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879|回复: 0

    潜山县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0 16: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潜山县是全国革命老区之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在安庆、武汉、六安等地读书的潜山籍进步青年,就地参加和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们利用寒暑假回乡之机,向进步青年学生、进步知识分子,秘密传阅《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宣传革命道理,为在潜山建立党的组织,从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
      1925年6月,共产党员程千里从武汉回到家乡五庙,发展知识分子程之风、余良鳌、王长青、胡绍瑗、梅竹松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建立了五庙党小组。不久,程千里去武汉参加工人运动。其他党员就地坚持斗争,有的后来成为革命斗争的领导骨干。
      1927年10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委员兼中共怀宁县临委书记王步文回到家乡潜山,介绍余大化、王效亭、周兆璜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11月,成立中共潜山县特别支部。特支驻地在梅城。特支成立时,有党员7人,余大化任特支书记。12月,余大化被害牺牲。
      1928年3月,根据中共安徽省临委决定,成立中共潜山县委。县委机关设在梅城。6月,县委在梅城召开第一次全委扩大会,正式选举县委成员。此时,党支部发展到11个。1929年2月,县委召开全县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新的县委成员。此时,县委下辖4个区委、9个特支、21个支部,有党员143人。6月,在天柱山马祖庵召开县委扩大会,再次改选县委。1930年7月,党员发展到500余人。9月,潜山农民暴动失败,县委组织瘫痪。
      1931年3月,潜山共产党员金阶去芜湖与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取得联系。省委指派金阶以省委特派员身份回潜山恢复党的组织。金阶在痘姆乡求知寺主持召开全县党员会议,到会党员50余人。会议决定重建中共潜山县委。县委机关在梅城,下辖县城附近东、西、南、北方向4个区委,时有党员400余人。8月,县委委员夏锦荣叛变自首,县委、区委领导人金阶、王大中等30余人被捕。9月,金阶、王大中等6人在梅城被害,潜山党的组织再遭破坏。
      1932年2月,潜山共产党员刘正北与中共皖西北道委接上组织关系后,于3月组成中共潜北县委,主要活动地区为县内后北乡(现大部分属岳西县)。1933年元月,建立中共板舍中心区委,下辖龙潭河、逆水畈、板舍、和尚庄、后河山5个区委。
      1933年9月,中共皖西北道委派员来潜山沙村河召开潜北县委会议,将中共潜北县委改为中共潜山县委,下辖8个区委。1934年冬,共产党员吴云霞、储道衡从红军部队回到家乡,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他们在原中共潜山县板舍中心区委的基础上成立中共潜山工委,先后属中共皖西特委、皖鄂特委领导。
      1936年1月,国民党政府划潜山、太湖、霍山、舒城4县边陲区域,设置岳西县。中共潜山县委因当时主要活动地区在岳西县境内,遂改为中共岳西县委。是年10月,中共皖鄂特委派黄云先来潜山任工委领导,直至1937年。
      二、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4月,中共安徽省工委派两位女共产党员林轩、黄惠珍,到潜山恢复党的组织,建立中共潜山特支,隶属中共太湖中心县委领导。特支驻地在梅城。
      1938年5月,在中共潜山特支基础上组成中共潜山县委,属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县委机关设在梅城,当时有党员12人。6月,日本侵略军由安庆入侵梅城。9月,林轩和大部分党员相继调离潜山,县委组织中断。
      1939年3月,太湖县共产党员陈久亭利用与国民党潜山县长王建五的私人关系,带领太湖县一批共产党员来潜山境内活动。4月,又重新组建中共潜山特支,驻地在梅城。不久,因国民党加紧反共磨擦,大部分共产党员陆续离潜,县内党组织活动停止。
      1939年11月,经中共舒无地委决定,成立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属中共舒无地委领导。县委机关先后设在桐城方家大屋、童家铺、陈瑶湖。中心县委下辖7个区委,其中6个在今桐城、枞阳、怀宁等县境内,仅桐西区委管辖潜山、桐城交界处的党组织。潜山境内后冲党支部此时成立。
      1940年,国民党在皖中地区加紧磨擦,舒无地委撤往津浦路西,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与上级党组织联系中断,林立带领地方干部和部队撤至桐无边境的陈瑶湖地区,开展武装斗争。5月,庐南工委和无南区委负责人在陈瑶湖与林立等相会,组成中共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11月,中共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改为中共桐庐县委。
      1941年5月,桐庐县委又改为桐庐无县委。10月,经无为地委决定,将桐庐无县委划分为桐庐县委和桐怀潜中心县委。12月,国民党对大别山区进行大规模“清剿”,桐怀潜中心县委撤至无为后停止活动。
      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撤走后,桐怀潜地区党的组织遭到很大的破坏,但幸存下来的党员仍坚持地下活动。1942年初,组建桐怀潜工委,属桐庐县委领导,11月改为大别山工委。
      1943年3月,经中共皖江区委和沿江地委决定,成立中共桐怀潜县委。县委机关先后设在桐城黄甲张家楼和桐南花山。9月,在桐怀潜县委基础上,组成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属沿江地委领导。县委机关仍设在花山。次年4月,又改为中共桐怀潜县委,属沿江中心县委领导。县委机关驻地未变。
      三、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桐怀潜县委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于1945年8月组成中共桐怀潜工作委员会。工委驻地在桐城蒋铁乡和潜山螺丝岭等地。10月,奉命留大别山坚持游击斗争的皖西大队政委桂林栖、大队长钟大湖,率部到达潜山后冲与桐怀潜工委会合,组成中共皖西工委。
