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5027|回复: 0

    谈胶东"移民",看胶东王氏来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6 10: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胶东移民问题各位谈了很多,各种看法都有。我以为还是看哪一看法更有道理。本人认为,称“胶东移民”实际并不太准确,准确地说法应为“胶东军户调防".理由如下:
      一、历史上确有“小云南”的说法。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汉在今祥云县云南驿设云南县,属益州郡。225年,蜀汉改益州郡为建宁都,继而置祥云郡。治所在云南县。937年,段氏建大理国后,设云南睑、品甸睑。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设云南行省,改云南睑为云南州,属大理路。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1914年,因云南县名与云南省名相重,改云南县为祥云县。虽云南县改为祥云县,但民间仍称祥云为“小云南”,历史学家称为“古云南”,以有别于云南省的“大云南”。上述事实说明,“小云南”的称谓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事实依据的。
      二、历史上,“小云南”一带曾有大批军队驻扎。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章命颖川候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师三十万征云南(含今贵州一带)。云南平定后,由沐英率领,征云南之军队就地屯守,并按照明时的卫所制设立了“乌撒卫”、“洱海卫”等卫所。
      三、明初,倭寇袭扰中国沿海(包括胶东沿海),明洪武十七年正月,汤和奉命巡视沿海诸城防倭。洪武中后期,始在山东沿海设立卫所,计9卫10所:分别是安东卫、鳌山卫、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任城卫、平山卫和雄崖所、夏河寨前所、浮山前所、王徐寨前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金山左所、海阳所、奇山所。这些卫所的设立,势必需要军队守卫。王中宜《移民社会与背景》提到:“由于北方军事紧张的关系,必须调派大量的军队驻守,事实上就构成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进而形成北方边境地区庞大的军事移民社会”;“而东部海疆在明代初年也不平静,倭寇的骚扰使明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因为采取军队非原籍政策,由此而来形成军籍人口的迁移。所以边境地区的移民大部分是和军事有相当大的关系”。在明代,卫所遍布全国各地,军士皆别立户籍,叫做“军户”,卫所军人的家属必须随军,称为“军余”或“舍丁”。军士退伍或死,从家属中勾补,若无家属,则从本籍族亲中勾补。军人家属实际上也和军人一道成为移民。明代前期,本籍军户一般不在本地卫所从军,这样就造成军籍超长距离的移民,构成明代移民特别的一篇。王中宜在文章中还提到:“胶东半岛上的莱州与登州情况颇为相似,号称地狭人稠,然而此区所接受的移民倒不少,却以军户为主”;莱登两府在洪武末年共有9卫3(?)所,约53760名将士,合计军籍人口有16万人,扣除由当地人充任者,军籍移民约有13万”。
      王中宜以上说法有无根据?我查阅了《明史》等有关资料,证明王并非妄断。
      《明史》卷九十志第六十六兵二记载:“明年(永乐二年)更定卫所守军士”;卷八十九志第六十五兵一记载:“京营之在南者,永乐北迁,始命中府掌府事官守备南京,节制在南诸卫所”。《明史》上述记载,可以证明永乐年间确曾发生军队调动事宜。
      《乳山市情》考证:明洪武三十一年在今海阳所镇设立海阳守御千户所,至明末,先后有24姓军户落籍。现海阳所镇有村四十,其中十四村系永乐年间从“小云南”从军至海阳所,后又陆续析迁至本镇其它地方立村”。
      新编《即墨县志》记载:明代因卫所和军屯而迁入的军户达七万余人。
      《蓬莱县志》记载: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
      《登州府志》附录《乌撒考》记载:明永乐二年(请注意:又一个永乐二年),朝廷曾将乌撒卫的大批汉族军士和军户调往山东,他们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渡三峡顺流而下,直抵江苏的扬州,然后转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
      今青岛市所辖五市七区中,即墨市1000多个村庄,有225个由云南移民立村;胶南市1104个村庄,由云南移民建村的394个;胶州市800多个村庄,由云南移民建村者112个;黄岛区143个村庄,云南移民建村23个;市南、市北、四方、李沧现有或撤消的村庄中,半数以上由云南移民创建或后来迁居至此。
      即墨市留村镇大村《邵氏族谱》记载:邵氏兄弟自云南乌撒卫来山东。
      即墨市段村镇单家疃清末《单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又一个永乐二年),单氏自云南凤仪县迁至段村东偏北立村(凤仪县明时属大理府,设洱海卫,清末改为凤仪县)。
      即墨市华山镇牛齐埠李姓,系永乐二年(还是永乐二年)从云南大定府威宁县迁来立村。清时威宁属贵州省。
      青岛市城阳区小寨子村祖谱记载:张徽、张清兄弟二人从云南乌撒卫迁来,分别在鳌山卫和浮山所任军职。
      ......
