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5021|回复: 1

    贵州阳明后裔分布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0 09: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贵州阳明后裔分布考证
                                                                                                               织金四中王正举
    有关王阳明后裔真伪及其分布,前几年各地纷纷报道转载,一个时期国内外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浙江上虞达溪王氏,甘肃兰州七里河王氏,黔北川南王氏,都拿出家谱声称是阳明后裔,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经考察分析,大多数都给予了否定,结论可在中国文化书院《阳明学刊》的“关于王阳明谱牒搜考的几个问题”中查到。本文要介绍的一支王姓是入黔最晚的“黔中清镇竹亭(白岩)王氏”。
    要弄清这支王姓与王阳明的关系,得先从他们的始祖王绍槐说起:据王氏谱记,始祖王绍槐是明崇祯甲申(1644)年后入黔开基,约在康熙初年第一次修谱,该一修谱在清咸同苗乱时遗失,现存二修同治版“王氏族谱”,收录有老谱王阳明修谱原诗一首和王绍槐黔中叙谱原诗一首,现抄录如下,供读者研究。
    伯安公修谱原诗一首(七律)
    百代源流世德传,家声丕振泽绵绵;
    吹笙仙界根基厚,献策朝堂品学贤;
    兰室茗香垂范久,鸟衣盛蹟庆宗延;
    庭留孝顺常遵守,永肇前徽亿万年。

    祯三公黔中叙谱原诗(七律一首)
    浙水源流达豫章,支分一脉入黔阳;
    鸟衣门第家声远,沂国清修世泽长;
    先有谦和传马巷,初将诗礼辟龙坊;
    绵绵瓜瓞承培养,愿与后人永莫忘。
    另据《平远州志》编委担任采访的王氏第九代孙王嘉霖,同治十一年(1872)编写的“王氏族谱” 残夲世考中记载有“…… 六传至海日翁华,成化大魁天下,公传伯安公守仁,守仁再传煓公,官于丰城,因忤上失官,隐于丰城。煓公再传绍槐,遂迁于黔。爰为世考,非敢略而不详,亦以代远年煙,不能无所遗忘也” 。“祖蹟节略”又载:“…..入黔始祖绍槐,字祯三,公明季湖南常德府指挥也,当崇祯甲申国难,弃职入黔,寄籍于贵筑县之谷上里竹亭。”即今清镇市红枫湖镇白岩村。
    以上原诗及“王氏族谱”的文字记载说明,“黔中清镇竹亭王氏”与王阳明是有直系血缘关系的,按王氏谱序王绍槐属王阳明玄孙。
    王氏籍贯记载有“伯安公次孙王峰公,讳煓。明隆庆进仕,授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事,因直言忤上官,遂辞职而落业丰城之石塘街(今石滩镇),子孙即填丰城县籍。”族谱又记有:王绍槐入黔时,三子王应星年幼,恐不胜长途跋涉,便与母袁氏仍居丰城。
    王绍槐入黔定居后,曾遣次子王应灵回丰城省墓未归,应灵子王之彦丶王之选也遣回原籍。三子王应星生子王之典留原籍,后再遣两个孙子王之相,王之铺返丰城,王绍槐与长子王应富仍住贵州。以上有关王煓事迹,查史不符,明清进仕录及丰城官史名录,均无王煓其人。明史、王阳明年谱,世德妃,“姚江秘图山王氏”谱俱载明,王阳明次孙是王承学或王承恩而非王煓字玉峰。
    为了弄清贵州遣返丰城的宗人状况,2014年黔中王氏后人曾专程到丰城调查。得王家洲、墙里王的族长及中国王氏文化研究会理事王义和先生等大力支持,并提供大量的历史文字材料, 又得到丰城市政协,县志办的帮助,介绍南昌大学毛静教授给予咨询,都没有查到几人的任何踪迹和信息。据毛教授讲,在他的地方人文历史研究中,目前丰城主体是豫章王氏,几乎无余姚王姓存在,明末清初更谈不上丰城有余姚王姓。那么,黔中王氏入黔之前的这段历史是刻意攀附呢还是出于其他什么原因编造这段历史。
    一、王绍槐身世之谜
    为搞清王绍槐及其祖,其父的历史真伪,还需将王阳明的另一玄孙王业泰履历列出,看其与王绍槐到底有何关联。
    A版本:王业泰,字士和(?-1646),父王先通,1640~1644年袭“新建伯”爵位,掌前军都督府都督,戍卫京师,北京陷于李闯,被杀。业泰幼居绍兴,后随父移居京师。明亡 ,扶父灵柩回余姚老家守丧,1645年福王南京称帝,投奔福王。弘光政权隆武元年袭封“新建伯”。不久,清军南下,南京危急,公服哀衣领兵北上,行抵杭州被俘,劝降不成被杀害。
