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其智(艺术界)
王其智(1930.3-——),别名王书海,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人。擅长油画、中国画。自幼受父亲王式廓影响,学习绘画。1949年入华北大学国立艺专美术系学习,从师王式廓及胡一川。后入国立北平艺专学习绘画,中央美术学院美干班学习西画。历任中央美院,北京市美术公司创作员,文化馆馆员。功底深厚的油画和技艺纯熟的中国画,而画伟人肖像更是独到之处。中国现代著名油画、国画艺术家。
抗日战争时期,自幼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浸润,便酷爱绘画。在父亲王式廓的严格训教,使艺术天赋便得以痛快淋漓的发挥。始终遵循父亲的教诲“不论画什么,都要用心去画,画出生命来,没有生命,就不成艺术。”为了艺术宁愿献出生命的“王式廓精神”指引着其艺术生涯。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入华北大学国立艺专美术系学习绘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齐白石、徐悲鸿、师吴作人、李可染、蒋兆和、罗工柳、张仃等画坛名师的指教。195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留该院肖像画室工作,与前辈张振仕、左辉先一起创作,绘制天安门城楼、新华门、人民大会堂、国务院等处的毛泽东、孙中山、马克思、邓小平等领袖及其他伟人的油画肖像。功底深厚的油画和技艺纯熟的中国画,而画伟人肖像更是独到之处。把自己的青春和一腔热血都融入到了画领袖像中,兢兢业业达27年之久,是中国当代画毛泽东肖像时间最长的画家。而笔下的中国画虎,色彩冷暖兼具,无论坐卧腾跃,昂首回眸,个个栩栩如生。然而稍有接触的人就会发现,其性格和为人处世和作品简直差别甚远。与人交谈总是沉默寡言,永远都不会是发言的主角,更不会是势力场上的角色扮演者,执著地在自己划定的色彩与意境之中,率性挥洒、肆意渲染,用心灵同作品对话。历任中央美院,北京市美术公司创作员,文化馆馆员。在北京市美术公司继续从事创作,兼攻中国水墨画,在前辈画虎大师的基础上,潜心研习中国画画虎的新技法,其深厚的绘画功力自然地融入水墨表现技巧中,笔下的虎,与众不同,是介于大写意和工笔之间,笔墨虚实结合,色彩冷暖结合,努力追求师法自然,重在写神。无论静、卧、动都具虎的威猛气势。作品《钢铁工人》、《丰收》入选第二届、三届全国美展,《万里千担一亩田》入选建国25周年全国美展等。《井冈山》、《延安风光》等被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收藏。油画作品《延安风光》、《井冈山》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国画作品《虎》被江苏省美术馆、天津美术馆收藏;被编入台湾出版的《当代名家作品集锦》、香港出版的《国立北平艺专画选》等。2007年9月8日为表达对北京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支持,向北京市政府捐赠了价值近100万元人民币的书画作品,是北京市申奥以来首次接受的个人书画捐赠。对其来说却不是第一次。“修复长城”、“支持亚运会”、“助残活动”、“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事业,总是积极参与,将自己最好的画作捐献出来。艺术传略被选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宝鉴》、《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揽》等典籍。
出版有单幅油画《伟人肖像》多种,连环画《葡萄丰收》,《中国画技法》等。
王若水(哲学)
王若水(1926-2002.1.9),笔名王澈,籍贯湖南省人,出生于上海市。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1948年11月参加革命。历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辽宁大学哲学系荣誉教授,全国辨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赴解放区,同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在中共北京市委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在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50年底调《人民日报》社工作。1977年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辽宁大学哲学系荣誉教授,全国辨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在哲学方面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庸俗化,试图从哲学意义上说明唯心主义不是那么可笑。在社会影响方面,倡导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以独特的思维和文风,被视为一面旗帜;强调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1988年离休。1994年赴美国,成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2000年8月赴美国治疗癌症。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2年1月9日因癌症在美国逝世,终年76岁。主要著作有《在哲学战线上》、《为人道主义辩护》、《智慧的痛苦》等。
王茂林(教育学)
王茂林(1951年12月生,山西五台人,1974 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参加工作。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毕业,教授。中共太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共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共山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1967年参加工作后,先后在太原制药厂、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太原工学院水工建筑专业工作、学习。1978年后历任太原工业大学教师、宣传部科长、政教处副处长、学生处副处长、处长。1993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5年后历任中共太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共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2000年10月至今任中共山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王雨田(哲学)
王雨田(1928-——),湖南省澧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物理系教授,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享受政府津贴。中国现代著名逻辑学家。
1951年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1978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物理系教授,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教授,金岳霖基金会学术委员,领取政府津贴。长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研究室等处工作,兼职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计算机系,汕头大学计算机系等处。主要研究领域:系统科学与系统哲学、软科学与科学决策、现代逻辑与计算机科学、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的科研与教学,负责863计划中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课题。主要论文有《信息、控制、系统中的若干哲学与逻辑问题》、《略论卡儿纳普对概率逻辑的研究》、《扩展推理及推理类型初探》等。退休于中央民族大学,反聘于物理系长期从事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与哲学、现代逻辑。
主编专著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主编,1986年人民大学出版社,获1986年图书金钥匙奖,1987年全国畅销书奖)、《现代逻辑科学导引》(主编,1987年人民大学出版社上册,1988年下册)、《归纳逻辑导引》(199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5年获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等。
王尚文(教育学)
王尚文(1939.3-——),浙江省遂昌县人。196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师、中学任教语文。1988年调入浙江师范大学任教语文教学法。1994年评为教授。1998年任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学科规划组成员,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省中语会会长。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
1960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师、中学任教语文28年。1994年评为教授。1999年获曾宪梓优秀教师二等奖,2001年获浙江省功勋教师称号。历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学科规划组成员,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主编,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省第8届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会长。2003年以来,应邀参加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材审定工作。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课程·教材·教法》、《北师大学报》、《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浙江师大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生语言发展水平调查研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介绍。
出版专著有《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语感论》、《语文教育学导论》、《语文教学讨论话》(与人合作)、《对韵新编》等;参与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浙江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实验本)、《新语文读本》、《现代语文读本》等。
王性尧(工商界)
王性尧(1905-1968.6),原名王师伦,笔名逊卢,号无违居士,浙江省镇海县人。9岁入当地时中小学,15岁时去汉口姑婆家塾馆附读。1921年到北京“泉流”银号当练习生。中国国货联合营业公司协理,中国国货联营公司总经理,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现代民营企业家、社会活动家。
大革命时期,1924年入上海荧昌火柴公司当文书。1925年投资大华仪表厂,任董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任大中华火柴公司总务科副主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作为“大中华”代表,1932年3月参加了“星五聚餐会”,研讨如何提倡和推销国货。1934年1月任国货公司全国联合办事处主任,其间联络各国货工厂,依靠银行贷款,在全国各地开设国公司,扩大国货销路。1936年在郑州、长沙、温州、济南、徐州、福州、重庆、广州、西安、昆明和镇江等地筹建成立的国货公司有11处。10月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吴鼎昌派代表到“联办处”,商讨筹办中国国货联合营业公司。1937年5月中国国货联合营业公司成立,任协理。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中国国货联合营业公司由官办改为商办。同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上海租界,有人多次拉他从事卖国投敌活动,被拒绝。公司以商号的名义向内地秘密输送紧缺物资,不久被日方发觉,被迫迁往内地。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公司迁回上海,继续担任中国国货联合营业公司协理,将国货运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南洋各地,并继续参加“星五聚餐会”,从事民主运动。1948年选为上海市商会候补理事。上海解放后,被推选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常务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当选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任中国国货联营公司总经理,后联营公司与其他35家外贸单位合营组成上海公私合营国际贸易工业品公司,任副董事长。1956年起当选为上海市工商联第二、三、四届副主任委员。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常务委员,第一届至第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一届至第四届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二届执行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8年6月在沪被迫害去世,终年63岁。遗有赠“品珩先生正”行书墨迹联一副:
石扇迎风醒鹤梦;
竹垆疾火选龙团。
王国华(经济学)
王国华(1966.10-——),湖北省应城市人。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经济系做博士后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
1983起年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学习,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在财政部科学研究所毕业,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2年7月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经济系做博士后研究。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外债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公共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青联常委;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培训部挂职。主要讲授课程为公共政策分析、公共财政与预算、公共经济学、中国政治和政府、当代中国政治与经济等。
1991年以来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新华文摘》、《财政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行政管理》、《江汉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撰写和参与撰写出版了《清代外债史论》、《迈向新世纪的经济与财政》、《外债与社会经济发展》等5种专著。
王昌定(文学)
王昌定(1924-——),原名吴兆安,笔名蓼云、吴雁等,河南省固始县人。1947年加入中国民主青年同盟。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市文化局剧本创作室编剧,天津《新港》月刊编辑部副主编,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天津市现代著名作家。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高中毕业后回家乡任教员,在蒋管区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任中共北京大学地下党四院分支书记。1949年任天津军管会文艺处秘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任天津市文化局剧本创作室编剧,以创作长篇小说《海河春浓》闻名于世。1956年历任天津《新港》月刊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副主编,天津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1年历任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中国作协天津分会理事。1988年离休。1991年开始学习中国写意画。此后坚持写作和书画创作,撰写了多篇散文、随笔、杂文、书评、书序、文艺评论、旧体诗词、楹联,创作了多幅书画作品,并集纳成册。
2006年12月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82岁。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海河散歌》,独幕剧集《控诉》、《在胜利中前进》、《八十起步集》、《绿叶集》等,学术论文《红楼梦艺术探》等,合编大型话剧《为了祖国》、《五彩缤飞》,长篇小说《北极星》、《海河春浓》、《探求》等,中篇《招魂》及短篇《关钱》等,编有《世界微型小说经典》(亚洲卷)等。撰有追悼天津市现代作家宋今挽联:
仰望长空,明月乘风归碧海;
低吟遗著,愁云带雨锁津门。
王忠武(艺术界)
王忠武(1942.9-——),字凡丁,号泉石,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人。中师毕业,平项山镇中学专职美术教师。二级美术师。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中国江都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武陵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编委。
自幼爱好书画艺术,在几十年美术教育生涯中刻苦钻研,教学相促,书画作品在国内外十多次大奖大展赛中入选、入典、授奖、被收藏。作品在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品质部上网。授聘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中国江都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武陵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编委等职。
先后被授予当代艺术成就家、中华当代书画艺术名人、世纪功勋艺术家等称号。
王忠武(社会学)
王忠武(1958.9-——),山东省德州市人。1975至1978年曾在原籍任民办教师。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先后在济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济南社会科学院从事理论刊物编辑、科研管理和社会学研究工作。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理论与现代化》杂志社特约记者、编辑,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济南市民盟顾问。
1997年调入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现为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山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理论与现代化》杂志社特约记者、编辑,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济南市民盟顾问等。主要研究方向是发展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和社会问题。先后承担完成国家和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政府部门委托研究项目10余项。 根据有关文献检索,王忠武发表的论文中已有5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哲学动态》、《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文摘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报刊转载,20多篇被评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有些论文被同行学者在论著中所参考引用。41万字的个人专著《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法论》系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法问题的学术著作。该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良好评价。《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教育报》、《新闻出版导刊》、《山东社会科学》等全国10余家报刊发表书评,认为该书“具有重要的理论开拓性和实践价值”,“是近年来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特色和创新的力作”。此外,国内重要网站“人民网”2001年9月20日论著评介栏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1年10月26日教育研究栏目以及“光明网”、“人民教育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VBI数据信息网”等10余家网站也载文予以积极评价。
出版独著、合著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法论》、《知识经济与科技人才》、《社会科学方法论导论》、《观念更新论》、《文明市民读本》、《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等10余部,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社会科学研究》、《光明日报》、《社会主义研究》、《文史哲》、《浙江大学学报》、《浙江学刊》、《系统辩证学学报》、上海《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东南学术》、《齐鲁学刊》、《东岳论丛》、《江苏社会科学》、《扬州大学学报》、《经济问题》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等。
王季愚(语言学)
