此地的王姓先人,自认为是“岐国”的后裔,而且此人雄心勃勃,发誓要重振王姓雄风,再创新的辉煌。今年春节回家查阅了一些资料,包括1989年重修的家谱,对我们安庆一带琅琊王氏的宗源终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琅琊王的先祖是谁?我们这一支的先人又可以追踪到哪里?我们就从“岐国”二字开始寻根吧。大年初二,闲着无事陪老父亲看电视,安徽电视台正好播放《封神榜》,剧中提到“兵伐西岐”一事,对,这不就是岐国的源头吗?西岐,商周时期古地名,今陕西省岐山县。岐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是炎帝生息之地,部分史学家考证也为黄帝诞生之地。岐山是周王朝发祥之地,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岐山一直是西周的中心。有周公庙、凤雏遗址,并出土大量周朝文物,以青铜器最为著名。关于岐山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凤鸣岐山。指的是周文王在岐山时,有凤凰在附近的山上栖息,现在的这山就叫“凤凰山”,由于凤凰曾在山上鸣叫,所以现在的镇就叫“凤鸣镇”。《国语·周语上》上就有周朝兴起之时,有凤凰一类的鸟在陕西岐山上鸣叫的记载。而西周晚期的《诗经·大雅·卷阿》也有句曰:“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也是讲凤鸣岐山之事,因此西周之时将凤鸟视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颇重凤鸟纹。1989年修的家谱记载:溯吾族自周灵王太子晋授姓以来传至中义大夫元公,分郡迁琅琊,遂为琅琊王氏。据此推论,“岐国”乃因西周时的西岐而来,此为一说。
      家谱记载:由元公三十一世传至唐尚书大献公壁,自杭迁徽州祁门苦竹港,为新安王氏。由王元经三十一代到王璧,璧迁居徽州。璧公,字大献,官检校兵部尚书,诰赠银青光禄大夫,晋秩金紫光禄大夫,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王璧曾做南唐尚书,璧公九子二十三孙,九子:思聪、思联、思仲、思茂、思会、思悰、思经、思谅、思谦,于南唐俱登显宦。
      岐国与南唐的关系:中国唐末割据凤翔(今属陕西)的藩镇。 李茂贞(856~924)本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唐乾符年间,因败黄巢将领尚让,以功擢神策军指挥使。光启元年(885),李克用率军逼长安,唐僖宗出奔,文通护驾有功,擢武定军(洋州军号)节度使,赐姓李,名茂贞,字正臣。僖宗回长安途中,茂贞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代为节度使。大顺二年(891),他胁迫昭宗杀宰相,任命他为凤翔和山南西道(治兴元)两镇节度使,封秦王,成为关中最强大的藩镇。乾宁二年(895),茂贞与邠州(今陕西彬县)王行瑜、华州(今陕西华县)韩建同犯长安,杀宰相,整兵而返。李克用表请进击茂贞。昭宗怕沙陀部太盛,诏克用与茂贞讲和,克用归太原。次年,茂贞再次攻入长安,昭宗依韩建。茂贞焚烧宫阙,大掠坊市而去。光化年间,茂贞进封岐王。天复元年(901),朱温以兵入关,请昭宗迁都洛阳,宦官韩全诲与茂贞劫持昭宗到凤翔。朱温围凤翔。三年,茂贞势蹙,被迫杀全诲,送出昭宗。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灭唐,建后梁。茂贞仍用唐年号,开岐王府,置官属。当其盛时,有地20州,至后梁末年,岐仅7州而已。后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茂贞上表称臣。唐王朝灭亡之后,李茂贞用唐年号,开岐王府,这就是历史上短暂王朝----岐国,歧国的建国到破灭时间是公元887~923年。大唐----岐国----后唐,都算是李姓唐王朝,一脉相传。
      岐国、南唐与王姓的关系:王璧生有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或为谏议大夫,或为行军司马。九子共二十三孙,分徒各郡,散处江之东西,如安徽之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休宁、宣城、南陵、江西之婺源、九江、彭泽、湖口、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苏之南京、泰州、高邮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为江南王氏之旺族。王璧及其子孙,在南唐时代身居要职,都是朝廷重臣,王姓也因此盛极一时。璧公四子茂公裔传敬祥公徙居于栗木,其十二世孙十八公迁潜山,睹其山水深秀而定居之。潜山琅琊王氏均为新安王氏之后,璧公是新安王氏始祖。这样,“岐国遗辉”就能很好的解释了,南唐王璧后裔,南唐时代王氏显赫一时,我等后人当自立自强,重振雄风。这一结论还可从琅琊家族联得到应证:南唐世泽,东晋家声;三世国师门第,七叶宰辅人家;忠孝发家晋唐示范,仁慈裕后金紫其辉。潜山琅琊王氏居住地还有一个特点,基本上依后河而居,从龙潭经石堰、余井,到怀宁石牌。
        家谱还有一段记载很有意思,璧公长子思聪,聪公长子敬璋,璋公子应元,应元长子温清。温清行二,任兴永州推官,与黟县孙适同从学于王荆公门。王安石在潜山任舒州通判时,拥火夜游石牛古洞,作诗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王安石曾与那位三旨相公王珪同朝为官,但据有关史料记载,两人水火不相容,王安石代表的是改革派,但失败的也是改革派。
      结论:安庆一带琅琊王氏宗源脉络,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江左王氏——咸阳王氏。以太子晋为一世祖,传至18世王元(迁山东琅琊),传至27世王览,传至29世王导(迁金陵即南京),传至37世王褒(迁咸阳),导公后裔褒公为王氏咸阳祖,褒公四传至綝,綝公生十子,其中第三子曰曒;曒公又五传至璵,为唐肃宗宰相;璵公二子,长曰及,次曰又,又生鐬,鐬公生璧,传至璧公第48世(祁门),璧公是新安王氏始祖。璧公四子的后人迁潜山。
      琅琊王派字诀:钦承先泽厚,恩佑保纯昌。我便是佑字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