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8126|回复: 4

    《三槐堂记王氏族谱》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6 14: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谓太平盛世,马放南山,刀枪入库,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千家过的是安居乐业、幸福安逸之生活;又谓时逢盛世,建谱修志,谱为家谱族谱,志乃方志之书。此为太平岁月之特征也。然中华数千年之历史,多为兵燹不绝之争战岁月,所谓桃花之源,理想之国,大同世界,仅为吃尽战乱苦楚的人们之幻想或曰愿望而已,故而安居乐业、幸福安逸之美好时光实为难得。真正的太平盛世,史书所载之唐虞之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相去甚久,不易考证,而百姓一步步地走向和谐社会与小康生活,愚以为只有共和国成立后历三十余年颠簸,惟改革开放后近二十载时日,方可称得也。尤其近年来,国家倡导,全党动员,全民响应,全力以赴抓经济建设,并责令各省各市各县各乡镇直至最基层行政村,以及工厂学校企业团体,皆要编史修志;百家千姓,亦纷纷撰修家谱族谱,真乃千载罕见之盛事也。
      余昔年在乡镇任教,后调新闻部门工作,曾多次为乡镇厂矿企学校医院看过志书稿本,为镇村志书出版发过消息报道;又常为亲友多姓校阅家谱族谱文字,收获与感触良多。文友某系窑湾望族,曾以新编族谱示余,煌煌一巨册,印刷精美,令人叹为观止。近年各行各业均委以专人,拨出专款,编写本行业志书,例如文学界、艺术界之大系、专志,更是前所未有、方兴未艾,此真我中华大邦太平盛世之显著标志也。
      乙丑年仲夏一日午后,余于寒舍闲翻诗书,忽闻有叩门声,启扉视之,乃余之表叔,原王庄镇退休干部王亭昭先生也。老人家甫进门来,把余之手,将所携《三槐堂记王氏家谱》原书及复印装订本示余,称新家谱修编之举基本告成,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且嘱余为王氏新家谱写一序言。余自愧才疏学浅,然长者所嘱,岂敢违拗,于恭阅王氏旧谱之后,思索有日,方援笔撰此塞责也。
      百家姓中,王姓虽排于第二位,然其历代家族之大、人丁之盛,均远在赵钱孙等大姓名氏之上。据余之文友、市民政局退休干部王德连先生所篡《郡望堂号故事溯源》一书所称,历史上王姓有九郡二十八望十八王之说。王氏之祖起源自山西太原郡,乃周灵王太子晋之后也。王氏所采之堂号有爱鹅、三槐两说。爱鹅号典出《晋书》王羲之写字换鹅的故事。相传书法家王羲之性最爱鹅,而山阴有一道士善饲鹅,羲之前去观赏,甚为喜悦,一再请求道士卖鹅给他,道士言,汝能为我抄写一遍老子五千言之《道德经》,我将整群鹅全都赠送你了。羲之大喜过望,求得纸墨,顾不上饮食休憩,一气呵成,将《道德经》书毕,道士亦喜不自胜,款以酒食之后果真赠鹅,羲之“笼鹅而归,甚以为乐”。(《晋书·王羲之传》)另有他书谓道士让羲之所抄者为《黄庭经》。其实无论所抄何文都无关紧要,乃因王羲之书法名重,以高才绝技换来心爱之物,当为王氏后人所骄傲之佳话也。道士亦为爱书之人,其所藏王氏真迹若流传至今,当为无价书宝也。故而王氏多有以爱鹅二字为堂号者也。余之表叔所编之家谱,以三槐为号,其来历故事,更为感人。余之未曾谋面之表大伯,现已年逾八旬的原宿迁县离休老干部王明昭先生,在其为家谱所撰之序言中称,苏东坡曾为王氏欣书三槐堂之堂号及“槐堂世瑞,珠树象珍”之楹联。余阅《苏东坡全集》,见有《三槐堂铭并序》一文,此文亦收入《古文观止》一书,足见其文辞之美与影响之大。三槐之典,《辞海》释为中国古代朝堂外植槐树三株,帝王临朝时,三公位在树下。后世则以为三公之代称也。《宋史·王旦传》载,王旦之父王祷曾手植三槐于庭,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王裕之次子旦作过宰相,其孙素、曾孙巩皆为辅国大臣,后世便以三槐为王姓之代称。苏东坡于《三槐堂铭并序》中认为,种槐即是种德。由于王褚有种槐之德,传至儿孙,儿孙均很争气,做到辅国重臣,威望很高,人莫能比;而王氏后人则崇仰此品德精神,多以三槐为堂号也。王祷为何爱种槐而不种它树?据王德连先生称,此与山西洪洞广济寺之古槐有关。相传唐代以前,广济寺之古槐于数百年中遭风雷雨电枯死三次,每劫之后又从老根生出新槐,绵延至今,已阅数千载矣。历史上宋明两代,黄河流域战乱频仍,统治者多次进行移民时,官方均于大槐树下设临时办事处办理迁移手续,迁移者则于老槐之下焚香拜祖后怅然离去,可见槐树在百姓心目中之地位也。苏轼于铭文中写道:“魏公(王裕)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可见那永远生机勃勃、荫及子孙的槐树,既是家国兴旺之象征,又为美好品德之喻体,大槐之美,堪称嘉木,王裕植之,正其宜也。记得老家场屋庭院四周,余之祖父曾手植数十株槐树,余童稚时于槐荫下读书习字,之后与小友攀至树颠,捉知了采槐米,如履平地。惜乎大树均于艰难时节毁去,老槐姿影仅存于记忆也。后至北京西安等古城,见街道两侧,里巷之中,老槐多多,倍感亲切,知植槐得荫,岂止王姓一家一族也。近年国人有提倡选举国树之说,槐树则是候选树种之一。
      表叔示余之旧谱系全谱中之一卷,前有王氏十五世孙玉璁之序,惜乎已非全豹,序称其祖灌云公百余年前创修之王氏家谱,修订增补,迫在眉睫。他殷望“承义兄与诸侄辈等切勿畏难而不为,切勿自甘于无用,切勿因贫而累其志。各发天良,各任其事,竭力捐资,同心协力,辅我不逮,务期造成而后已。果如是,我辈庶几无愧于为人,庶几可安于梦寐,庶几可留贻谋于百代也。”情辞之恳切,心愿之诚迫,感人至深。亭昭表叔称此次修谱,正是发扬其精神也。残卷还录有县志所载王氏怀远、定远二先祖之事迹,及读书获取功名之王子方传记,提倡重修族谱之王以康的跋文等。由于年代久远,残谱纸页已黄脆,翻阅须小心翼翼,恐有损坏。幸有亭昭表叔复印装仃本便于翻看。表叔称,复印时尤为麻烦,有数页已破碎,须理正铺平,方可上机。老先生复印装订多册,以供族人研读与已收藏也。
      酷暑严寒,全然忘却,多次会议,反复商榷,募捐集资,呼号奔走,不计功利,劳顿舟车,表叔亭昭先生与此次续谱诸人,真无愧为王氏之后、槐堂苗裔也。表大伯明昭先生在其所序中,对此次修谱诸人的工作艰苦、筹资艰难与节约办事的精神给以赞许与表彰,对谱成之意义予以美评。余乃一介书生,无以为助,唯愿王氏家谱修整工作顺利告捷,王氏族人兴旺发达,俊彦多多,槐德永芳,书香永继。
    发表于 2010-7-22 22: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以吾祐公为一世,吾身字辈裔是为几世?

