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节,赏月、团圆,这些传统佳节的关键词,曾一度迷失,又重新找回;中秋家宴,平安健康、幸福永恒,这些团圆时分的质朴叮嘱,曾一度忘却,又重新恭听。
时令菜饱含深情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关乎饮食。清明供青团,立夏煮咸蛋,端午裹粽子,中秋吃月饼,至于春节,更是全家老少从腊月吃到正月。吃着美食,聊聊家常。苏东坡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证实了月饼的悠久历史,也证实了月饼曾经的那份简单。正因为被人们寄予了情感在内,月饼逐渐由普通的糕点演变成为带有“文化味”的食品,其美味伴随着美好的寓意,一直流传至今。
曾几何时,月饼异化成了现代社会商业大战的推手、公关交往的奢侈品,失去了美好的意蕴。民俗学家冯骥才曾说过,尽管过去中秋节吃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朴素,但承载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却很珍贵;但当月饼被包装得精美、豪华,渐渐变成了纯礼品,夹杂了另外的内容,比如利益、交换等,自然把传统节日那种朴素、美好的东西冲淡了。承载传统文化的中秋月饼不幸成了扼杀传统文化的道具,令人遗憾。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传统节日食品与普通生活习俗的关系正在被人们重新拾起、重新认识。良宵佳节,丹桂飘香,河鸭肥美,来自大自然的普通食材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儿时记忆。一方面,人们开始关注美食的味道、做法、营养等因素,还食品本来面目;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关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和亲情。于是,社区里出现了“月饼DIY小分队”,学校里出现了亲子共做月饼的活动,家宴的菜谱里出现了很多古老的时令美食,板栗鸡、糯米藕、麻饼、桂花糕、酥梨宴……
回乡路“婵娟”相伴
去过韩国的朋友说,在韩国,中秋节各路车马返乡的盛况堪比中国春运,东方民族在乎“团圆”二字,中国更是把这种“回家过节”的理念发挥到极致。中秋节,一轮明月是回家的最好提示,看着逐渐圆满的月亮,让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中秋谁与共孤光”,诗人的感慨源于对世事的渴求。中国人喜欢圆满和完美,更欣赏圆月。全家人,四方桌,一杯薄酒,一份祝福。为了这个看似简单的画面,需要多方付出努力,现代快捷的交通更是为团圆之路提供了便捷。今年中秋节,合肥火车站增开29趟临时客车,4天里预计将发送旅客650万人,部分旅行方向的动车、高铁在节日里已经实现“公交化”运行。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踏踏实实地踏上回家之路,人不浮躁,步不慌乱,不惧舟车劳顿,胸怀虔诚之心,是大多数旅客回家的姿态。想来,这是传统节日给予现代人最好的心灵慰藉。
当然,在现代社会,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在中秋之夜团圆,留守在家的孩子和独守空宅的老人稍显寂寞。今年中秋节,芜湖市六郎镇妇联一如既往地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与留守儿童共度中秋佳节,孩子们笑了,笑容天真而灿烂。在基层很多县乡,类似的活动已经常态化。这些年来,“团圆”和“家”的概念扩充了新元素,比如乡邻的守望与帮扶,公益力量的介入,志愿服务的送达,温暖着所有人的心。这是传统节日精髓在当下的延续与升华。
家国情常驻心中
中秋节前夕,省文化馆安徽画廊举办“2014迎中秋全省书画精品展”,吸引了众多省城市民的关注。此次展出的50余件书画、篆刻作品由全省各地书画家倾力完成,或描绘祖国山川,或展现传统文化。民俗学者说,从文学欣赏和审美活动角度来说,中秋节代表了大家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从家庭团圆、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中秋节是八月十五,月亮非常圆,象征着团圆,是中国家庭幸福的一大标志。
中秋节是汉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当下,中秋已然成为一种极具诗情画意的文化符号。对梦想的追求,对幸福的期盼,让回归本色的中秋节增添了新的“精气神”。地方各级文化部门会推出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来满足家庭对节日氛围的渴望。比如淮北市濉溪县,因临涣古镇而留下诸多传统文化的剪影,中秋临近,当地的中秋文化庙会即将拉开帷幕,民俗文化展、中秋团圆宴、社区邻里联欢、民俗讲座、灯谜竞猜、书画比赛、经典诵读、节日联欢、体育健身等将热热闹闹地开展。一家人扶老携幼,亲身体验中秋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在共享团圆的氛围中融入爱我中华的民族大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省文化馆馆长王唯唯认为,中秋明月年年如此皎洁,月亮成为触景生情回访往昔的“信物”,由此,把明月喻长久、比永恒也就是必然的了。中华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天长地久地守护与传承。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时间:2014-09-08 02:38:15 作者: 蒋莉 晋文婧)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