    B版本:《台湾文献丛刊,(南明史料)》收录有一折清浙闽总督张存仁在顺治三年七月六日所书奏本内文为“贝勒曲矜仁慈,遍示晓谕,设法招徕,….今据伪越国公方国安统马兵500,步兵7000,并伪内阁方逢年,张国维,伪新建伯王业泰…..”等一道降清,后事不明。
    王绍槐,字祯三,殁葬于清镇白岩(红枫湖畔),坤山艮向,据黔中入黔十二世孙,贵阳王道儒工程师考证,王绍槐生于1594或1595年(明万历22~23年),死于1670年或1671年(清康熙9~10年)。他的履历前文“世考,祖蹟节略”已有表达,现将入黔后补叙:“….公生平忠义,自矢清谨,自持归隐之后竭力躬耕,未尝易志,每思国难,必三叹流涕。致勇力绝伦之处,曾于宅后举土地祠盖顶石千余斤,致今古迹犹存。”
    观两个人的履历,不难发现颇多相似之处,先以两人的世系用线性勾勒
    世系:
    阳明→正亿→承恩(X子)→先通→业泰
    阳明→正亿→煓(次子)→?→绍槐。
    入黔时间:业泰:A.1645杭州被俘,B.1647降清丶后事不明。
            王绍槐:1644~1647入黔,隐居清镇竹亭。
    职业:
    业泰:父先通总督,戍卫京师,领兵北上,被俘。
    绍槐:常德府指挥,勇力绝论,对国家忠诚。
    父难导致性格异常:王先通被李自成割舌、剖腹挖心、砍头示众、血以祭军旗。
    王业泰:在清降将许爵诱降(A版)时回答“世受国恩,义不改节,得死,报君父于地下足矣”。
    王绍槐:只让后人知道其祖父王煓,而不愿意让后人知道其父。每思国难,必三叹流涕。
    以上比较之后,产生两个问题:1、王业泰到底出生哪年,被俘或降清时多大年龄?2、王绍槐为何有祖(名讳存疑)无父,这是不可思议的?针对这两点疑问,只能从他两人的先代记述及明末清初的政治格局中求证了。
    王阳明长孙王承勋(1547~1617),生子王先进,王先达,王先道,王先进生-子王业昌早殀,王先达生二子王业弘,王业盛,明亡后史无记载,王先道无记载。
    阳明次孙A王承学,家谱记到本人为止,无下代已记述。
    阳明次孙B王承恩(1551~?),生子先通(1573~1644),先通生业泰,业耀(后无记载)。
    王家历史,世受国恩,历代忠臣,明末先通戍卫北京被李闯诛杀;作为前朝名臣,无论是李自成,张宪忠,满清三方他都是要杀的对象,除非投降,才有一线生机。王业泰踪迹,我认为B版本是可靠的,毕竟是官方史料,至于后事不明,依理分析,王业泰与南明其他阁僚万人集体降清,囚于杭州。清军南下迅速占领华北、华东,战线拉长,军中与地方无力管理降军,只得“暂发安插,恭候上裁”, 被安插于杭州军中,为降军脱逃提供条件。当时清军战事激烈,急于南下,要看守大批俘虏也是力所不逮。王业泰降清,疑为缓兵求生之策,加之是浙省民望族,在杭州根基深厚,逃跑是可能的。顺治16年(1659)清军才占领贵州全境,在1647年贵州还是后方,业泰一经逃出牢笼,逃贵州成其首选,路必走江西、湖南,到达贵州贵阳。
    《贵州通志》载:“顺治四年,张献忠在四川与清军交战中箭身亡,大西军余部诸将杨展等各自称雄。” ……“孙可望、李定国退回云南、贵州。”政治上采取联明抗清政策,军事上割据西南向东发展的策略。“顺治九(1652)年二月,将朱由榔从广西濑湍接到贵州南隆所,改南隆所为安龙府。” 永历政权以贵州为中心,兵分三路反击清军。王业泰脱逃后带家眷逆长江西进,经江西、湖南、入贵州投奔永历帝,任贵安卫指挥。后来孙可望、李定国内部矛盾自相残杀,清军入贵州,永历帝西退云南。王业泰未随行,为保家眷匿隐于黔中威清卫乡间,拓荒自救。顺治十六(1687)年,清军占领贵州,废未设巡抚,以贵阳设省城。清康熙二十六(1687)年,将贵州卫、贵州前卫辖地置贵筑县设九里。王业泰匿隐之处属谷上里竹亭寨,经几代繁衍成寨,由于居住地有一白岩,寨因白岩而得名,后称白岩寨,但前几辈祖外迁时向后人自称“竹亭王家”。
