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邮城中西后街21号,是一座被普通民居包围的古宅,大门挂着“高邮王氏纪念馆”。提及这座已显破旧的纪念馆的主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别说外地人,就是不少本地人尤其是年轻人也知之寥寥。然而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作为一代音韵、训诂大师,王氏父子的学术成就国内闻名,其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参劾和珅这样一位权倾朝野的重臣,更是轰动了全国,王氏父子当时参劾和珅的奏本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到底是怎样的人物,他们又是怎样以弱胜强、“扳倒”和珅的呢?
乾嘉学派代表人物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联研会会员、高邮市文联主席姜文定介绍,王氏父子之所以难在更大的范围内“声名远播”,和两人所研究的“训诂学”不无关系。训诂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是语言文字中一个偏重于研究古代词义的学科,并综合分析古文中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训”就是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诂”就是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
王氏家族是高邮城内著名的官宦之家,王念孙父亲王安国是清雍正二年进士,历任巡抚、尚书等职;王念孙是乾隆四十年进士,官至陕西御道史、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引之是嘉庆四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工部尚书。一门三进士,足见家学渊源。高邮盂城驿研究会副秘书长、高邮王氏纪念馆原馆长真启梁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王氏父子”是指王念孙和王引之,他们都是朝廷大官,却不因位高而疏于学问,他们撰写的学术著作《广雅疏正》、《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和《经传释词》等,被誉为训诂学的经典著作。
王氏父子治学严谨,考证严密,一直为业内所推崇。这里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不少人都读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文中有一句“左师触龙言愿见赵太后”,过去,人们一直把“龙”和“言”合为一字“詟”(音“哲”),就连权威的中学语文课本(1973年之前)也都这么读、讲。而两百多年前的王念孙曾用大量确凿证据,考定“詟”为“龙言”二字在古代竖写时误合而成。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正是“触龙”而不是“触詟”。鉴于王氏父子的巨大成就,目前国内权威学术部门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扬州学派的中坚学者、清代经学通儒。二人对训诂学的研究称为“高邮学”或“高邮王氏学”,已成为学术上集大成者的代名词,在训诂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冒险参劾权臣和珅
扬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明清史研究专家朱宗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王氏父子训诂学成就名满天下,两人身为朝廷官员,其刚正清廉的为官之道,尤其是“斗胆”向和珅“叫板”的经历,更是可圈可点,在两人的人生道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长期担任军机处大臣和内阁大学士,掌握国家的人士调动和军机大事,某种程度上还行使“宫廷总管”的职能,权倾朝野,炙手可热。史料记载,贪婪专政的和珅所积累的个人财富,竟远远超过国家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抄了他的家,整个清政府的财政亏空就全部解决,所以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形象说法。客观地说,像王念孙、王引之这样职位的官吏,是无法与和珅相提并论的。而王氏父子敢于向位高权重的皇帝宠臣“开炮”,其过人的勇气在中国古代文人官吏中极其罕见。
本文来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