王季愚(1908-1981.5),女,原名王尚清,笔名西冷、季子、及愚等,四川省安岳县人。小学毕业入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同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北平分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院长,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著名女俄语言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北平白色恐怖严重,各校被迫停学。辗转到上海,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为抗日将士筹措寒衣、举办救护训练班等。1936年翻译高尔基名著《在人间》出版,同年加入上海左翼作家联盟,后担任《上海妇女》半月刊编委。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年奉命撤离上海。1941年辗转抵达延安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吉林省海龙县县委宣传部长。1946年6月任佳林斯东北大学文学院和教育学院副院长。11月中共东北局决定原在延安的外国语学校在哈尔滨复校,改名为东北民主联军附设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先后任政治处主任、副校长,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校长、中共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党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任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共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为培养适合于形势需要的外语人才,提倡多样化办学,外语学科应与其他人文学科相互渗透,以拓宽知识面,把单一的语言学院办成文科应用类大学。认为学外语最好从少年开始,决定招收初中毕业生,开创了新中国正规学校招收少年预科班学习外语的先河。1958年秋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基础上,成立黑龙江大学,任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中共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1964年5月经国务院任命,任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共上海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在上海外国语学院组成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外语教学资料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苏联问题研究社,为该校教学科研打下坚实基础。主张中国的外语教育不能依赖于外籍教师,必须建立本国的有质量的师资队伍,因而开设研究生班,大力培养与选拔中青年教学骨干,形成梯队。长期从事外语教育管理及文艺翻译工作51年,为国家培养造就俄语人才6000多名,再加上各类语种的学生人数,数以万计。当今全国各外语学院和大学的校长、副校长、教授、研究员以及外交官员、编译人员中,有很多都是其学生。
1981年5月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73岁。译有苏联·高尔基《在人间》、阿菲诺根诺夫《西班牙万岁》等。
王学仲(艺术界)
王学仲(1925.10.23-——),原名王黽,字黽子,笔名夜泊,号滕固词人,晚号黽翁,室名泼墨斋,山东省滕县鲍沟镇宁家村人。出身于一个书画之家,自幼爱好书画。天津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国炎黄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画院院外画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艺术学系客座教授。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国画理论家、教育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5岁学写字,6岁学画画,7岁上学读书,自幼受到良好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常随其父到曲阜、泰山、邹县等地访碑问古,搜奇揽胜,心摹手记,眼界大开,积累了大量的碑帖资料,为其后来书法的学习、研究和创作奠定了牢固的根基。1938年随书法家边秋水学习篆隶。1942年考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随吴静汀学习山水画,奠定了以山水画为专业。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在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后,进入北平国立艺专墨画科,后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的绘画系,学习年画及油画,受徐悲鸿、李可染等画家传授。1947年任山东滕县中学语文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大学任美术教师。1979年借调到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专职从事美术创作。历任天津大学教授兼美术教研室主任、艺术研究所所长,天津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国炎黄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画院院外画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艺术学系客座教授,联合国教科文卫专家组成员,俄罗斯美术研究院荣誉院士等职。1980年应聘为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书画诗词。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和教学,作品参加过全国美展和出国展览。擅山水、人物、花鸟,在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画的色调变化。表现着画家的庄严、哲理、野逸、谐趣诸种格调,开发着人生与自然隐而未现的艺术空间,显示出境界与魅力。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绘画方面,而且在诗词、书法以及国画理论方面都颇有造诣。代表作有《垂杨饮马》、《怀思》、《盘山飞帛》等。《三只眼睛看世界》获世界和平文化奖状。善书,提出学书三要:一曰临帖,二曰学问,三曰悟性。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绘画、书法、诗词及美学的独立体系和艺术观。提出了“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及东学西渐,欧风汉骨的鲜明主张。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融诗书画为一体,在亦庄亦谐的笔调中托物兴怀,富有情趣和哲理。1987年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滕州王学仲艺术馆、曲阜王学仲画馆相继建成,江苏省徐州市建有王学仲美术展览馆。晚年不辞年高多病多次深入大西北,完成了西北系列巨作《汉家陵阙》、《西夏王陵》、《腾格里沙海》等作品。
著有《夜泊诗词集》、《书法举要》、《中国画语诠释》、《夜泊画集》、《王学仲文艺论集》、《王学仲书法论集》、《王学仲美术论集》、《王学仲散文集》、《黽勉集》、《王学仲诗词选》、《中国画学谱》、《书法举要》、日文版《王学仲书画诗文集》、《王学仲书法选》、《王学仲书画旧体诗文选》、《墨海四记》、《王学仲自书诗词文》、日文版《王学仲画集》、《三只眼睛看世界》、长篇小说《吼哈》、《黾园书简》、中英文版《王学仲短诗选》等。
王治国(医学)
王治国(1936.3-——),四川省合江县人。毕业于西藏军区军医学校,副主任医师,四川省合江县荔园蜜蜂医学科研所长兼成都肖家河干休所蜂疗皮肤病专科主任,合江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中国中医蜂疗学编委委员,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现代著名中医蜂疗学专家。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战士、卫生员、学员、助理军医、军医和地方医院医师、主治医师、医务所长、缫丝职业皮肤病研究所长等职。转业后历任四川省合江县荔园蜜蜂医学科研所长兼成都肖家河干休所蜂疗皮肤病专科主任,合江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中国中医蜂疗学编委委员,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顾问。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尤对缫丝职业皮肤病研究等造诣精深。主要贡献:自立项目—“蜜蜂医学与职业皮肤病研究”,运用蜜蜂医学理论,借鉴蜜蜂酿造、分泌的大自然药用物质,与现代医药技术结合、创新蜂疗科技,发明专利“缫丝手皮炎膏”和“一种蜂疗皮炎制剂”,以新颖技术、独特效果、用途广泛、防治兼优、安全高效、无副反应,为缫丝等职业皮肤病提供一种新型制剂,领先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获得合江县、四川省成果,并获省、市、县科技进步奖。成果经国家有关机构审核编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中华优秀专利技术精选》和《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等。先后荣获“合江县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泸州市劳动模范”、“中国中医蜂疗医学专家”等荣誉。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又研制出用于心、脑、血管、肿瘤等中老年自然生物进化和衰老疾患的蜂疗保健、益寿延年产品,供临床常年应用。传略荣载《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华劳模大典》等史册。
著有《蜂王浆软膏防治制丝职业皮肤病临床观察》、《普柳锌软膏与水杨酸软膏临床对照研究》等10余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王治国(艺术界)
王治国(1942-——),字安轩,号揆之,山西省太原市人。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山西省文联委员,香港世界著名艺术这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书画家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名人研究院名誉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一级艺术委员,及国内外数十家书画团体和书画院的名誉主席、名誉院长等职务。中国现代著名专业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书法)师。
7岁始从父学书法,临习历代名家碑帖,从汉人碑版入手认真地研习、临摹,又以南北朝的碑版作为基础,得历代法帖之精华。1962年7月毕业于山西石油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系。爱好书法艺术,勤于研修,在创作过程中,吸取前人经验和艺术精华,师古不凝,大胆创新,擅长各种书体,不仅通古之理、得古人之道,且能融会贯通,经反复锤炼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历任山西省书协副主席、秘书长,山西省金石书道研究所所长,山西省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家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名人研究院名誉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一级艺术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香港世界著名艺术节联合会名誉会长等。国家一级美术(书法)师、教授、专业书画家,山西省高级艺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担任过40多家全国、国际书画大展、大奖赛的评委,荣获国家“人民艺术家”和“德艺双馨”称号。擅长各种书体,功力充盈,个性突出,格调高雅,照古映今,为国内外同道、专家和识者所赞誉,被书法界尊称为“中国魏牌第一人”。书法作品参加第二、三、四、五、六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展览,中日书法联展等150多次国家级、国际性、全国性书法大展,先后40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并被10多个国家所收藏。作品选入全国30多种书法专集,刻于全国各地20多处碑林和名胜风景区,为国内外3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收藏。艺术传略收入《国际名人录》《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世界书画家辞典》等50多部书画、名人辞典。
王宗元(文学)
王宗元(1919-1971),原名王钧元,河北省保定市人。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在热河、古北口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任北平抗日救护队队员。1935年因参加戏剧及革命活动被捕,获释后到西安。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事变后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历任《绥德日报》编辑,陕甘宁边区政府统计科科长,中共绥德特委秘书,陕甘宁边区政府、军事工业局秘书西北军区文工团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教员、副队长。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长、文艺科副科长,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专业作家,《陕西日报》副总编辑等职。
1971年因病在西安逝世,终年仅52岁。主要作品有剧本《英雄刘四虎》、曲艺《开国盛典》、《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大捷》等,短篇小说集《惠嫂》(其中《惠嫂》被改编成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等,与任萍合写了电影剧本《智取华山》(影片荣获第八届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等。
王宗元(农业科学)
王宗元(1940.8-——),江苏省仪征县人。九三学社社员。1965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教授。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教授,扬州市科技局副局长,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常委、扬州市委主委。
1960年9月苏北农学院农业机械系农机专业、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学习。1965年9月江苏函授大学助教。1969年12月南京农学院助教。1971年1月江苏农学院助教、讲师(其间:1981年11月至1982年5月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1984年2月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学习,10月到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和国立农业研究所进修。1986年10月任三一学院客座研究员。1988年12月任江苏农学院、扬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教授(其间:1991年10月扬州市第二期党外干部培训班学习)。1993年12月任九三学社扬州市委副主委、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1995年11月任九三学社扬州市委副主委、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扬州市科委副主任。1996年12月任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常委、扬州市委主委、扬州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学院教授、扬州市科委副主任。2001年6月任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常委、扬州市委主委、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教授、扬州市科技局副局长。2002年12月任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常委、扬州市委主任委员、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教授。是第八届江苏省政协委员,第五届扬州市政协委员。
王建权(艺术界)
王建权(1937-——),辽宁省沈阳市人。1961年毕业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卫天霖、吴冠中、阿老等诸位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东方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著名水粉画家。
1961年毕业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卫天霖、吴冠中、阿老等诸位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美术作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研究会理事。1963年在北京市服务学校摄影专业任美术教员。1970年调北京展览馆影剧场任美工,中国农工民主党东方书画社理事。代表作品有版画《送饭》,为北京文联收藏。电影宣传画《斯特凡大公》,1981年获首届“全国电影宣传画创作展览”一等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电影招贴画《我们的田野》、《李冰》,1986年在博茨瓦那举办的“中国宣传招贴画展”开幕式上展出,随后在法国以及欧洲几个国家巡展。国画作品《塞上春色》等在新加坡、德国“中国经济贸易文化交易会”上展出。1988、1989年分别在新加坡和西德举办的“龙年中国国际旅游展”、“中国经济文化技术展览会”上展出的水墨画颇受欢迎。展览设计《太和殿》在新加坡、日本、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展出,获“展台设计奖”和“世界五大特色”之一奖。名字被收录在《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大词典》等。
王孟扬(艺术界)
王孟扬(1904.6.6-——),回族,原名王梦扬,字微言,别署掇英馆主,北京市人。早年因家贫失学,后刻苦自学,毕业于北平郁文学院。历任上海勤业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北京市新月女子中学校长,宁夏云亭师范学校校长,甘肃平凉国立陇东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对伊斯兰经籍有研究,擅长诗词、书画、音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协新疆分会顾问,新疆老干部书画学会顾问,新疆丝路画院顾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现代穆斯林文化教育工作者,书法家。
大革命时期,青年时倡导伊斯兰学术文化研究和宗教教育,先后倡办“穆友社”、中才小学及新月女子中学。任教于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继在西北中学任教,并任《月华》旬刊编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秋上海《南华文艺》发生侮辱伊斯兰教案,北平成立“华北回民护教团”,公推其等4人为代表赴南京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惩办该刊主持人曾仲鸣及封闭该报馆,1935年北平《世界日报》、《公民报》再次发生侮教案,被公推为声讨大会主席,因率回民进行护教活动,遂遭当局收审,经据理斗争获释。1937年任宁夏省云亭师范学校代理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赴重庆任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理事兼组长,创办《回教文化》刊物,与马宗融在重庆组织“伊斯兰学会”。后赴湘、黔、赣3省,宣传抗日主张,发动组织回族穆斯林进行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在甘肃平凉陇东师范学校(原上海伊斯兰师范)任教。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新疆省民政厅秘书,在今乌鲁木齐创办启新小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聘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擅长书法,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宗教学会常务理事,书协新疆分会理事、顾问,新疆老干部书画学会顾问,新疆丝路画院顾问。在报刊上发表有关伊斯兰教论著多篇,书法作品在湖北董必武纪念馆等处均收藏。
著有《伊斯兰天课制度》、《翻译天经之我见》、《回教与中国》、《回教之基本精神及其对人生之态度》、《回教文化之特色》、《四大阿訇传记及事略》等。
王春元(文学)
王春元(1926-——),安徽省桐城县人。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昆仑之女婿,中国共产党党员。1948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现代文论》副主编。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北革命大学文工团、华北话剧团及青年艺术剧院演员、助理导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从事戏剧编导工作。后入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历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现代文论》副主编,《现代外国文论丛书》编译组负责人等职。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财智人物》、《中国富人的原始档案》、《北京影响力》、《王春元文学评论选》、《作品论》、《忏悔无门》、《灵魂21克》等。
王荫庭(哲学)
王荫庭(1934-——),湖南省湘潭县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教授。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入湖南省立一中(今长沙市一中)读高中,并在该校“有理服从,无理反对”的风气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热爱科学,向往民主的性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继续深造。1957年调入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教授。学术专长: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尤其是普列汉诺夫哲学)以及西方哲学史。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上,致力于从当代知识的高度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体系。认为必须进行大的改革,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对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也颇有新见,特别是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对传统的地理环境学说的研究和批判在学术界也有较大影响。从普列汉诺夫哲学的翻案到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重构,认为“学术研究中最可贵的是不断地‘觉今是而’”,创新精神是哲学研究的灵魂。主要论文有《略论普列汉诺夫关于唯物史观形成的研究》、《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改革的若干问题》等。