      1947年2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中共皖西工委决定成立中共潜太县委。县委驻地在潜山上新田。活动地区在潜山境内的有黄柏、源潭、水吼、五庙、牌楼等地。9月,刘邓大军三纵队挺进皖西。随刘邓大军南下的太行解放区近20名地方干部到达潜北黄柏地区,与当地的地下党员会合,根据上级指示在龙山彭家祠堂成立中共潜怀县委。县委驻地在黄柏桂家河,下辖官庄、黄柏、槎水、逆水、源潭、余井等6个区委。同时成立潜怀县民主政府。12月,经中共皖西一地委决定,成立中共潜山县委,同时成立潜山县民主政府。县委、县政府驻地在水吼岭。下辖除上述6个区委外,增加水吼区委。
      1948年5月,中共皖西二地委决定将潜北与桐城合并,成立中共桐潜县委,属二地委领导。县委驻地常在潜山官庄余家大屋和桐西蒋潭畈等地。下属组织在潜山境内的有槎水、官庄、黄柏、源潭4个区委。此时,在潜西南的中共潜山县委停止活动,仅存潜山县民主政府,属皖西一地委领导。
      1949年1月,中共皖西区委决定:潜山全境解放时,由潜北党组织和武装力量接管县城,恢复桐潜原来两县建制。是月,成立中共潜山县委,仍属一地委领导,由谢潼关任县委书记。同时,成立潜山县民主政府。县委、县政府机关先后设在黄柏、龙关。3月,全县全境解放,遂迁至梅城。此时,辖官庄、槎水、源潭、余井、梅城、水吼、黄泥7个区,计2镇、24乡,共有党员139人。5月,县委、县政府改属安庆地委、安庆专署领导。
      四、建国初期至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49年10月至1955年8月,县委领导成员仍由上级党委任命。1955年8月,中共潜山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潜山县第一届委员会。1956年6月,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潜山县委设常务委员会。县委下辖的区、镇、乡党的组织,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历经多次变化。1949年10月,县委下辖官庄、槎水、源潭、梅城、水吼、黄泥等6个区委。1950年1月,增设黄柏、余井、周庵3个区委。1952年1月,增设野寨、龙山2个区委。此时,县委下辖11个区委。至1954年9月,建立了98个党支部(其中35个联乡党支部),年底,党支部发展到120个。是时,全县党员1404人。1956年9月,模范乡建立第一个乡党总支;11月,全县35个乡和1个镇都建立党总支。年底,全县共有党总支37个,党支部324个,党员4099人。从1957年2月至1958年3月,全县35个乡镇都先后建立了党委。1958年9月,全县35个乡镇合并为19个人民公社,同时建立19个人民公社党委。年底,全县共有党总支34个,党支部426个,党员4623人。1961年6月,划大公社为小公社,共建立33个公社党委。1966年4月,全县共有7个区委、1个镇党委、32个公社党委。是年底,全县共有党总支10个,党支部421个,党员7286人。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中共中央下达《五·一六通知》。8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于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文革”运动,在县内各级各部门迅猛展开。10月,县委及其各工作部门的正常工作秩序开始被打乱。随后,由半瘫痪到完全瘫痪。1967年3月,由军队代表、中层干部代表和群众代表组成“潜山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由县人民武装部部长陈福太任指挥长。
      原县委、县人委四位主要负责人,被造反派错定为县内最大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令其接受“批斗”。各区、镇、乡也相应成立有造反派代表参加的革命生产领导小组,取代原区、镇、乡党政领导的职能。此时,各级党组织活动停止。
      1968年8月,县直两大派造反组织实行大联合。是月,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有军代表、革命干部代表和群众代表三结合的潜山县革命委员会,行使对全县各项工作的领导权。1969年8月,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1970年,全县32个公社和1个镇,先后恢复了党委。从1970年到1971年,经县革委党的核心小组批准,先后成立7个区革委党的核心小组。1971年2月,中国共产党潜山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梅城召开,选举产生中共潜山县第四届委员会。原县革委党的核心小组撤销。1974—1976年,先后撤销原县革委的人民保卫组、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恢复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1976年底,全县共有党委35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563个,党员11005人。
      “文革”初期,从县委到城乡党的基层党组织,一大批党员、党员干部受到错误的批斗,被打成“叛徒”、“特务”、“走资派”,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造成许多冤假错案;“文革”中期,发展一批新党员,有少数不合格。“文革”期间,战斗在各条战线的绝大多数党员,坚守工作和生产岗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和左倾错误进行抵制和斗争,使“文革”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1月,县委调整提拔不当的16名干部的领导职务。同时,报经中共安庆地委批准,撤销潜山原两大造反派头头在县委、县革委的领导职务。至1979年3月,县直机关和各区社共调整原提拔、安排不当的干部199人。1978年4月,撤销7个区党的核心小组,设7个区委。1984年2月,撤销各人民公社党委,成立乡党委。从1978年底起,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解放思想,纠正在各条战线上的左倾错误,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分期分批举办党员培训班以及三年整党(1984~1987年),对全体党员普遍进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教育。共有12913名正式党员进行登记。与此同时,基本完成在历次运动中形成的冤假错案的平反任务。全县收回安排工作的230人中,恢复党籍的45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注意吸收具备党员条件的知识分子入党。从1979—1987年,全县共发展新党员2883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83人。1987年底,全县共有党委48个,党总支9个,党支部747个,党员14474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