    据:
    赴湖南冷水江三槐王氏宗亲会拜访调研记 2009-8-20 作者: 王听兰    2009-08-20 王听兰  
    湖南冷水江是楚南上梅王氏集居地,三槐王氏宗亲会所在地。三槐堂祖王祐三子王旭之子王质,配有二位夫人:原配周氏,生子三:毖、规、复;继配孔氏,生子八:居厚、承裕、宣礼、崇让、明远、祇德、几道、传正。孔氏生的第五子明远公,字一统,宋大理事评,元丰八年由豫章迁湖南潭州(今长沙),又迁居邵阳回隆十栗山,最后卜居上梅金凤山,为楚南上梅王氏始祖,繁衍成为一支大族。现在后裔成立了“三槐王氏宗亲会”,会长王本协先生自1987年就全力潜心研究三槐王氏家谱,自费走访联络宗亲,调查世系源流,组织宗亲维修祖墓,编修《上梅王氏五修族谱》。经过二十三个年头的努力,为三槐王氏文化研究(重点是上梅王氏)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本会第八批会员、本会理事,我们早就计划去拜访和调研,并联络上梅王氏宗亲们。这次借去贵州六盘水参加二届西南王氏文化会议之机,我与本会王福华、王祖锡一行3人,在冷水江下车作专程拜访。

    又:
    新化芭蕉冲王氏  

        始祖明远公,字一统,宋元丰8年(1085)奉诏南迁,从江西经潭州(今长沙),初居麻石郊,复迁邵阳隆回十栗山,后卜居上梅金凤山下即芭蕉冲。长子崇伯,又生四子:正道、正诚、正忠、正信。谱一修于清道光15年(1835),同治10年(1871)二修,宣统3年(1911)三修,1947年四修,1993年五修。班次:家政以诚,本在修身,行端矩立,化(汉)洽祥呈,善为楚宝,儒作国珍,典型克绍,勋业能宏,承恩赐命,显亲扬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 本帖最后由 王建雄 于 2010-7-22 23:05 编辑 ]
    发表于 2010-7-22 23: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吾祐公为一世,吾身字辈裔是为几世?
    发表于 2010-7-22 23: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12? 13?

    还是在家字辈前还有世辈呢?

    望老师解惑。
    发表于 2012-3-14 15: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槐始祖当是“王祜”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