主要著作有《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获北方15省市自治区优秀图书奖)等,主要译著有俄·普列汉诺夫的《论战争》、《机会主义文选》(上下册)、《在祖国的一年》、《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工团主义和机会主义》,俄·高尔斯基主编的《思维与语言》、科恩主编的《伦理学辞典》,法(国)·霍尔也赫的《健全的思想》,荷(兰)·斯宾诺莎的《笛卡尔哲学原理》等。
王树人(艺术界)
王树人(1916-——),河南省南阳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襄樊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
新中国成立前,自幼染翰,师承薛公瑞,初学颜,打得较好根底。14岁时独自一人到襄樊求生。其间广涉猎,勤临池,系统地临摹了《魏碑大观》24册。后又潜心临习张旭、怀素的草书,宋四家的行草,明王铎、张瑞图的草书,视野大开,碑、帖皆进,融会贯通,形成个人独特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湖北省襄樊市文化馆、图书馆工作,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潜心研究“碑版”、“目录学”。后受聘于襄樊市工艺美术厂,精于工艺美术,专职书法创作,潜心于张旭、怀素草书,对颜楷及米、苏行书亦细心揣摩,注重以碑强其骨,以贴养其气,书作具有雄拔矫健,神韵俊逸之特点。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襄樊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书法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鲜明的风貌,沉雄奇险、宽博敦厚。当作品首次在广州交易会上面世时,日本文化代表团长大为震惊,赞不绝口,立即大量定制,长期索书。随后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美国、英法等西方国家的收藏家、客商频频光顾。到20世纪80年代,出口书法作品已2万余件,为国家创汇数百万元。并多次入选全国性书法展览及在日本举办的 “明清、现代书法展”等,同时作品入选国内外大型书展,为《中国画》、《中国现代书法选》、《中国古今书法选》、《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集》等书刊所刊用,为多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或碑刻。1987年获“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日本、香港等地曾成立“王树人书法研究会”。艺术传略在《书法报》和香港出版的《美术家》都作专版介绍。
王树人(哲学)
王树人(1936.11-——),祖籍山东省莒县人,出生于吉林省东丰县。北京俄语学院肄业,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现代著名西方哲学史家。
1957年肄业于北京俄语学院。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所,师从杨一之先生与贺麟。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学术专长:西方哲学史,侧重于黑格尔哲学研究。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研究,多次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德国学术交流,在德国Hagen远程大学出版中国文化教本《中国传统文化引论》(1991年)。最近20年间重点转入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研究。
主要代表作有《思辨哲学新探——黑格尔哲学体系研究》(1985年人民出版社)、《历史的哲学反思——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研究》(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传统智慧再发现》两卷(1997年作家出版社)、《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200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1-10卷,主编之一)等,主要译著有《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合译)等。
王树村(艺术界)
王树村(1923-——),美术史家。天津人。先后入天津美术馆、华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历任北京美术工作室创作员,《美术》杂志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顾问、研究员。中国现代著名美术理论家。
抗日战争时期,随杨柳青民间画工阎文华学画年画、佛像、界画,又在唐山瓷业公司学画瓷器。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入天津市立美术馆绘画科学习,后入华北大学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在北平文管会工作。收集民间版画资料,并为唐山瓷厂出稿绘制精细瓷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文艺科、《美术》编辑部工作,从事画宣传画、刻纸、版画等。后主要从事研究年画和民间艺术,历任电影《杨柳青年画》艺术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顾问、研究员。所编著的《扬柳青年画资料集》,获1960年莱比锡国际书展银质奖和1985年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研究奖。
著有《京剧版画》、《中国民间画诀》、《中国美术全集·民间年画》、《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中国民间美术图说》、《观音百图》、《钟馗百图》、《门神艺术》等。
王树桐(教育学)
王树桐(1864.11.1-1937.11),字凤仪,人称王善人,祖籍河北省密云县石匣镇人,十世祖王富有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徒居热河省(今辽宁省)朝阳县南部云蒙山下王营子乡树林子村。自幼家贫,不曾读书。因笃尽伦常,义赴友难,见性明道。常说:“女子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要想齐家,社会安定,必须“振兴女教,重立人根”,使女子明道,使女子自立。中国近代著名农民思想家、教育家。
自幼家贫,不曾读书。因笃尽伦常,义赴友难,乃见性明道。为了使妇女明白道理,首先从自己家庭做起。1905年8月迫令年已38岁的妻子白守坤,去义县杂木林子宣讲堂宋督讲所创办的女私塾去读书。到11月26日白守坤以惊人的毅力读完《女四书》、《列女传》。回朝阳后,在朝阳府教女学,每月挣8两银子。儿子王国华于1910年去奉天(今沈阳市)念两级师范都是白守坤供给的。为了实现提高妇女知识文化水准、帮助妇女树立良好的形象的目的,1906年2月在锦县十里台张世俊家办起第一所义务女学,白守坤教女学生,儿子王国华教男学生,两学堂只隔一壁,母子互补,教学相长。1911年女子义学发展到盘山、辽中、台安、海城、辽阳一带。海城周正堡人张雅轩听其讲“善、功、德”三字的真义后,把200多亩地及自家房产全部捐献给女义学,成立了周正堡淑贞女校,在辽海一带影响很大。1918年怀德县顺山堡人徐子贞开办女子义学。1922年德惠泗水堂孔家开办女义学。1923年2月安达县内则女义学开办。
大革命时期,1925年在呼兰、拜泉一带办起女义学,9月在安达县召开了“家庭教育研究大会”,当时统计热、奉、吉、黑4省19县有义务女学99处120个班,教员有206名,学生4397人。1927年5月河北省乐亭人党蕴斋开办女义学。并到各地为人讲病,劝人为善,度人化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3月全国已有女义学300多处。在其影响下,创立的女义学、会体、新农村、性理疗病社、讲演社、安老所、怀少园、学田农场和工读学校等有760余处,托老所(敬老院)60余处,幼稚园144所,识字班650处。一生讲病、劝善、度人、化世垂40年,被人们称为“大善人”。
1937年11月因病逝世,终年73岁。后人编有《王凤仪言行录》、《王公凤仪一生行谊》等行世。
儿子:王国华,1917年在奉天两级师范毕业后,在朝阳大阪义学任教,1926年在朝阳羊山镇成立“国华学校”,自己任校长。1929年在绥中创办“溯本学校”,1930年在朝阳城内马公祠创办女子师范学校。1934年在朝阳西街创办“凤仪女子师范学校”,王国华任校长,直到1942年逝世为止。
王树森(艺术界)
王树森(1917.3.23-1989.6.18),北京市人。出身于玉雕世家。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030年13岁时随父学艺,自幼随父王恩忠学画和琢玉。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37年20岁时就成为玉器行中的制作高手。20世纪40年代即以擅长制作仙佛,“怪人”而闻名京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悲鸿先生的关照下,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提高了艺术理论修养。1955年被评为玉器行业老艺人,并聘为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1979年被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北京玉器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艺术珍品,并以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玉器行业独树一帜。作品风格:用料绝妙,工精艺高,精雕细琢,新颖脱俗;造型怪异,神采动人,人物造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俏色妙用,巧夺天工。主要作品有《群仙祝寿玉佩》、《群山瀑布玛瑙水胆》、《观音普度》等。
1989年6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
王贵忱(艺术界)
王贵忱(1928-——),笔名可居、银州,斋名可居室,辽宁省铁岭县人。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粤东交通银行经理,汕头地区建设银行行长,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广东省钱币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从事研究古文献、古钱币、金石学、历史学、考古学、书画艺术等多个领域。工书法,尤精小楷、行书。中国现代著名收藏家、文史学家、书法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在本地参加八路军冀热辽第16军分区特5团2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随解放大军南下入粤,并定居岭南。1952年9月转业地方工作,初为粤东交通银行经理。1954年改任汕头地区建设银行行长。1957年整风被批判,次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落实政策后,先后任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1988年受聘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并为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广东省钱币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学术委员等职。40多年来利用工余时间,主要是从事古钱币、古籍和古文化的研究,对清史某些问题进行过专题研究,学问研究涉及古文献、古钱币、金石学、历史学、考古学以及书画艺术等多个领域,并且都有独到的见解。著作宏富,发表多篇论文和有专著出版,是当代岭南学界不可多得的一位通才式人物,在文献学界“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之称。所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依据翔实,发前人所未发”,“其校理古籍,于目录版本涉览尤广”(见潘景郑先生为王贵忱著《可居题跋》所作序文)。所著《张之洞创办广东钱局考略》一文。1989年11月获中国钱币学会广东分会颁发的“优秀钱币科研成果一等奖”。领衔之所著《从古代中外货币交流看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与王大文合作),先后获得中国钱币学会第一届优秀成果金泉奖、广东省第五次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并被评为中国“八五”期间科学技术成果之一,收入《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一书。由于在文史研究方面有一定影响,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干部局聘为广东省图书资料专业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又被聘为广州美术院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院外评审委员。1994年得到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表彰其对发展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6年4月应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其做为该院“访问研究学人”,“于1996年l0月1日至31日莅临联合书院,作为期一个月之访问,期间将作两次学术演讲。”(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公函)在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期间,与该校文物馆、图书馆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如期回穗。治学之余寄情翰墨,尤精于小楷、行书,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卓然成家。生平传略由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编、1991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名人录》和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主编、1993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名人录》中均有小传。
著有《龚自珍诗文集早期刊本述闻》、《广州师院学报》(社科版)连载至1989年刊出六章,出版有《可居题跋》(1989年自印线装本)、《可居题跋二集》(1992年自印线装本)、《可居题跋三集》(1995年自印线装本),古籍整理6部《明本潮州戏文五种》(与杨樾合作,198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屈大均全集》(与欧初合作主编,约400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四季度出书)、学术论文9篇《李可染及其艺术成就》(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李可染画论》(1982年出版)、《关于黄宾虹铃赠高奇峰印谱》(1980年6月香港《美术家》14期)、《胡正言所刻图书简述》(1987年9月南京十竹斋收入所编《十竹斋论文集》)、《黄文宽印谱序》(北京工艺美术品厂1991年拓印本)、《黎雄才画集·序文》(1985年8月岭南美术出版社)等。
王思浚(哲学)
王思浚(1926.5-——),满族,辽宁省海城县人。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兼执行主席,内蒙古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内蒙古大学兼职教授,内蒙古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原副主任,内蒙古党校哲学教研室原副主任、教授,内蒙古自治区哲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天津分校、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行政干部学校任教。
195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干部学校,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党校任教。历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兼执行主席,内蒙古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内蒙古大学兼职教授,内蒙古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原副主任,内蒙古党校哲学教研室原副主任、教授,内蒙古自治区哲学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授《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马列主义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主持筹建了内蒙古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任第一任负责人,是内蒙古大学第一届研究生哲学导师。1978年积极带头参加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受中共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委托,向自治区直属机关厅(局)长以上领导干部,内蒙古政协以及大专院校、各厅局、中小学教师、工厂企业讲授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达数十次。主要论文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系统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等,发表了《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蒙古日报》1978年9月11日)、《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内蒙古日报》1978年12月20日)。在50余年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科研成果显著,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获自治区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王勃生卒年与籍贯考辨》(刊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穆天子传)考略》(刊于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3期)、《(穆天子传)的文献价值》(刊于《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燕丹子)浅论》(刊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意林)研究初探》(刊于《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3期)、《“惰民”释义辨析》(刊于《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6期)、《(意林)所载刑事案例简析》(刊于西南政法大学《现代法学》1998年第1期)、《古籍整理研究琐谈》(刊于《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3期)等。
主要著有《敞开心扉话自由》(1986年合著)等。
王秋颖(艺术界)
王秋颖(1924-1984.1.24),原名王永海,河北省乐亭县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中国现代著名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在长春大同剧团当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长春星火剧社演员。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辽吉军区分区宣传队演员。1949年退伍后任辽西省话剧团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参加东北区话剧会演,扮演《边外村》中的老五爷子,获优秀表演奖。1954年起任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以演话剧《甲午风云》、《花好月圆》、《兵临城下》等著称。1956年参加全国话剧会演,扮演《前进再前进》中的齐万钧,获演员三等奖。此后扮演的角色有《明朗的天》中的凌士湘、《胆剑篇》中的越王勾践、《日出》中的李石清、《吝啬鬼》中的阿巴公、《神圣使命》中的王公伯、《清宫外史》中的李连英等,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有《英雄司机》中的机务段长范孟常举、《花好月圆》中的村长范登高、《甲午风云》中的李鸿章、《兵临城下》中的胡高参,《渔岛怒潮》中的迟龙章等。
1984年1月24日因肝癌在沈阳逝世,终年60岁。
王复羊(艺术界)
王复羊(1935.12-——),满族,辽宁省大连市人。1951年7月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先后在《东北画报》社、《北京日报》美术组、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日报》美术组和青海省文联任职。《北京晚报》编委及美术部主任、高级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第四届理事,漫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漫画》主编。中国现代著名漫画家。
1951年7月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先后在《东北画报》社、《北京日报》美术组、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日报》美术组和青海省文联任职。1956年参加中国美协,中国美协第四届理事,漫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漫画》主编。主要从事漫画艺术活动与创作,在做报刊美术编辑的同时,创作过连环画、年画、宣传画和书籍装帧,套色木刻《春羔》、《茁壮成长》参加第四届、第六届全国版画展。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创作漫画,但作品不多。作品《数十年如一日》、《小夜曲》、《马前失蹄》和无题幽默画等先后在国内和国外获奖16次。1979年任青海省美协副主席,漫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以后主攻漫画,作品发表在首都几家报刊上。两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漫画《避难邹》1986年在巴黎春季沙龙展出,同年访问法国进行艺术交流。出版过《王复羊漫画选》和多种漫画合集。漫画作品参加过1982年全国漫画展、第六届、第七届全国美展和1987年、1993年中国漫画展以及1、7届北京世象漫画展等。任北京晚报编委及美术部主任、高级编辑。
王俊武(艺术界)
王俊武(1904-——),艺名王二楞,直隶(今河北省)唐山县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滑稽杂技魔术表演艺术家。