    按此判断,王业泰“后事不明”就变得明朗起来,如要在贵州藏匿不被清廷发现,就得改名换姓,伪造出生简历。王绍槐身世含混,祖父王煓,阳明次孙无其人,父亲是谁为空白。设定王绍槐即王业泰,出于王承学或王承恩之后,刻意改为王煓,有给世人造成攀附错觉的意图。父名不是不说,而是不能说、不愿说,所以谱留空白,用心何其深也。再以业泰父先通出生时间推算王业泰年龄,1647年时约50岁左右,与王绍槐入黔时年龄相仿,再看绍槐,字祯三,名字藏“三槐”玄机,将之与王阳明修谱原诗,王绍槐黔中叙谱原诗结合起来,就得出了王绍槐的出生源流及所属世系即:王导,三槐堂,鸟衣大房→…王阳明。这一世系,若非阳明直系后裔,其他王姓后裔是搞不清楚的。综上所述,可以认定王绍槐即王业泰的化名,黔中竹亭王氏谱中的王煓及王绍槐到贵州之前的历史造假,只是为了很好的掩饰其真实身份而已。三次遣返江西丰城的人,实际是遣返余姚老家,目的是怕聚族而居招至灭门惨祸。
    明末清初,逃到贵州的明朝豪族,官贵,为躲避清廷加害,改名换姓是社会造成的必然,如明末匡国公皮熊逃到水西改罗联芳藏匿平远州朵吉,南明朱姓到贵州的部分后裔藏匿六圭河流域,改姓方达九代,至今才大部分复姓,所以王业泰逃到贵州后改名,历史部分造假就不难理解了。
    二、黔中清镇竹亭(白岩)王氏贵州分布
    一世:王绍槐(即王业泰)居竹亭到去世。
    二世:王应富,字仁山,黔中竹亭守祖,下传十四代,按王氏代际排序为十六代,仍居竹亭(清镇白岩村),人口约300余。
    王应灵,字崧山(二房),生子之彦,之选,后失考。
    王应星(三房),生子之典,后失考。
    三世:王之相,二世应富次子,失考。
       王之铺,二世应富三子,失考。
    王之照,字临轩,二世应富第四子,约在康熙初年间商于平远化溪蛇场(今织金县化起镇老街),遂在此落业开基立祠,下传十三代,按王氏代际排序为十六代,人口约300余,大部分居住于织金县城及贵阳市内。
    四世:王懿珍,是清镇竹亭一支王之鼎(长房)长子,约在康熙20年迁至安平麦翁(今平坝县十字乡麦翁村),下传十二代,按王氏代际排序为十六代,后裔不上100人,现今聚族而住居原地。
    五世:王起云,懿珍第三子,约在康熙40年从麦翁村迁至本乡老营铺麻寨,下传十一代,按王氏代际排序为十六代,人口约200余。后世散居于织金鲊瓦鸡场,贵阳白云区,威宁猴场等地,犹以猴场人口较为集中。
    七世:(王成德,王成友)之一,字仕高,墓碑刻字名为仕高,到底是成德还是成友,后人已难以分清。他们俩人分别是平坝买翁王氏六世祖王定乾次子和第三子,距今215年的清嘉庆五年苗乱,麦翁寨子被屠,兄弟三人侥幸逃出(包括王成材)至兴义黄草坝,后迁兴义丰都马岭口,下传九代,按王氏代际排序为十六代,至今不到300人,大部聚族而居。
    王成材:字宇信,王定乾第四子,与两位兄长侥幸逃出麦翁后于兴仁途中失散于巴铃凹银坡,靠帮工暂住,后商于开州(今开阳县)发财后,落业普安州者布下酒董北盘江峡谷石灰窑(现隶晴隆县),后人又与清咸丰初年迁关岭县普利乡,新舖镇两地。下传九代,按王氏代际排序为十六代,约300人。
    八世:王宗林,织金化起王氏尚文次子。清同治三年苗乱,化起老街城破,与兄宗佑保宗突围,至县城以西小普卓暂住,后迁赫章松林乡之则雄官寨,其四个儿子不堪安氏土司欺压刁难,杀安氏,毁官寨。长子怀长逃至水城县南开区金盆乡,后世便定居于此地。次子怀章逃至南开乡龙头山,后世便在此聚族而居。三子怀元,逃至纳雍县姑开区田坝乡王家寨(又称老鹰岩半坡王家),后人建寨聚族而居。四子怀贵逃至威宁德化里三甲金家丫口,安氏事件多年后烟灭于历史长河中,怀贵后人又迁回到则雄居住。宗林脃兄宗佑失考,宗林下传九代,按王氏代际排序到十七代。
    经长时间的走访调研,写出此文,由于著者水平有限,还请专家,学者及王族才俊给予斧正。
                                                                                                             电话:13595765200

                                                                                                      2016年3月26日

    [ 本帖最后由 王正举 于 2016-6-20 09:5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21: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系王阳明第十五世孙。我支族人的字辈是王业泰隐居贵州,改名王绍槐后自拟的:绍应之懿  起永尚宗  嘉模正道  斯化本同  铭念善学  德业乃崇   达人继作  世庆昌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