      综上可以看出,所谓胶东移民,实际是明代从云南向胶东的军队调防.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初平定云南的军队大多属于朱元章家乡一带的军人(有资料认为在今安徽江苏北部)。所以准确地讲,胶东移民的祖籍应当是安徽、江苏一带。但先民们代代口传从云南、小云南迁来也并无不当,因为他们毕竟在云南生活了多年。  以上是我整理的,也是我的看法,欢迎各位赐教。

      关于胶东卫所军户原籍的思考
      通过查阅原威海卫、荣成市、乳山市的《市志》,发现一个问题,凡是在卫所担任官职的,其原籍比较明确,而一般军户则比较笼统。如:
      《威海市志》记载:1403年(永乐元年)陶鉞任威海卫指挥佥事,陶系安徽凤阳人;
      1415年(永乐十三年),苗玉任威海卫指挥佥事,苗系江苏淮安(山阳)人;
      1419年(永乐十七年),毕文敬任威海卫指挥同知,毕系安徽巢县人;
      上述三人的后裔均在威海卫落籍,居住于卫内或周围8个村庄。
      此后在威海卫任职的其后裔在当地落籍的还有:
      直隶顺天府通州人刘得(第一任指挥使);
      河北安次人李忠(指挥佥事);
      江苏兴化人戚林(千户);
      江苏常熟人周贵(指挥使);
      安徽泗县人董旺(指挥佥事);
      河北昌黎县人王信(指挥使);
      安徽灵壁人李玉(指挥佥事)。
      此外,还有明初任指挥同知的江苏淮安人阮成、任百尺所千户的安徽宣城县人谢氏等。
      《荣成市志》记载:宋代以后,境内经历两次较大移民活动,第二次为明朝,境内设二卫二所,因功受封的军官及士兵大批入籍定居。如:成山袁姓,洪武十三年封成山卫指挥佥事,由安徽定远县入籍;成山唐姓,始祖唐斌洪武十三年封成山卫指挥使,由宝应县入籍。  《乳山市志》记载:芦头、水头于姓系明永乐年间由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
      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
      明永乐年间,刘党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
      明洪武年间,李姓由江苏上元县迁入牟平,后裔析居乳山;
      明永乐年间,金乡李姓从军海阳所落籍;
      明洪武年间,江苏赣榆张霖从军落籍宁海城,其后裔析居乳山;
      明永乐年间,所后张家庄张姓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
      明永乐年间,黄村张姓从云南迁入;
      明永乐年间,孙家埠孙姓由小云南迁入;
      明永乐年间,小疃孙姓由小云南迁入;
      明永乐年间,台依村徐姓由江苏昆山迁入;
      明永乐年间,林姓由福建莆田迁入;
      明永乐年间,马林由安徽凤阳府临淮县奉旨移民海阳所;
      明永乐年间,赵姓从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
      明朝末年,杨家屯、六村屯杨姓从云南迁入;
      明初,祖籍江苏邛江县胡海以军功受封宁海卫指挥,入宁海籍,万历年间其后裔一支迁入乳山;
      明永乐年间,单姓由安徽凤阳府迁入;
      明永乐年间,许姓由安徽临淮县从军海阳所落籍;
      明永乐年间,陈升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
      明洪武三年,曹姓由云南昭通迁入;
      明洪武年间,郭姓由云南迁入;
      元末明初,冯姓由云南迁入;