新中国成立前,14岁参加亚细亚文武魔术班,拜韩敬文为师学艺。1940年到上海,与孙泰等组织墨西哥绳鞭技术团、国光杂技团当演员。在上海、汕头等地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1师文工队,后调中南军区体育技巧队。1952年调中南军区体育技术队(广州军区战士耍杂团前身),历任耍杂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团长,被国际杂技马戏界誉为冷面笑星。1957年在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上演出获金奖及埃及国家银奖。1960年任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少校副团长,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理事、名誉理事,广东杂技家协会理事,广东政协委员、常委。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百戏奖获得者。擅长魔术、滑稽丑角表演。表演节目有《炒米花》、《举哑铃》、《打枪》等。1964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文艺会演创作奖。杂技《滑稽表演》(与人合作)中扮演卓别林,197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二等奖。1981年广东杂技艺术家协会等单位为其联合举办了艺术活动60周年纪念会。被亚洲人称之为“千面笑匠”,欧洲人称之为“东方卓别林”。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中 ,融杂技、 魔术、滑稽为一体,塑造了许多诙谐、幽默的滑稽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编导演出的节目有《卓别林》、《打扫卫生》、《大饭勺》、《举重》、《钓大鱼》、《滑稽表演》、《滑稽魔术》、《酒杯变钱》、《炒米花》、《变烟》、《眼睛喝酒》、《小狗拉车》等。是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王洪钧(新闻学)
王洪钧(1922-——)天津人。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院毕业,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在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社工作,后去台湾。新闻学专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读高中时便“办”了第一份报纸《家庭日报》,那是一份如图画纸大小的报纸,每天他亲自下标题,设计版面,内容是当天晚餐的菜单,读者则是伯父。这个“有趣的游戏”引领其走向日后更宽广的新闻世界,但使自小的第一志愿:当一个文学家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在一片烽火连天中,先后进入政校新闻专修班与新闻学院。饱经战乱颠沛与家庭变故的王洪钧,在当时比同年纪的学生多了一份成熟,积极地参加讲演、话剧,并发起研究美术书法的研究会,“我绝对不混的,想做什么,就像什么!” 新闻学院院长董显光无论在精神或学问上都对其影响甚巨。“董先生是一位宗教家,以热诚、坦白、奉献的精神来办新闻教育。”董显光院长谆谆教诲学生的名言是:“新闻就是一种服务”,而这一句话也成了日后其教导学生的座右铭。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读政校的启蒙老师马星野,时任《中央日报》社长,指派其为平津特派员。8年战争使全国物资都极为缺乏,到了北平后,找了间房子,钉上几块玻璃及招牌,“中央日报平津办事处”就这么“从无到有”。并改革了《中央日报》的运送方式,从3天到达改为当天空运北平,一向严格的马老师,对其办事的效率十分赞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自美学成返台湾,开始执教于政治大学新闻系及新闻研究所,兼任新闻系主任近十年之久,并创建新闻馆。历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长、文化局长。首创青年“接捧”运动。兼任著作权人协会理事长、政治大学教授、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理事长等职。
著有新闻学及大众传播学专著多种《新闻采访学》、《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新闻报导学》、《大众传播学术论集》、《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及《生于忧患》等散文集。
王洛林(经济学)
王洛林(1938-——),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淋山河镇王家坊村人(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之子)。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厦门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理事长,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1955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五年制本科学习。1960年9月大学毕业以后在兰州甘肃师范大学政教系工作过半年。1961年初调往厦门大学。1961年在厦门大学经济系、国际贸易系任教(其间:1980年初至1981年底在南斯拉夫尔格莱德经济研究所进修)。1983年被评为副教授。1984年任厦门大学副校长。1989年兼任中共厦门大学党委书记。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7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任中国金融学会副理事长,现代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企业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1997年被授予香港岭南学院名誉博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王宪钧(哲学)
王宪钧(1910-——),祖籍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人,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德国敏士特大学。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逻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数理逻辑学会理事长。中国现代著名逻辑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3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3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德国敏士特大学进修,从事哲学、逻辑学研究工作。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从欧洲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讲师、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代理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逻辑教研室主任。1979年后历任中国逻辑学会理事、第一届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北京市逻辑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国数理逻辑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普通逻辑和数理逻辑的研究,提倡形式逻辑现代化。撰有论文《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意义》、《数理逻辑和形式逻辑》、《论蕴涵》、《数理逻辑史节录》等。40多年来从事数理逻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中国数理逻辑研究工作者,对中国数理逻辑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主要著作有《数理逻辑引论》等。
王统照(文学)
王统照(1897-1957.2.9),字剑三,化名隐居,笔名韦佩、默坚、容庐、卢生等,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幼聪颖,6岁入家塾,塾师王香楠。1913年考入山东省立一中,文学创作发轫于此时。全国文联委员,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文化局局长。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1916年处女作—文言小说《新生活》发表。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从事新文学创作。1921年参加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编辑《曙光》、《晨光》等杂志,主编《晨报》的《文学旬刊》。发表论文 、诗词 、小说 、译文,显示出多方面的兴趣和成就。同时在《小说月报》革新号发表短篇小说《沉思》。此后陆续发表《雪后》、《春雨之夜》、《鞭痕》、《一栏之隔》五·四文学革命后最先出现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一部分着重表现知识青年对“爱”与“美”的憧憬与怅惘,也表现了对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同情。
大革命时期,1924年就任中国大学教授。1925年出版第一部诗文集《童心》,着重表现刹那间的感受,富有哲理意蕴。由于体验到“人间的苦味”,生活视野扩大,对人民生活苦难的描写也更有深度。是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的,较早的小说表现了“美”和“爱”的思想,描写青年男女的苦闷,笔调清新,富于主观抒情色彩。作品反映下层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1927年后迁居青岛,出版有长篇小说《一叶》、《黄昏》,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霜痕》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创办《青潮月刊》。1931年赴东北短期教书并游历,将沿途见闻和东北危亡的深切感受写成散文、诗歌多篇,表达对民族危机的忧思;写成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并构思著名的长篇小说《山雨》,反映了2、30年代北方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觉醒,风格深厚、沉郁,表明他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1933年《山雨》出版,产生很大影响。1934年赴欧洲游历和考察,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写有《欧游散记》。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学》月刊主编,发表了反映五四以后知识青年思想历程的长篇小说《春花》。期间所写作品收入诗集《这时代》、《夜行集》、《放歌集》,短篇小说集《号声》、《银龙集》,散文集《青纱帐》、《去来今》等,深刻地描写了富于地方色彩的北方农村现实生活,笔触朴实深沉。还出版有长篇小说《春花》和散文集《片云集》。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之后,化名隐居,任暨南大学教授、开明出店编辑。在上海从事编辑和写作,宣传抗日。出版了小说集《华亭鹤》、《双清》等,散文集《游痕》、《繁辞集》,诗集《横吹集》、《江南曲》,译诗集《题石集》等,曲折表达爱国热忱。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返回青岛,任山东大学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文联委员,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等职。1980-1984年出版的6卷本《王统照文集》是其作品比较完整的汇编。
1957年2月9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60岁。出版有诗集《鹊华小集》、《童心》、《夜行集》、《横吹集》、《江南曲》、《这时代》、《王统照诗选》等,小说《一叶》、《黄昏》以及长篇小说《山雨》、《胶州湾》等,论文随笔集《炉边文谈》、6卷本《王统照文集》等。
王晋元(艺术界)
王晋元(1939.3.26-2001.11.22),河北省乐亭县古河乡吴家兰陀村人。少时喜好画画,也爱捏小泥人。1959年高中毕业,因成绩优秀考入中央美院。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科,师从李苦禅、郭味渠、田世光等教授。云南画院首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美协主席。国家一级画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
童年受著名的乐亭皮影、乐亭大鼓、地秧歌、高跷、龙灯、旱船、花车、跑驴等民间艺术的熏陶和影响,对美术产生了朦胧的兴趣。1959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专攻花鸟画,师从李苦禅、郭味渠、田世光等教授。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科,是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分科教学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放弃留在大都市的机会,主动选择到云南工作,决心用毕生之力挖掘表现蕴藏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自然生命之美。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画院首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美协主席,云南省人大代表,云南省政协委员。在随后近40年画云南的艺程里,辛勤耕耘、艰苦探索。由于长年在云南省南部边境生活,其作品题材主要是西双版纳密林的植物花卉。画法虽师从李苦蝉、郭味蕖,但这些导师的画法已被其消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长期坚定地奉行着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原则,浸润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奔走在滇西雪域草原,留连于乌蒙金沙的崖壁湍流,足迹踏遍了云南的茂林幽谷。把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对自然和环境的亲和融化在自己的艺术形象和创作之中。经过对笔墨、形象、图式、意境的反复提炼与磨硕,终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花鸟画新风格、新样式。创作的巨幅花鸟画,一改传统文人丛艳折枝、点景禽鸟的性灵小品中闲情逸致的境界,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风貌中和谐瑰丽的生命乐章。作品通过工笔与写意、没骨与勾描。水墨与重彩等各种技法语言的综合运用,创造性地展示出繁茂、满密的雨林之美,整体呈现出大、满、壮、野、繁、密、奇、艳的特点。代表作品《龙蛇之舞》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牌奖。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等美术馆。博物馆收藏。1995年被聘为“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评委。1999年被聘为“第九届全国美展”评委。2000年被聘为中国美术“金彩奖”评委。2001年被聘为“全国画院双年展”评委、“百年中国画大展”评委。
2001年11月22日因十二指肠壶腹部癌在昆明逝世,终年62岁。
王致远(文学)
王致远(1925-1989),陕西省合阳县王家洼乡王家洼村人。1937年在芝川上学时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47年毕业于北平华北文法学院。《新观察》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作家出版社办公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代理总编辑,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出版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北民主青年社,1947年毕业于北平华北文法学院。历任中共华北局党校直属队、华北局社会部干部。1948年3月在南下工作团总团部《改造报》社任编辑,新华社驻解放军第4野战军总分社编辑,7月调东北新华分社任机要行政秘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7月,调《新观察》杂志社,历任组长、编辑部主任、编委。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8月调作家出版社,任办公室主任和社领导小组成员。1961年1月调人民文学出版社,历任《新观察》编辑组组长、编辑部副主任、编委,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部副主任、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代理总编辑和中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党委副书记。同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歌谣协会理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丛书编委。1982年1月任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经手组织和编发大量优秀稿件,尤其对青年作者倾心扶持。工作之余,撰写小品、短诗、短篇小说如《条件反射》、《家务事》、《绿色走廊》等,先后发表于《新观察》、《人民日报》、《北京文艺》。1964年在《诗刊》、《收获》上先后发表代表作长篇叙事诗《胡桃坡》,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79年陕西和黑龙江广播电台将其改编成广播剧播放。1978年《北京文艺》发表第二部长篇叙事诗《长歌行》。第三部长诗《马萧萧》,写出六章,因病未能终篇。热心关注家乡社会主义建设,在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中倾囊相助,赢得乡人称道。
1989年因病逝世,终年64岁。主要作品有优秀叙事长诗《胡桃坡》、《长歌行》等。
王晓明(文学)
王晓明(1955-——),浙江省义乌县人。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1979年转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许杰、钱谷融教授。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留系任教。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
1972年中学毕业后进上海一家工厂当钳工。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1986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87年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并当选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1989年当选为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兼及文学理论和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论文《论艾芜的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的瓶子》分别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1980-1985)优秀论文奖和《上海文学》(1985-1987)理论奖。
专著有《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潜流与旋涡——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障碍》、《批评的幻想》、《追问录》、《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新鲁迅传》、《刺丛里的求索》、《无声的黄昏》、《太阳消失以后》、《王晓明自选集》、《高调与低调之间》,编著有《现实主义的初潮——文学研究会作品选》、《文学研究会评论资料选》、《鲁迅:自剖小说》、《胡河清文存》、《人文精神寻思录》、《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批评空间的开创》,译作《巨匠与杰作》等。
王恩保(语言学)
王恩保(1938-——),笔名方进,安徽省芜湖县人。1957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文学系任副教授,北京语言学院中外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当代语言学家。
1962年留北大中文系当研究生,跟袁家骅教授学习方言学。1966年2月发表《芜湖县方村话音系》,是毕业论文的语音部分。毕业后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工作期间听赵万里讲版本学;跟杨殿珣学习目录学,《〈郡斋读书志〉研究中的四个问题》是其学习目录学的心得。197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任教。1983年在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文学系任副教授,兼任北京语言学院中外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在汉语音韵学,在讲座中将自己的研究与古诗文吟诵这一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从历史的角度为大家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古诗文吟诵的概念和发展,吟诵与音韵学的作用,及在吟诵中应当遵守的规范和注意的问题,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在详细阐述了理论问题后,还不忘为大家分别播放了文怀沙吟诵《黍离》和《离骚》的录像片断以及古诗文吟诵录音带,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古诗文吟诵的风采,真正体会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授课之余还参加了一些著作的编著和校点:《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79年)、《鲁迅全集人名索引》(1980年)、《楚辞补注》(1983年)、《鲁迅全集著作中的古代人物》(1988年)等,还编著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大纲》(1990年)、《古文百篇英译》(1990年)等。1991年从事《古诗百首英译》和《古诗文吟诵》的编著工作。
王造时(政治学)
王造时(1903.9.8-1971.8.5),原名王雄生,江西省安福县人。出生于一个经营竹木生意商贾家庭。1917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中等科。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江西省政治讲习院教育主任兼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著名政治学家,教育家。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两次被捕入狱,后任清华学生会评议会主席。
大革命时期,1925年8月清华大学毕业后,转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就读政治学。1929年6月获政治学博士学位,8月到英国任伦敦经济学院研究员,师从英国费边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拉斯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经苏联回国,受聘担任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政治系主任、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创办《主张与批评》半月刊,后又创办《自由论坛》杂志。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各大学教授抗日救国会,积极支持第19路军和淞沪抗战。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宣传委员、执行委员,参加援救被国民党关押在监狱里的革命者和进步学生的活动。1933年11月参加了“福建事变”,发表《为闽变忠告当局》宣言,公开反蒋抗日主张。1935年底与马相伯、沈钧儒等共同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并担任执行委员。1936年任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主持《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会刊》和《救国情报》,主张停止内外,一致对外。1936年6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被选为执行委员,常务委员。11月被国民党逮捕,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3月任江西省政治讲习院教育主任兼教授,负责训练抗战时期江西省干部。9月在江西吉安创办《前方日报》,并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创办自由出版社,同时兼任私人法律顾问。上海解放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是著名的爱国人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史教研室主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0年9月摘掉右派帽子后,在“文化大革命”又受到冲击。
1971年8月5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68岁。主要著作有《荒谬集》、《世界近代史》等,主要译作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摩瓦特的《近代欧洲外交史》、《现代欧洲外交史》、拉铁耐的《美国外交政策史》、拉斯基的《国家的理论与实际》、《民主政治在危机中》等。
王倩兮(艺术界)
王倩兮(1965-——),女,祖籍四川省人(现代著名国画家王本诚之女),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世界华人美术家联合会高级美术师。中国现代女国画家。
1989年在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画山水专业,兼修书法、史论。2003年作品及业绩入编《世界名人录.杰出华人卷》、《世界人物辞海》、《中国专家大辞典》、《艺术中国》、《中国文艺五十五年》、《中国写生作品选集》、《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选集》、《中国书法家作品选集》、《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功在千秋——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闻人物》,《中国骄傲——时代英模人物大典》、《人类主流人物辞库》、《中国艺术名家精品典藏》、《感动中国——当代老年书画家经典》等典集158部,部分文献辞书由中央档案馆、图书馆及各驻华使馆珍藏。1995年、2004年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王倩兮水墨山水”画展。2004年摄制《王倩兮水墨山水画》专题片。2005年出版《王倩兮水墨山水》画集。作品在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美国、法国、香港联展,多次为慈善事业捐赠作品。2005年在山东省美术馆隆重举办“王本诚·王倩兮父女画展”及画展研讨会。多家电视台、报刊予以报道。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简讯》(总第125期)报: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及其它省、市、自治区领导单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00余幅。多次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座谈会并荣获嘉奖。2004年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社会各界新闻人物创业与发展座谈会”,受到中央首长接见,人民日报海外版刊,业绩载入《丰碑——中华创业新闻人物访谈录》。2004年10月出席《中华脊梁——海内外杰出创业人才国庆55周年座谈会暨国庆庆典》(《人民日报》刊)。中国书画艺术名人网、世界华人艺术网均有作品展示。为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世界华人美术家联合会高级美术师。
先后被授予“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中国当代杰出贡献艺术家”等多项荣誉称号。2001年授于“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金紫荆”荣誉勋章。2004年荣获“新闻人物”称号,10月被授予“杰出创业人才”荣誉称号。作品参加国内外书画大展赛并入选获奖172项,金奖(一等奖)67项。2001年出版“跨入21世纪中国艺术家精品欣赏”《王本诚·王倩兮父女画集》。
王留鳌(艺术界)
王留鳌(1928.1-2005.12.29),山西省五台县沟南乡观上村人。出生于书香门弟,曾祖父为清举人,大门上挂有《文魁》大牌匾。祖父、父亲虽学医从教,但书法在当地却很有名气。幼承家庭熏陶,从童年时代就开始学习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文史馆馆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太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中国书画函大学太原分校副校长,太原市文联委员,太原市南城区政协委员、五台县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老龄委高级顾问。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书法艺术教育家。
幼承家庭熏陶,从童年时代就开始学习书法,先后临习了汉张芝,晋二王,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五代杨凝式,宋苏、黄、米、蔡,元赵孟頫,明董其昌的碑帖。几十年坚持天天临池挥毫,从未停止对书法艺术上的追求与探索。由于精心探求、博采众长,并能融诸家各体为我体,故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所作方圆并用,着墨浓重,外表秀丽,内蕴刚劲,法度严谨。历任中国工商银行太原咨询公司副经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文史馆馆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太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中国书画函大学太原分校副校长,太原市文联委员,太原市南城区政协委员、五台县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老龄委高级顾问等职。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展览并获奖。1980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并多次在日本琦玉县、上福冈、姬路市等地展出。1984年参加了“全国职工书画展”获二等奖;1986年参加了“全国振兴中华书法大赛展”获银牌奖。1992年9月又获椰风杯国际书法大赛银奖。此外还被国内外一百多处镌刻在石碑上,如与赵朴初给日本合写的“三藏灵仙和尚碑”,赵朴初先生题写碑名,王留鳌先生题写碑文。还有河南省“黄河碑林”、“五台山碑林”、“沈阳千山龙泉寺碑林”等均刻有其书作。特别是为太原市题写的“墨艺苑”、“滨秀园”每字1.3米大,气势磅礴,遵劲有力,谁见了都称赞书写者为书坛高手。又为文水县政府题写“武则天碑”(攀龙台)10块,均用蝇头小楷写就。多年来请其题写牌匾者与日俱增,不但有山东、汕头、深圳的甚至还有香港的。所书写的楹联被山西人民出版社多次出版,印数达30万张。还有与著名书法家徐文达合写的《百家姓》及《健身诀》发行了10多万册。还是一位书法艺术教育家。为让墨艺之花开遍社会,又费心于书法技艺的传授与普及。以其话说,书法应从学前班儿童抓起。为此摸索了一套适用有效的儿童书法教育方法,受到了众多学生的欢迎,也产生了喜人的效果。目前受过其辅导的小学生达1万多人,连上中青年和老年,其人数可达3、4万多人。1986年太原市选拔70名小学生参加日本举办的少年儿童书法展览,其中受过其指导的就有66名。经其辅导的太原市并东小学,8年来培养了大批小书法家。如在日本举办的少年儿童书法展览中获头等奖的并东小学四年级学生魏晓波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还业余为山西教育学院、太原市委党校、太原市老年大学、大原市北城区老年大学、十三冶老年大学授课。退休后仍十分繁忙,除了研究书法艺术,还每天应邀给一些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讲授书法课,这正是“年景虽云暮,霞光犹灿然”。个人传略被收入在《中国当代书画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当代硬笔书法辞典》、《当代书法艺术大成》等多部名典中。
2005年12月29日因病在太原逝世,终年77岁。
王海山(哲学)
王海山(1951-——),辽宁省辽中县人。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大连工学院社会科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科学教研室副教授,《大连工学院报》编辑。中国现代著名技术方法论专家。
197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后留校工作。1979年在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自然辨证法班进修。历任《大连工学院报》编辑,大连工学院社会科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科学教研室助教、讲师。1987年为副教授,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然辩证法、科学学、技术论和创造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内较早研究了学科渗透、科学研究中的移植法及技术方法论问题。主要论文有《试论科学方法移植和渗透的机制》、《人——机认识系统与认识主体》、《新技术革命对策研究的方法论》、《论技术发展模式》等。多次获辽宁省科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大连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颁发的优秀学术论文奖和著作奖。
主要著作有《发明的艺术》(1986年)、《技术开发原理与方法》(主编之一),1987年)、《科学研究中的版权法》(1987年)等。
王家乙(艺术界)
王家乙(1919.1.27-1988),江苏省南京市人。震旦大学肄业。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艺委会主任兼导演,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吉林省影协主席。中国现代著名电影导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学医学,后投身革命文艺队伍。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在左翼文艺运动影响下,参加上海救亡演剧8队。1938年到武汉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抗敌演剧2队,辗转武汉、重庆等地。1940年赴延安,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演员,在陕北乡村接触到丰富多采的民间艺术,对其以后在艺术上的成长有较大影响。参加过话剧《带枪的人》,秧歌剧《血泪仇》、《二流子变英雄》,歌剧《白毛女》的演出。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后历任东北文工团1团演员、导演。1948年9月任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不久改任导演。1949年主演了第1部故事片《桥》中饰演了工人老梁。并独立导演第1部影片是大型纪录片《人民的新旅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艺委会主任兼导演,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吉林省影协主席。导演的作品多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热情讴歌了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幸福生活。他导演的民族题材影片以抒情见称,风格明丽,手法细腻;对喜剧的处理流畅、明快而富于浓郁的生活情趣。导演的故事影片主要有《高歌猛进》、《伤疤的故事》、《金玉姬》(兼编剧)、《景颇姑娘》、《豹子湾战斗》(与姜树林合导)、《达吉和她的父亲》、《小字辈》等。参加导演的中法合拍影片《风筝》1958年获第十九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乔治奖。所执导的《五朵金花》,在1960年获第二届埃及亚非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主演女主角的杨丽坤荣获最佳女演员的银鹰奖。《小字辈》获1979年中央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1988年因心肌梗塞逝世,终年69岁。
王家新(文学)
王家新(1957-——),曾用名王北新,籍贯湖北省郧阳县人,出生于丹江口市。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是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派”和后起的“新生代”诗人之间有个性的诗人。
主要诗作有《秋叶红了》、《从石头开始》、《长江组诗》、《访》(组诗)、《中国画》(组诗)、《触摸》等,出版诗集有《告别》、《纪念》、《一只手掌的声音》等,诗论集《人与世界相遇》等,与人合作编选有《中国当代实验诗选》等。
王祥之(艺术界)
王祥之(1941.3-——),字振羽,号竹堂散人,河北省乐亭县人。幼承庭训,9岁习书,隶书古朴凝重、个性鲜明,自成家风,被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开发入电脑字库,定名为“祥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常务副会长,中韩书法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
幼承庭训,9岁习书。其隶书古朴凝重、个性鲜明,大篆古意盎然,自成家风。历任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首届常务副会长(1991.2-1997.10),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1991.12-2000.12)、第四届(2000.12-)理事,中国书协中直分会常务副主席、中韩书法家联谊会首届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兼秘书长(1992.8-)。并被20余家书画院、书画协会、书画报刊聘为艺术顾问。工书法,大篆古意盎然,尤擅隶书,几十年潜心翰墨,临池不辍;以碑帖为师,在碑帖中体味,在碑帖中探求,从碑帖中顿悟。书法四体皆工,隶书取法《张迁碑》、《好大王碑》及秦汉简牍,用笔方圆兼备,结体外紧内松,雄强大度,气韵高古,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独立于书坛;篆书苍劲灵动,别具风貌;行书取法简帛书,古朴天真,自成家风。其隶书以鲜明的艺术个性,独立于书坛,被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开发入电脑字库,定名“祥隶”。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国际书法名家邀请展,全国第五、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日书法名家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多次获奖。艺术成就载入《中国古今书法名家大辞典》等百余部大型辞书和名人典籍。近百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艺术馆及中南海等单位收藏。在黄山、泰山等多处留有碑刻或摩崖石刻。江西省弋阳建有《王祥之书历代名人咏弋阳碑廊》,共刻有诗碑30块。位于广东省雷州的《三字经》碑,高200米,长65米,被誉为“中华隶书第一碑”。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录制的电视系列专题片《中国书法五十家》之一。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栏介绍。
出版有《王祥之书元曲精选》、隶书《历代名人咏江阴》(隶书)、《王祥之插图题图选》、《王祥之隶书诗联声律》、《军营短苗》(隶书卷)、《王祥之隶书徐霞客诗》、《王祥之隶书名言名句名篇》、《王祥之大篆对联一百副》等专著。
王培东(艺术界)
王培东(1941-——),河南省舞阳县人(著名花鸟画家王铸九之子)。幼承家学,喜爱绘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著名画家。
1961年考入北京画院研究生班,师从王雪涛,后一直在北京画院从事创作。其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专攻大写意花鸟画,画风厚重、奔放、泼辣。坚持中国写意绘画的理论,力求基于传统的创作,追求写意绘画的现代化和时代精神。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在法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展出。1989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并多次出版。有若干篇关于美术理论的论文发表。
王梦凡(艺术界)
王梦凡(1926.6-——),本名王幻,字梦凡(以字行),一字觉非。山东省高密县人。青岛印社社长,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副研究馆员,山东省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文物鉴赏家。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幼时因家贫而不得读,12岁入杜宗甫门下专习书法篆刻和微雕,并以朱书为日课。1939年从高密迁至青岛做学徒。1944年设宝隆图章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合作社,到手表厂工作。1959年调青岛市博物馆从事文物鉴定副研究馆员,得识张公制、黄公渚,随学书法及文物鉴定,并受诗文之薰染。行楷书法最为著名,青岛市40%店面题字出自其手,崂山景点、天后宫都有其墨迹,作品被朱德总司令所收藏。历任青岛市书法家学会名誉主席,山东省夷安书画学会名誉会长,青岛印社社长,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日本清尚书道会特别委员,日本下关彩墨画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书法篆刻书法作品价值保持稳定,其篆刻、微雕在全国最为出名,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1961年作品参加中国赴日本东京书法展和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1981年随青岛代表团赴日本进行艺术交流。荣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优秀作品奖,并入选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1989年在日本下关市美术馆举办书法篆刻讲习班传授书法篆刻艺术。培养了数百名学生,弘扬了中国文学艺术。
著有《中国书法艺术与文物鉴定》、《高凤翰废手前后艺术风格的演变及成就》、《唐诗画谱八种》、《明清安徽画家作品选》、《青岛博物馆所藏明清书画集》、《青岛市博物馆藏画集》《中国美术全集明清绘画卷》等著作,编有《青岛博物馆藏画选集》等。
王梦白(艺术界)
王梦白(1888-1934),原名王云,字梦白,号三溪渔隐、三道人、别署破斋主人等,祖籍江西省丰城县人,随父定居于浙江省衢县城区(今柯城区)。幼年在灯笼店、钱庄当学徒,刻苦读书,勤奋作画。后弃商学画,称居所为映雪馆,又称三衢读画楼。中国近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民主革命时期,1912年年到北京任司法部录事,结识姚茫父等,有机会博览和临摹宋元明清绘画真迹,尤喜明代诸家作品。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独创一格。后去上海拜吴昌硕为师。1919年赴北平师事陈师曾,结识刘白石、陈半丁等名画家,给予指导和褒扬。师法各家,画艺精进,风格独特,遂成名于京师。1922年秋北平为纪念苏东坡诞辰885周年邀请名书画家聚会,梦白应邀即席画《猪》一帧,活泼而具憨态;陈师曾于猪旁补画疏竹,题写东坡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推为纪念会佳作。画花卉翎毛,亦长于山水、人物,尤长于动物,经常到动物园观察写生和观看动物影片。所画猴子千姿百态,生动有趣,不落俗套。还以书法见长,并能诗,题画常有佳句。其早熟蓄长须,好酒使气,喜面指人非,因又自号骂斋。姚华将之比做性格乖戾的徐文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由陈师曾推荐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中国画系主任、教授。得意弟子为王羽仪。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应邀访问日本,在东京、大阪两地举办个人画展,受到日本艺术家和鉴藏家的好评,并出版《王梦白画册》。绘画以小写意名世。重观察,勤思考,师法造化,推陈出新,善画花鸟走兽,尤精绘猴,所画群猴图,千姿百态,尤逼肖如真。其画花鸟、草虫,动物,大都笔势飞扬,生动可掬。偶作仕女人物,亦生动有致。作《蜂猴图》一帧,画猴3只,雌蹲地捧吃葡萄;雄伏树杈,顾盼垂涎;幼攀树上,痴望树梢白头翁;另有马蜂四五只在窝边旋飞。“蜂猴”谐音“封侯”,乃题诗云“生平果遂封侯志,寿考何须到白头”。达官贵人不晓寓意,竞相争购。该画现存衢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晚年寓居天津,贫穷潦倒。弟子以王雪涛最著名。
1934年因痔疾罹病,在天津不治身亡,终年仅46岁。
王雪涛(艺术界)
王雪涛(1903.2-1982.11.24),字迟园,河北省成安县人。出身分寒。1922年毕业于保定高等师范图画手工科,入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后转国画科。师从徐渭、陈淳、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齐白石、王梦白等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擅小写意花鸟,尤工草虫,喜作小品。中国20世纪借古开今、化西为中的卓有影响的著名花鸟画家。