      元末明初,焉姓由河南鄢县迁入海阳所。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发现,凡是有名有姓,特别是有官职的,其祖籍大都比较详细,且多为安徽、江苏。而不记名者则大多笼统地称为从“云南”、“小云南”迁入。这是否说明一个问题,即家世显赫者,其家谱或地方志一般记述详细,故不把“云南”、“小云南”作为祖籍。而家世一般者,没有文化,也不可能入地方志,只能口传,故笼统地称从“云南”或“小云南”来的。但总的来说,原来在云南卫所从军,后又从军至胶东卫所,而且大都是永乐年间迁入,这应该不是巧合,只是因家世地位不同而记述或口传不同罢了。
      明初,迁来胶东的绝不仅仅是军户,还有民户,匠户,灶户,铺户,酒户,医户,菜户,乐户等等诸色人户,军户只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明朝的配户当差制是相当严格的,不同的差役,有不同的户籍,而且籍不许乱,役皆永充。明初的迁移是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进行的,而不是个人随意的行为。
      另,元时,库库楚封宁海王,其领地包括大部分胶东,其从征云南掠来大量的人口,这些人口相当部分原为北方南逃的百姓。有元一代,是汉人屈辱不堪回忆的年代,有好多事实被掩埋。这些南来的人们(小云南)的后人相当多不愿回忆元时凌辱的历史,而把迁移时间定在明初。

      牟平县明代以前建村一览
      (摘自牟平地名志)
      城关贺家巷  明初,贺姓由江苏丹徒县迁此居住。

      城关孙家巷  明洪武年间,孙姓由河南省迁此居住。
      城关曲家巷  明洪武年间,曲姓由黄县浦兰村迁此居住。
      北系山 元代孔姓在此定居。
      陈家疃 明洪武二年,陈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家谱记载)
      西系山 明代,孙姓由云南迁此定居。
      东系山 明嘉靖年间建村。
      堆金泊 明末建村。
      寇家疃 明末,寇姓来此定居。
      贵家疃 宋代中期,贵姓由云南迁此定居。明洪武年间,孙姓又从云南迁来,仍用原名。
      坝疃 明初,刘姓,王姓在此居住。
      石硼 明初建村。
      王家埠 明代,王姓迁此定居。
      孔家疃 孔姓元时来此定居
      城北村 明代,曲姓由黄县白马村迁来定居
      高金埠 明洪武年间赵姓由云南迁此,林姓明初亦由云南迁来定居。
      曲家埠 明初,林姓由云南迁来定居,明末曲姓迁此。
      西(东)李家疃 明洪武年间,李姓由江苏上元县达摩村迁此定居,明末,李姓迁玉林店乡北藏家庄
      隋家疃 明初建村
      西北坝 明末建村
      姜家庄 明末,姜姓由莱山官庄迁来,牛姓从牟平城西关迁此。
      西 关 汉时建村
      苏家疃 明初,苏姓由小云南迁此定居
      沙河崖 明洪武元年建村。
      董家疃 元初董友的后裔在此定居
      王家疃 明初 王姓由诸城迁此定居
      西油坊 明初 邹姓由小云南迁此定居
      东油坊 明初 王姓由诸城迁此定居
      杜家村 明初杜姓来此定居
      胡家楼 明朝骠骑将军胡来贡镇守鹤止寨在此建一别墅楼
      邵 家jiang  元末邵姓来此定居
      芷 坊 明初 王姓由诸城迁此定居
      桥 子 元代中期 张姓迁此定居
      祝家庄 明末祝姓由云南迁此定居
      胡家庄 明末 胡姓由云南迁此定居
      方家庄  明末方姓由云南迁此定居
      南 关 明初王姓有效云南迁此地定居
      王家庄 明末王姓迁此定居
      贺家庄 明末 宫贺二姓在此定居
      庙 沟 明洪武年间 宫姓由江苏泰州迁此定居
      沁水庄 明初坝疃村民迁此给城东门外曲姓种地
      沙家庄 明代 沙姓由云南迁此定居
      照格庄 明洪武年间 宫姓由江苏泰州迁此定居
      王家窑 明初 王姓由小云南迁此
      金龙庄  明代胡姓在此定居
      高格庄 明末高姓迁此建村
      嵎岬河 明初 刘姓由文登鸭儿湾迁此居住
      顾家庄 明末州顾二姓迁此定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