民主革命时期,学画最初的老师是家乡的大自然。后师从徐渭、陈淳、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王梦白等。经过西画的学习,锻炼了造型能力和色彩感觉,入齐门之后悟到了传统与现实的连接点,从学王云以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前进方向。小写意花鸟画近师王云的灵巧意趣,远学陈淳、华喦的清隽潇洒天趣盎然。以明代院体画的状物精微、色泽鲜丽丰富了传统的小写意画技巧。
大革命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奉师命改名雪涛。艺专毕业后留校任教,兼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职。后又从王梦白学小写意花鸟,练就了以速写强化默记形象的本领。技巧娴熟,功底深厚。所画花鸟造型生动,笔墨醇厚丰润,色彩鲜丽典雅,充满勃勃生机。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毅然辞去教职,以鬻画课徒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联系师友发起成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1954年任北京中国画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参加北京中国画院筹备工作。1957年参与筹备北京中国画院,任中国画院画师、院务委员会委员。1980年任北京画院院长。历任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花鸟画会会长。擅小写意花鸟,尤工草虫,喜作小品,所作取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准确把握运动中花姿鸟态的高强能力,又善于以灵巧多变的笔墨,在传统固有色中注入西画讲求的色彩规律,故所画花鸟虫鱼,刻画入微,变化多姿,情趣盎然,生动引人,既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意,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且能于情景结合中把握转瞬即逝的机趣,积极表现与时俱新的审美好尚,从而摆脱了明清花鸟画的僵化程式,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对小写意花鸟画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2年11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出版有《王雪涛画集》、《王雪涛画辑》、《王雪涛画谱》、《王雪涛的花鸟画集》等。
王盛烈(艺术界)
王盛烈(1923.11-2003.11.14),号橐子,山东省青州县人。日本东京美术院东京分室肆业。鲁迅美术学院终身荣誉教授,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辽宁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同泽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关东画派创始人,美术教育家。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美术院东京分室学习绘画。1944年4月肆业回国,参加东北青年同盟,历任宣传部科长、部长,长春《时事公论》社美术编辑。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任辽宁省立沈阳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科代理主任。1948年任东北行政学院师范部美术组主任。1949年6月转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任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1958年任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系第一副主任。1962年与王绪阳、路坦等10名青年画家组织创作研究活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7年恢复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职务。1979年选为辽宁省文联委员,同年参加第4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中国美协理事。1980年任中国画系主任,并任辽宁省美协常务理事。一生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从没有改变对真善美追求的坚定信念。作为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为人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所创作的《八女投江》、《海风》、《耕者》、《家乡的孩子》等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关东这片黑土地倾注了满腔深情,更在艺术实践中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2003年11月14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80岁。
王淑明(文学)
王淑明(1902-1986.7),原名王铸,笔名舞勺、天帝等,安徽省无为县人。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1934年参加上海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中入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大学文艺系、教育系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编辑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戏剧组组长,中国文联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著名文艺评论家、教育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鲁迅通讯(后收入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一书)。1931年陆续发表评论丁玲、洪深、茅盾、巴金、老舍的文章,获得好评。1934年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部长,负责上海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出版部门的工作,主编《希望》半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调淮南解放区,任抗大第8分校训练处延长,新四军总部教导总队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大学文艺系、教育系主任。1949年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中国文学编辑部主任,负责宣传、出版部门的工作。写过关于阿英、赵树理的评论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编辑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戏剧组组长,中国文联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主编过《光明日报》的《文学评论》半月刊、《文学理论丛书》和《“五·四”以来著名作家选集》等报刊。发表了众多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很有影响的学术文章。
1986年7月因病逝世,享年84岁。著有《论郭沫若的历史剧》、《论文艺上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论人情与人性》等,以及文学论文集《论文学上的乐观主义》等。
王淑明(文学)
王淑明(1938-——),女,笔名楚明,湖北省武汉市人。1959年肄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1960年参加工作。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演员,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值班主任、主任编辑,广东省女记者协会理事。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女作家。
1960年参加工作后,历任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演员,广东电视台演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记者、编辑、新闻中心值班主任,主任编辑,广东省女记者协会理事等职。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篇小说《香港女友们》获1992年广东省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广州市朝花文学奖,散文《前夫是友》获1992年《家庭》杂志优秀作品奖,《曾经痴情》获1996年全国优秀图书三等奖,电视新闻(合作采编)多次获全国优秀电视新闻一、二、三等奖,其作品还获1995年首届广东新闻出版编辑金梭奖提名奖。
著有小说集《香港女友们》、《柳絮似雪》、《今夜我和你》、散文集《曾经痴情》、长篇小说《长情恼人》等。
王淑明(艺术界)
王淑明(1966-——),祖籍江西省浮梁县人,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著名陶瓷美术家王隆夫之次女)。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女陶瓷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著名女青年陶瓷艺术家。
自小浸泡在艺术气氛的乳液中,深得父亲王隆夫(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的技术传授,画作均继承了其父的风韵,显示出可贵的潜力,在青年陶艺家中属佼佼者。擅长粉彩古装人物画兼工笔花鸟画。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选入刊登大型画册,并有一件大型花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作品风格以秀丽见长,雅俗共赏,作品多次赴美国、台湾、香港、日本展出,得到收藏家一致赞誉。
王淑媛(艺术界)
王淑媛(1970-——),祖籍江西省浮梁县人,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著名陶瓷美术家王隆夫之三女)。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女陶瓷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著名女青年陶瓷艺术家。
自幼深得父亲王隆夫(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的熏陶,画作均继承了其父的风韵,显示出可贵的潜力。1986年随父进入艺术瓷厂美研所学艺。毕业于中国书画函大,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擅长人物画,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获奖,荣获景德镇市“巾帼杯”陶艺作品优秀奖和三等奖、国际陶瓷精晶大奖赛创作奖。作品《古柏风范》入选《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陶瓷作品》,大型画册。
王淑凝(艺术界)
王淑凝(1962-——),祖籍江西省浮梁县人,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著名陶瓷美术家王隆夫之长女)。1981年毕业于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2000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昌南书画院副院长,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著名女陶瓷艺术家。
自小在艺术氛围中熏陶长大。1976年跟随父亲学画。在从事陶瓷美术专业前期,以画工笔人物为主,而后攻花鸟画,功底深厚,表现手法多样,思路开阔,画面透出个性,深远而凝重。在陶瓷艺术领域,有其深厚的绘画功底,其作品大胆创新,融陶瓷高温色釉与低温颜料于一体,用中国画的写意笔法结合工笔的局布点睛,具有构图讲究,结构严谨,清新典雅,意境深远的特点。作品多次获省、市、国家级大奖,3次应邀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及陶瓷绘画表演,其中“丽人行”花瓶获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5件陶瓷作品由日本“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收藏。先后应邀参加在日本、美国、台湾、新加坡、香港等地举办的陶瓷作品联展,进行陶瓷艺术交流。1992年在日本举办了一次“景德镇闺秀女作家王淑凝的世界”个人陶瓷美术作品展。主持与参与过几幅大型壁画的制作工作。作品载入大多数中国现代陶瓷名人名作书籍中。
王隆夫(艺术界)
王隆夫(1931.12-——),别号昌南子、汉翁,工作室名还经楼(及其与子女之艺术室,1993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世家”称号),祖籍江西省浮梁县人,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祖父王昌彬是晚清光绪、宣统年间御窑总办)。景德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文史馆馆员,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现代著名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釉上工笔人物画杰出代表。
早年就通过深入学习、借鉴传统的工笔人物,推出了一系列传统作品,在艺术界崭露头角。并通过立足传统,借鉴融合,自立面貌形成了王氏人物画风貌,才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以营构的神像人物为画面上的独特的视觉意趣,综合工、意、色彩等几个要素,凸现出画中人物的个人面貌。既古拙高雅,又令人耳目一新。与此同时将人文关怀的主旨,自然而贴切融入了画面人物形象及似真似幻的画面氛围之中。擅长国画、瓷画,书法及篆刻。在陶瓷上以粉彩、墨彩兼及釉下青花和斗彩等工艺绘制古代人物画及意笔花鸟画。其作品熔诗 词、书法、金石、绘画于一体,笔下的艺术形象,多取材于历史典故、 神话传说,着力于真情实感,多以工笔兼写意之手法塑造形象。作品多次获全国工艺美术设计评比金杯奖和一等优秀奖。国画也多次获奖。多次去泰国、日本、印尼、美国、台湾、香港、澳门做艺术交流活动。1995年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生平事迹被载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人名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卷。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生有三女一男王淑凝、王安维、王淑明、王淑暖,均继承父业,维陶瓷艺术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长女:王淑凝(1962-——),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毕业,高级工艺美术师,陶艺家。
长子:王安维(1964-——),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高级工艺美术师,书法家、陶艺家。
次女:王淑明(1966-——),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陶艺家。
三女:王淑嫒(1970-——),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陶艺家。
王续琨(哲学)
王续琨(1943.10-——),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人。先后在大连工学院造船工程系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共中央党校自然辩证法研究班毕业。中国现代著名自然辩证法专家。
1966年7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造船工程系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留校任学报编辑,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讲师。1981年3月至1982年7月就读于中共中央党校自然辩证法研究班。后回原校任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社会科学系讲师。历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副系主任,兼任《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杂志编委,大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大连市创造学会会长,辽宁省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辽宁省思维科学学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9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3月以来,主要从事自然辩证法(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创造学等边缘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译文100余篇,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辽宁省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优秀论文奖。主要论文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科学创造活动与科学家的灵感》等。
主要著作出版有《〈自然辩证法〉讲解》(1979年合著)、《科学观察》(1987年)、《技术开发原理与方法》(1987年合著)、《教育·科学·社会——当代社会的大教育观》、《科学方法辞典》、《论科学学科与教育》、《中国城市行政系统建设与改革》、《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学科辞典》、《交叉科学结构论》等10余部专著、教材、工具书,合译有《现代科学的发展规律性与认为方法》(1984年)等。
王维宝(艺术界)
王维宝(1942-——),福建省晋江县人。196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擅长中国画,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协理事,一级美术师。中国现代著名画家。
1956年在《福建日报》发表木刻处女作《捉麻雀》。1958年考入福建省建筑工程学校。1959年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3年毕业后,到福建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美术创作室工作。1971年调任广东人民再版社美术编辑室编辑。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协理事。同年创作中国画《秋》,获广东省美术优秀作品一等奖。1978年调广东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同年随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日本。主要作品有《护苗》、《人民胜利了》等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及各地博物馆收藏,《泉声》等4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清泉石上流》为南京博物院收藏;《霞染渔村》由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
出版有《王维宝画集》《王维宝水墨画集》、《王维宝访日写生集》等。
王喜临(艺术界)
王喜临(1928-——),河北省吴桥县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7年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杂技工作者协会筹备组理事,辽宁省文联委员。中国现代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编导。
1950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杂技队演员,随志原军赴朝演出。1958年与张星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成员一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同年与张星等归国代表成员作为最后撤离朝鲜的代表,在朝鲜举行了告别仪式,金日成主席亲自送别。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杂技队演员、副队长,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副团长、团长等职。1957年参加中国剧协,中国杂技工作者协会筹备组理事,辽宁省文联委员。演出的主要杂技节目有《瓷盘》、《空中吊子》、《晃板》、《刀火圈》、《单车》、《椅子顶》、《大小惑术》等。从1960年起,主要从事杂技编导和组织工作,改革和编导的节目有《红旗不倒》、《小演习》、《红旗飘飘》、《耍花盘》、《训练场上》等。其中《耍花盘》、《小演习》、《红旗飘飘》被评为全军第3届文艺会演的优秀节目,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奖状。
王朝闻(艺术界)
王朝闻(1909.4-2004.11.11),原名王照闻,四川省合江县人。1927年起先后在私立成都艺专、岷江大学、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现代著名雕塑艺术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艺术教育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起先后在私立成都艺专、岷江大学、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抗战爆发后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参加了“浙江流动剧团”,宣传抗日,创作了大量抗日宣传画。1940年奔赴延安,后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和创作雕塑。1941年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的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被称为解放区美术作品的代表作。
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在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共中央宣部等单位工作,转向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1950年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的毛泽东浮雕像。1951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的圆雕刘胡兰像,成为新中国美术的重要代表作品。1952年起参与组织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创作。1961年开始主编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术》杂志主编,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顾问,中国文联委员。1977年担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后改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会会长。将主要精力用于培养美术理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了大批优秀文艺理论人才。1988年离休后,继续主持《中国美术史》等国家重点项目的编纂研究工作。70多年来的艺术与学术活动横跨美术、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创作了一批影响广泛的雕塑作品,主要有《毛主席像》、《鲁迅》、《民兵》、《刘胡兰》、《毛泽东选集》封面浮雕等。1998年辑为《王朝闻集》(22卷)出版,荣获1999年国家图书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4年11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出版有《新艺术创作论》、《新艺术的技巧》、《论凤姐》、《审美谈》、《面向生活》、《喜闻乐见》、《隔而不隔》、《不到顶点》、《审美的敏感》、《雕塑雕塑》、《了然于心》、《神与物游》等20多部理论著作和论文集40余种,近1000万言。
王遐举(艺术界)
王遐举(1909.2-1995.10),原名王克元,字楚农,号野农,湖北省监利县人。幼入私塾,武昌中华大学肄业。长于书法,尤擅魏碑、隶书、行书、草书、篆书,兼擅诗词、中国画及戏曲研究。还擅长国画,尤善梅竹、通史学、工诗文,对戏曲也颇有研究。历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海峡两岸书法家联谊会会长。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戏曲舞台美术艺术家。
民主革命至大革命时期,幼入私塾,从《三字经》、《教儿经》、《百家姓》等等启蒙书,到五经四书、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历朝文选、二十四史,无所不读。童年时代饱尝人世艰辛,父亲王善海读书不多,种田之余好写字,其书法花哨好看。因耳濡目染、勤奋好学,临习颜、柳楷书及行草碑帖。10岁开始为村里人写对联,书法以隶书行草取胜,隶书结体稳重,劲而不犷,放而不野,厚而不滞,散乱中寓工整,奇险中寄安闲。行草以凝重求飘逸,刚劲求潇洒,结体如行云流水、秀雅清劲,极尽汉魏碑神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在武昌中华大学肄业。1932年起在家乡小学、中学教书。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72军书记官。1942年因日寇进攻偕家人流亡桂、黔等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湖北省政府编译员、长沙《国民日报》编辑及资料室主任。1947年在湖南岳麓山潜心书画艺术研究。同年在汉口市商会首次举办了个人书展,其后又相继在长沙、桂林等地举办书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居北京。1950年经徐悲鸿介绍,进田汉主持的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剧研究院工作,任文化部戏曲研究员、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从事舞美、戏剧史方面的设计与研究,并多次参加过国内重大的艺术展览。1987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文化部老干部书画学会顾问,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长期寝馈于汉魏碑、大小篆,精研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张猛龙碑及贾伯思碑等著名碑刻。后又得益于清宋大书法家张裕钊、何绍基“古拙硬朗,韵味不凡”之书艺,重新开始练颜体,继而研习欧阳询、柳公权和郑板桥的书法艺术。他“师古不泥古”,心追手摹,博采众长,不断扬弃自己的书法习惯,悉心揣摹“字外功”。终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达到了“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绝妙境界。认为“一件书法作品,应该是书写者的性格、情感以及各种修养,一齐从胸中、腕底奔涌到纸上的总和。”书法楷、行、草、隶、篆皆工,尤以隶书、行草见长。其隶书独树一帜,行草极具神韵。论家谓之为“草情篆意,动而不犷,放而不野,散乱中寓工整,奇险中寄安闲”。享有当代“书坛八仙”及京都“五大名笔”之美誉。1982年受中共中央委托,将《中共中央致蔡畅同志的致敬信》写成巨幅条屏送给蔡畅。1983年又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将六届人大给叶剑英委员长的致敬信写成巨幅条屏送给叶帅,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赞扬。同年率代表团访问日本,受到日本书道界的热烈欢迎。作品多次选送日、美、英及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参展,并于1994年赴台参展,均受到热情赞誉。1990年日本创价学会授予“富士艺术奖”。1988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书法作品多为各地艺术馆、博物馆收藏。如武汉黄鹤楼、长江三峡、郑州黄河碑林、云南滇池等,都有其墨迹和石刻。一生热爱祖国,追求光明,以实际的艺术实践,为弘扬民族文化,丰富中华文明宝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995年10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著有《野农轩诗话》、《王遐举书法作品集》、《中国舞台布景与民族传统绘画》、《戏曲切末与舞台装置》(与金耀章编著)等专著,辑有《王遐举隶书陶诗》、《王遐举书法选集》等书法集及戏曲评专集,撰写了《中国剧场史》等书稿,其中部分文字在《大百科全书》上刊载。
王晶猷(艺术界)
王晶猷(1938.5-——),山东省烟台市人。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附中。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著名版画家。
1959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1964年毕业后历任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擅长水印木刻、丝漏版画、素描、文彩教学。主要作品从60年代初的版画《喜讯》、《茁壮喜人》、《不夜港》、《春潮》、《迎渔汛》、《南海新渔村》等,其中《喜讯》参加第5届全国版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迎渔汛》获第8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南海渔村》参加第6届全国美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素描15幅发表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素描选集。有十几幅版画参加十几次全国美术展览。版画《椰林湾》等20几幅去美国、日本、非洲、东欧、香港等地展出,并参加在土尔其举办的“亚欧双年展”。版画《迎渔讯》获全国第8届版画展优秀奖。作品多次为中国美术馆、省级美术家协会、博物馆及德国、美国、法国、新加坡、日本、台湾、香港等地收藏。省级美展获奖多次。藏书画作品参加全部1-8届展览,其中三幅获第四届全国藏书票展优秀奖。参加在德国的23届、日本24届、捷克的26届国际书画展。除有百余幅版画作品在各书刊发表外,还有20幅素描作品发表。另外,国画山水、人物、花鸟选入《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等大型画册,1993年获“全国‘明星杯’中国书画大展”金奖。获50、60代优秀版画家称号和“鲁迅版画奖”。
王鼎新(艺术界)
王鼎新(1894-1968),又名王心民、王慎名,广东省澄海县莲下镇槐泽村人。毕业于东京成城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1954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苏北中学校长,广东省澄海县副县长,广东省书法研究会委员。中国岭东现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
1914年春东渡日本求学,先后毕业于东京成城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留日期间积极参加彭湃等组织的“赤心社”,因反对袁世凯卖国,在日本被捕入狱。1921年春回国后,在广州任潮洲旅省八邑中学校长,致力于改革旧教育。1923年在汕头创办《时报》,担任总编辑,宣传民主革命新思想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
大革命时期,1925年出任广东省澄海县教育局局长,分别聘请进步人士杜国庠为澄海县立中学校长,共产党员朱叟林为县立风山小学校长。年底任澄海县私立中学校长。12月以国民党左派身份,在汕头受到周恩来接见,并接受负责改组国民党澄海县党部任务。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澄海县党部执委。在职期间坚持国共合作,发展左派势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月任上海南强书局经理兼编辑,印发进步书籍,宣传马列主义。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回广州后历任广东省第八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秘书,国民革命军第12集团军政治部特派员办公室秘书兼政工队政治教官、宣传科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携眷回乡,任澄海县私立苏北中学(后改澄海县第三初级中学)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连续两届选为该党汕头市委员会委员。1957年任澄海县副县长,主管文教工作。是广东省书法研究会委员,书法以魏碑“黑女”为主,自成一格,有“鼎新体”的美称。197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其楷书字贴《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
1968年因病在澄海县逝世,终年74岁。
王景荣(新加坡共和国华裔高级官员)
王景荣(1955.1.6-——),英文名:Ong Keng Yong,出生于新加坡共和国。1976年在新加坡大学学习,获名誉法学士学位。1983年获得美国华盛顿乔治顿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硕士学位。新加坡共和国外交部长新闻秘书和外交部发言人,新加坡共和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参赞,新加坡共和国驻尼泊尔大使,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新闻秘书和次长,东盟秘书长。新加坡共和国华裔高级官员。
1983年在美国华盛顿乔治顿大学学成回国后,1984年在新加坡驻利雅得大使馆工作。1989年出任新加坡驻吉隆坡高级专署顾问。1991年任部长顾问和新加坡共和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参赞。1994年任新加坡共和国外交部长新闻秘书和外交部发言人。1996年担任新加共和国坡驻印度高级专员和驻尼泊尔大使。1998年任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新闻秘书和次长。2003年1月出任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长。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97年、2002年分获得行政管理奖和长期服务奖。2004年11月5日到中国新华网参观访问。
附注: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其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成立几十年来,东盟已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现任东盟秘书长王景荣。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东盟成立之初只是一个保卫自己安全利益及与西方保持战略关系的联盟,其活动仅限于探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1976年2月第一次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强调东盟各国协调一致的《巴厘宣言》。此后,东盟各国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迅速增长,逐步成为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组织。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20世纪80年代后,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东盟,使这一组织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形成一个人口超过5亿、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的10国集团。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其观察员国。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
王铸九(艺术界)
王铸九(1900.8.25-1966.9.3),原名王鼎,字嶦农,号两石,晚号嶦山老农、两石翁,河南省舞阳县人。幼喜绘事,192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师承徐渭、八大山人、石涛诸家,尤受吴昌硕、齐白石影响。北京市美术公司创作室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著名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
民主革命至大革命时期,早年师承徐渭、八大山人、石涛诸家,后从吴昌硕学书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北上拜齐白石为师,故自号两石。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举家回乡。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重返北京,继续向白石老人学画,并在京举办画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展览馆工作。为人亲切幽默,诚恳谦和,处事坦然,常常闭目含笑。1955年调北京美术公司,为创作室画师。1960年以后蓄须,习惯性常以左手拈须自乐。1962年调入北京中国画院,任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遗作展。擅长写意花鸟画,继承了青藤、八大以来的大写意传统,尤于吴昌硕、齐白石的艺术最有会心。将书法、篆刻之意趣贯注画中,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偶用放逸松活之笔,最见风神;其用墨浑厚润泽,元气淋漓,气韵生动;用色浓重艳丽又不失清新,同时强调色块与墨块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节奏感。深得“二石”神髓又能自开新面,是20世纪“金石画派”的优秀画家。作品《葫芦石榴图》、《松鹰图》、《葡萄群鸭图》藏北京画院。书法以章草入行楷,书风大变,画亦大变,个人风格顿现,沉雄劲健,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真气弥漫,鱼龙变幻,气象万千。作品《葫芦石榴图》1986年入选当代已故著名画家作品展。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遗作展。
1966年9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王锐生(哲学)
王锐生(1928.11.28-——),祖籍广东省台山县人,出生于澳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
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贸易研究生毕业。1959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毕业。1952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任教(讲师)。195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8年历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顾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顾问组成员。学术专长: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后转向社会历史哲学研究。主持并完成的社科科研项目:“中国社会改革的哲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社会哲学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六五”项目;“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济伦理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九五”规划项目。主要论文有《关于人性概念的理解》、《论社会制度的尺度》、《论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等。
主要著作有《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重要问题》(合著)《“四人帮”批判》(合著)《商品经济与精神文明》、《生活方式论》等,主要译著有《马基雅维里》(合译)、《反对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内哲学修正主义斗争史》(合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式》(合译)等。
王善忠(哲学)
王善忠(1935-——),山东省东平县人。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苏联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中华全国美育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1953年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1955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学习美学。1960年回国,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中华全国美育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的主要领域为美学原理、文艺理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主要论文有《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初探》、《浅述马克思论古希腊艺术的不朽魅力》、《孔子的乐论与乐教》等,还参加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研制工作,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主要专著出版有《美感教育论》、《美学原理》(蔡仪主编,执笔者之一)、《体育与美育》等,主要译著有《现代资产阶级美学》(合译)、《论古代美学的经典作家》等。
王尊三(艺术界)
王尊三(1892-1968.4.6),原名王九如,艺名金才,直隶(今河北省)唐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曲艺研究会主席,中国文联第2、3届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第1届常务理事。中国现代著名民间文艺家、曲艺作家,新曲艺运动组织领导者之一。
民主革命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早年在河北、山西等地演唱西河大鼓,说唱《隋唐》、《杨家将》等曲目。1937年参加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经常冒生命危险到敌人据点附近说唱新书,进行日抗宣传。1938年历任唐县文教馆馆员,曲艺研究室负责人等。创作《晋察冀小姑娘》、《保卫大武汉》等新鼓词,带领民间艺人,深入敌区宣传。并十分重视改造民间艺术和团结教育民间艺人。在发掘、整理民间文艺方面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定县民众教育馆馆长。1949年到北平出席第1届全国文代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曲艺处编审科科长,全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曲艺研究会主席,中国文联第二、三届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等职。积极参加曲艺改革工作,创作、改编了《新儿女英雄传》、《活人塘》、《穆桂英指路》、《美猴王》等曲艺作品。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8年4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著有鼓祠说唱汇编集《穆桂英指路》等。
王道远(艺术界)
王道远(1902-1965),字履斋,号友石,别署罗峰山人,山东省招远县大秦家镇原家村人。自幼酷爱绘画,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美术界同齐白石共有“二石”之称。
民主革命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16年中学毕业,被保送高等师范手工图画专修科学习。从师著名画家陈师曾,兼师齐白石。陈师曾给他的画室题了“我师造化”四字,称赞他的画富于写实精神。齐白石多次与他合作,对他的创作方法予以充分肯定,曾为其题词:“余见友石兄画荷得其真趣,友石自言游山东时尝为花写其照,余亦常为之,故能知之也。”创作路子十分宽广,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尤工花卉。花鸟有时写意,有时工笔,无不栩栩如生。多次在京津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抗日战争时期,以画笔为武器,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画过一株向日葵,题句曰:“恨尔一心偏向日,不知日落将谁倾”,表示对日伪汉奸的仇恨。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积极开展中共党的地下工作,与薛成业、韩自立、李介人等共同为和平解放北平策动国民党92军起义作出过贡献。不仅画艺高超,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大女附中总务主任、北京山东中学理事。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工作,任北京画院教授兼办公室主任等职。作为一个人民艺术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主张“作画要有时代性、人民性、思想性、艺术性……艺术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要对人民起教育作用。”好画铁树,寄物托情,表达他刚直的性格。题诗云:“有面如铁本无私,有心如铁不可移,果能此心如面同,铁树自有开花时。”画铁树笔墨苍滋,格调清新,在画界有“王铁树”之称。画梅花以“泼墨一斗喷烟霞”之势,一扫前人孤寒清逸之气。邓拓以“左海”的笔名在《美术》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其艺术思想给予高度评价。从教多年,热心培育人才,著名画家孙其峰、杨秀珍、潘絮兹等都是其学生。1963年招远县举办书画展览,不顾年迈多病,为家乡画来《春风杨柳》、《牡丹》等佳作。
1965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3岁。遗著有《友石画谱》、《花鸟画鉴》、《槐堂画语录》、《我师造化室画存》等画论、画集。
王静斋(哲学)
王静斋(1871-1949),回族,原名王文清,字静斋(以字行),天津市人。对伊斯兰教的历史、经典、教化和宗教哲学等方面研究颇深,一生从事这方面的著述教化,成就斐然。中国近代四大阿訇之一,著名伊斯兰教学者、翻译家、教学家。
晚清时期,少年时代即在天津、北京、宣化、沧州等地清真寺接受传统的经堂教育,兼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和英语。1894年24岁时即爱聘任大兴县白塔村伊斯兰教清真寺阿訇。
民主革命时期,1922年到埃及、土耳其、印度等国游学,并在埃及爱资哈大学学习,受到近代伊斯兰教民革思潮的影响。1923年赴麦加朝觐。
大革命时期,1924年回国,带回600多部阿拉伯经籍,在天津创办中阿大学。先后在河北、北京、天津、东北、山东、台北等地清真寺任教长,并开学授经。1927年在北京创办《伊光周刊》和《伊光周报》,倡导伊斯兰改革,弘扬伊斯兰教的历史和教义,对团结、教化教民,振奋民族精神起了一定作用。后在北京教子胡同清真寺任阿訇,并从事翻译工作,期间译著的第一部著作《中亚小辞典》,受到教民的普遍欢迎,成为清真寺学习《古兰经》、《圣训》的入门必修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创办《伊光》月报,自任总经理兼编辑、记者。1929年应聘来哈尔滨市道外清真东寺任教长,并在任职期间培训了大批学员。又译著了《中际字典》、《欧目代序言》、《汉译古兰经》等著作。1936年在北京组织“中国回教典籍编译社”,并自任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当时正在北京西单牌楼清真寺任职。某日正与郑隆慧(现任哈尔滨市清真东寺教长)倾谈,有两名日军头目(一名叫佐真,一名叫松林亮)突然闯入教长室,强迫其出面组织“协合会分会”。妄图利用其在宗教界和回民中的号召力,为日军的侵略政策效劳,被严词拒绝,几天后设法逃出北京。1938年在郑州与时子周等创建“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1940年开始从事译经事业,先后编译《中亚字典》、《中阿双解新字典》、《中波字典》、《伟嘎业》(哈乃斐派教法的著作)第一、二集和波斯诗人萨迪的著作《真境花园》等。
解放战争时期,辗转于南京、重庆等地。致力于《古兰经》翻译工作,四易译稿,以三种版本刊行。通汉、阿拉伯、英语等数种语言,学识渊博,著述和译著很多,晚年撰《五十年来求学自述》等。
1949年因病逝世于重庆,终年78岁。主要著作和译著有《可兰经》、《古兰经译解》、《阿汉字典》、《中阿字典》、《伟嘎业》(伊斯兰教哈乃斐学派教法经)、《欧姆代绪论》等。
王福庵(艺术界)
王福庵(1880-1960),原名王寿祺,后更名王褆,字维季,号福庵,别署罗刹江民、印佣、屈瓠、罗刹江民、持默老人等,浙江省仁和县(今杭州市)人,居日麋研斋、春住楼。晚年客居上海。幼得家父亲炙,注重文学。工书法,精篆刻。中国近、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晚清时期至民主革命时期,幼承家学,10余岁即工书法、篆刻。弘扬印学。1904年25岁时与叶铭、丁仁、吴隐等人创设西泠印社。工书法,擅篆、隶,风格秀劲蕴藉,浑厚古朴。隶书则多杂篆意,别有意趣。精于篆刻,初师“浙派”,得其神髓,又兼取“皖派”之长,上追周秦、两汉,融会贯通,自成一家。1910年30岁后致力于书法篆刻的继承与创新,论者谓与吴昌硕、赵时枫鼎足而立。
大革命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年旅京,受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尗平盛情相邀聘为顾问。1928年48岁应南京政府聘请,任印铸局技正,在职2年即辞官回沪,喜鬻书、印以自娱自给。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58岁时刻“两耳唯于世事聋”印,以志其拒敌伪要员之邀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起先后受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出任中国篆刻金石研究会筹委会主任之职,“即是多所欣”印,以表对新中国的热爱。擅金文、小篆,尤以大小二篆为最著。篆书是标准的“玉筯篆”,线条圆润,结体匀称,点画一丝不苟,与秦篆比,少金石味而以文气胜,但在点画安排上过分的平铺直叙,因而被人讥为算子书。隶、楷书也写得不错,隶楷皆浑穆恬静。精篆刻,喜蓄印,自称印佣。篆刻融汇浙派、皖派之长,成一家风格。可与吴昌硕、赵树孺鼎足。纵观其篆刻作品,无论取法上古玺文、秦汉印文,或泉、布、瓦、甓,宋元朱文、明清诸流派,均能悟个中三昧,以浑厚含蓄的“碎刀短切法”治印,深得“浙派”之精髓,形成圆劲高古 ,端庄朴厚,茂密多姿的印风,被后人推举为“浙派”新军领袖之一。晚年客居上海,隶楷独树一帜。其它文章、书法、篆刻作品也多见付梓流传,光照后人。1959年把自制精品印300余件赠与上海博物馆。
1960年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家属遵照其生前遗愿,将家藏书籍印章700余件悉数捐赠西泠印社,其无私奉献之精神实为后世之楷模。著有《王福庵书说文部目》、《王福庵篆书咏怀诗》、《麋砚斋印存》20卷、《说文部首检异》1卷、《麋砚斋作篆通假》10卷等,并集各家刻印辑为《福庵藏印》16卷等,尚有篆刻《罗刹江民印稿》8卷、《麋研斋印存》重辑4卷、壬辰重续《麋研斋印存》2卷(请吴朴堂精钤细拓)等,书法有《王福庵篆阮嗣宗咏怀诗》、《王福庵书说文部目》、《千字文》等。
王殿玉(艺术界)
王殿玉(1899-1964),字逐袭,号洁尘,山东省郓城县侯咽集镇徐桥村人。民间艺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全国著名盲艺人,中国擂琴创始人。中国现代著名擂琴演奏家。
新中国成立前,家境贫寒,自幼因出天花双目失明。拜师学弹三弦表演名叫“瞎腔”的民间说唱,后又学习坠胡为山东琴书伴奏,能用坠胡演奏一些民歌和地方戏曲的唱腔。20世纪20年代末在不断丰富表演内容的过程中,对坠胡进行了改革。加长了琴杆,加大了琴筒,并在琴筒上蒙以适当厚度的蟒皮,这样,一种比坠胡的音量更大、音域更宽、音色更美的新乐器便在手中问世了,从而创制出一种音色接近人声的拉弦乐器(1953年这种乐器被定名为雷琴)。并创造了一套完整的雷琴演奏技巧,可以逼真地模拟戏曲唱腔和乐队伴奏效果,演奏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一些著名演员数十种类别,100多出戏的唱段,积累了一批曲目,颇受群众欢迎。对于演奏古筝、古琴、胡琴、扬琴也有较高的水平。1944年组织乡友学生成立“东鲁雅乐团”,义演于山东各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参加天津曲艺团,中央音乐学院教授。1953年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荣获优秀演出奖。一生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不愧于广为颂扬的旷世奇才、丝弦圣手、擂琴、古筝演奏大师。先后在天津、上海、武汉、重庆等地演出,被誉为“丝弦大王”、“丝弦圣手”。培养了如韩凤田、高自成、赵玉斋、宋东安、王福立、傅定远等一批很有成就的古筝、擂琴演奏家。特别是在擂琴创制、演奏艺术及音乐教育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代表曲目有《笙管合奏》、《鸡鸣犬吠》、《胜利锣鼓》、仿拉王人美唱的《渔光曲》、德沃夏克的小提琴曲《谐谑曲》、谭鑫培的《卖马》、刘鸿声的《斩子》、汪笑侬的《朱买臣休妻》、梅兰芳的《凤还巢》、《贵妃醉酒》、余叔岩的《空城记》、马连良的《借东风》、程砚秋的《碧玉簪》、白玉霜的《玉堂春》、新凤霞的《刘巧儿》、刘宝全的《战长沙》等。
1964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5岁。
王瑶卿(艺术界)
王瑶卿(1880-1954.6.3),原名王瑞臻,字稚庭,号菊痴。祖籍江苏省清江县人,出生于北京市。其父为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从师田宝琳学戏,后拜谢双寿为师。是—位颇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大家,京剧花衫行当创始人。中国戏曲学校校长。中国近、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
晚清时期,9岁从师田宝琳学戏,在三庆班从崇富贵练功。后拜谢双寿为师,同时向张正荃、杜蝶云学青衣和刀马旦。1897年进福寿班。又向时小福、李紫珊(万盏灯)、陈德霖等名家求艺。1900年与谭鑫培同班演出《汾河湾》、《武家坡》等。融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艺术,形成“花衫”一行,又以创新腔著称。1903年三进福寿班,被选为升平署外学民籍学生,时常进入清宫演出。
民主革命时期,1906年入同庆班,为谭鑫培所器重。1909年自己组班演出于丹桂园,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老生领衔的局面,形成独树一帜的王派,时人将他同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
大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1925年46岁时因“塌中”离开舞台不再演出。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以授徒为业,在戏曲教育方面堪称一代宗师,其入室弟子数以百计,主要传人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之外,还有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黄咏霓(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于玉衡、刘秀荣、谢锐青等。梅兰芳说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砚秋扬长避短,创造程腔是在其直接指导下完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起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将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改革。京白清晰柔和,独具特色,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唱功明丽刚健,遒劲爽脆,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还善于运用步法和水袖技巧表达人物特性,其靠功更是娴熟工稳,身手干净利落,并率先废除了跷功。代表剧目有《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汾河湾》、《南天门》、《牧羊圈》、《珠帘寨》、《十三妹》、《福寿镜》、《荀灌娘》、《木兰从军》、《万里缘》、《娘子军》、《棋盘山》、《珍珠烈火旗》、《孔雀东南飞》、《玉堂春》、《穆柯寨》、《庚娘传》、《五彩舆》、《琵琶缘》等。另外中国戏曲学校排演的《白蛇传》和中国京剧院排演的《柳荫记》均由其担任唱腔设计,其中倾注着其心血,保存着王派演唱的精髓,成为京剧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1954年6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王愿坚(文学)
王愿坚(1929-1991.1.25),山东省诸城县人。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任文化团分队长,新华社支社记者、编辑室副主任;《解放军文艺》编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中国作协理事,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到解放区滨海干部学校学习。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里历任八路军宣传员,文工团员。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任文化团分队长、报社编辑和记者,新华社支社记者、编辑室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后历任《解放军文艺》编辑,中国作协理事等。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连续发表了《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妈妈》等一批优秀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10多篇短篇。1974年根据李心田的同名小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标准》等10篇短篇小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善于刻画处在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个人由个人的选择、信仰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在历史中所具有的价值。剧本《映山红》、《草地》、《闪闪的红星》、《星火燎原》等都深切的反映了这一主题。1983年参与重要剧本《四渡赤水》(上下集)的创作,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1991年1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出版短篇小说集有《党费》、《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珍贵的纪念品》等。
王端延(艺术界)
王端延(1961-——),湖北省蕲春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美术批评家。
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85年起任《中国美术报》编辑。发表的美术论文及批评文章《中国没有“现代艺术”》、《新潮美术的盲目性》等引起反响。先后作为访问学者留学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研究院,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艺术史研究院。懂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兼任《中国美术报》外国美术版编辑、《美术观察》杂志域外观栏目主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出版译著《抽象绘画》(与人合译),出版专著《心灵万象·绘画》、《饶可让》、《外国绘画经典》、《后印象派》、《立体派》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王蕴章(文学)
王蕴章(1884-1942.8),字莼农,号西神,别号窈九生、红鹅生,别署二泉亭长、鹊脑词人、西神残客等,室名菊影楼、篁冷轩、秋云平室,江苏省金匮(今无锡市)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副榜举人,任学校英文教师。上海沪江大学、南方大学、暨南大学国文教授,上海《新闻报》编辑,上海正风文学院院长。通诗词,擅作小说,工书法,善欧体,能写铁线篆。是“中学为主、西学为用”的鸳鸯蝴蝶派主要作家之一。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
民主革命时期,清末应上海商务印书馆之聘,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与编刊首版《辞源》。1912年民国成立后,经人举荐任职于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后因工作不合己意去职。1915年回上海,参加南社。1月《妇女》杂志创刊,任《小说月报》及《妇女》杂志主编10年。与恽代英、胡愈之、叶圣陶、沈雁冰、黄宾虹、廖仲凯、叶浅予、胡寄尘、周作人、郑振铎等为伍,开辟了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一个时代。1918年起陆续刊发了一些自己创作的鸳鸯蝴蝶派通俗作品,及“礼拜六派”情节离奇、逗人笑乐的作品。
大革命时期,1925年上海“五·卅”运动后,辞去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和《妇女》杂志主编职。后游历南洋各国数年,作《南洋竹枝词》100余首。
土地革命战争至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回国后,历任上海沪江大学、南方大学、暨南大学国文教授,上海《新闻报》秘书、编辑、主笔,同时任上海正风文学院院长。治词章之学及英文,并主持正风文学院的教务工作。工书法,通诗词,词章名手,雅好楹联,擅作小说,壮严、诙谐兼而有之,是“中学为主、西学为用”的鸳鸯蝴蝶派主要作家之一,颇负时誉。参加柳亚子等所办的南社,常为沪、锡各报刊撰写小品文,发表小说,并以戏剧鼓吹民主革命。书法,师法二王(王羲之与子王献之),擅长率更体、欧体,能写铁线篆。喜欢收藏文物,藏有洮河绿石砚一方,背刻宋度宗时名校书苏翠像,有马湘兰题诗,为湘兰妆阁中故物。晚年生活艰困,以卖书度日,著述颇丰。
1942年8月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仅58岁。主要作品有《碧血花传奇》、《香骨桃传奇》、《可中亭》、《铁云山》、《霜华影》、《鸳鸯被》、《玉鱼缘》、《绿绮台》、《西神小说集》等9种;另有艺术杂论集《玉台艺乘》行世;诗词专集《秋平云室词》、《梅魂菊影空词话》等;小品文辑有《雪蕉吟馆集》、《梁溪词话》、《云外朱楼集》等未刊稿本。书法著作有《墨林一枝》、《碑林奇字》、《墨佣余沉》等传世。
王震之(文学)
王震之(1915-1957),籍贯河北省定县人,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副主任,延安实验剧团主任,延安留守兵团部队艺术学校副校长,西北联防军政治部部队艺术工作团团长,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所长。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参加中国剧作者协会,开始发表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师、副主任,延安实验剧团主任,延安留守兵团部队艺术学校副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联防军政治部部队艺术工作团团长。1946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所长、电影编剧。获奖作品有黑白故事片《内蒙人民的胜利》,1952年7月在捷克卡罗维·发利城获第7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编剧奖。
1957年逝世,终年仅42岁。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人命贩子》、《红灯》、《打虎沟》、《流寇队长》、《军民进行曲》、《交费》等,电影剧本《白衣战士》、《卫国保家》等。
王馥荔(艺术界)
王馥荔(1949.11.12-——),女,原籍天津市人,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67年毕业于江苏省戏曲学校京剧科,后任江苏省京剧团演员。中国现代著名女电影演员,戏剧演员。
1960年入江苏省戏剧学校,习旦角。1968年到江苏省京剧团任演员。演出过《沙家浜》、《杨开慧》等。1975年后走上银幕,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金光大道》等影片中饰演高大泉的妻子吕瑞芬重要角色,引起观众瞩目。1980年因影片《天云山传奇》中饰演角色而崭露头角。之后在《风流千古》、《张铁匠的罗曼史》等10余部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历任江苏省话剧团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影协江苏分会副主席。1984年因影片《咱们牛百岁》中扮演菊花这一善良、温厚而又泼辣性格丰富的农村妇女形象,而荣获第七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1985年《日出》中出色地扮演了翠喜这一角色,1986年获第九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和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其表演戏路宽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还主演电视连续剧《小楼风景》等。1987年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首届“学会奖”。
王蘧常(哲学)
王蘧常(1900-1989.11.25),小名阿龙、铁弥陀,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等,晚号欣欣老人,祖籍浙江省嘉兴县人,出生于天津市。1910年10岁时入富川县学受读。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无锡国学馆第一班第一名毕业。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古文学家、书法家。
民主革命时期,少时受家学,受唐文治教导。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父回浙江省嘉兴县。1912年入嘉兴高等小学。1914年因成绩优异,越级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1915年代父作字,初露头角。1919年在上海正式拜沈曾植为师,学习书法与文学、诗歌、历史等。1920年夏携《爨龙颜碑》习作七纸,求正于沈曾植。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受教于唐文治。1921年编写《三代史》,在报刊上零星发表,王国维读后大为赞赏,誉之为“王三代”。
大革命时期,1924年由唐文治介绍,入私立无锡中学任教。1925年兼任无锡国学专门学院讲师。1927年去上海,先后执教于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大夏大学预科、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继续钻研诸子学派,撰成文稿,并获知于梁启超。1930年任大夏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又兼任高等师范科国文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广西迁至上海,任教务长。后在之江文理学院历史系和交通大学中文科执教,在国破家亡的危难局势中,十分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将接收交通大学。蘧常与同事5人,毅然辞职离校,坚决不为汪伪执教,时称“反伪六教授”。当时的伪中央大学校长原是王蘧常的一位长辈,三次来电邀他去南京任文学院长,被他以一诗拒绝。在日伪统治时期洁身自爱,自甘贫困,全家吃菜粥度除夕,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受到人们的钦敬。
解放战争时期,在暨南大学任教,交通大学中文科教授。1949年开始在无锡中国文学院任副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交通大学中文科主任教授。1951年任无锡中国文学院副院长。1952年以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哲学系教授。书法从沈曾植学,早年精熟二王草书,后专工北碑、汉简,晚年以章草著名。有“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之誉。作品先后到法国、日本展出。他说:“楹联为我国独有之文艺,其用甚广。我为提倡计,忘其耄荒,敢竭弩钝,以为先驱,工拙所不计矣。”其为泰山、禹庙、黄鹤楼所书的匾额,获得千万人赞赏。特别是为杭州岳庙撰写的抱柱长联,人誉为“神州之冠”。
1989年11月25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主要著作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严几道年谱》、《沈寐叟年谱》、《补嘉兴府去经籍志》、《商代典坟志》、《商史世纪本纪》、《明两庐诗三卷》、《国耻史话》、《抗兵集》、《明两庐题跋劫余录》、《顾亭林诗集汇注》、《梁启超诗文选注》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