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963|回复: 0

    苏皖边区的军事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0 12: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一面与中共和谈,一面加紧调兵遣将,抢占战略要地,妄图在各地残存的日伪军的接应下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中共中央着眼全局,主动调整战略部署,于1945年9月19日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和“发展东北,巩固华中”的战略方针。(注1)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新四军撤出苏南、皖江、浙东等地,而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抗日根据地连片组成的苏皖边区实际上成为中共坚持华中的主要阵地。本文试图对全面内战爆发前苏皖边区的军事建设作一粗浅的探讨,希望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一、成立华中军区,统一指挥留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
      根据中共中央部署,新四军主力一部调往山东、东北,中共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移驻山东临沂。为坚持华中,苏皖边区成立了新的党政军领导机关。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在淮安成立。11月1日,苏皖边区政府在淮阴成立。华中军区撤销原苏北、淮北2个军区所辖各军分区统一组建为8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由原苏中第三、第四军分区合并而成,第二军分区由原苏中第一军分区改称,第三、第四军分区又分别称为淮南路东、路西军分区,原盐阜、淮海、淮北路东、路西军分区分别改称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军分区。全边区所有的地方武装统归这八个军分区领导和指挥。
      华中军区成立时,新四军第三师开赴东北,第二、第四师主力一部调往山东,江南新四军正在撤返江北途中。因此,华中军区成立之初,麾下主要是地方武装。此时,华中军区下辖苏中军区和淮南军区(分别下辖第一、第二军分区、苏中独立旅和第三、第四军分区、淮南独立旅),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军分区,萧县独立旅,海防总队(新四军苏中海防总队改称),华中解放第一军(由反正的伪首都警卫第三师改编),华中解放第二军(由反正的伪军第十八师改编)。至1945年底,华中军区地方武装发展到12万余人。
      此时,苏皖边区的局势急剧恶化,单凭地方武装是不可能扭转局势的。原驻皖西地区的国民党第七、第四十八军占领蚌埠,控制津浦铁路蚌埠至浦口段。国民党第三战区和第三方面军的部队,向南通、六合一线推进。10月初,国民党桂系第四十八军第一七六师和皖保五团向寿(县)东南地区发动进攻。10月间,国民党新六军等部,分兵四路,从仪征、明光、固镇、符离集侵犯淮南、淮北地区;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军、新六军不断向六合侵犯。11月,第七十四军步步紧逼江浦解放区。11月9日,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军事会议,策划在6个月内击溃八路军新四军主力,然后分区“围剿”,将控制苏北、皖北、肃清山东,打通津浦线,列为军事行动的第一步。(注2)
      二、组建华中野战军、保卫和巩固边区。
      1945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电示陈毅:“华中可能为将介石最先向我进攻之地,如华中现有地区不能确切保障,不独影响山东局势,且对全国形势及国共谈判均不利。故必须首先在华中组织一个强大的野战军”。(注3)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华中野战军11月10日组成。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于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同志指挥”。(注4)华中野战军下辖第六、第七、第八、第九4个纵队,每个纵队有5个团。全军共5万余人。第六纵队以王必成旅(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和苏南第二军分区两个团共5个团编成。第七纵队以苏中新三旅及新二旅的2个团编成。第八纵队,以陶勇旅(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和苏南第一军分区两个团共5个团编成。第九纵队以第四师第十一、第十二旅各2个团及淮北路东一个地方团编成。
      华中野战军组成后,立即调集力量,肃清日伪军在华中的残存力量,拔除孤点,消灭了国民党军事进攻的内应力量,保卫和巩固了苏皖解放区。
      在华中野战军组成之前,苏中、苏北约两个纵队的兵力及地方武装共约3万余人,消灭了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部赵云祥的第四军1万余人,解放了盐城。12月26日,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攻克高邮县城,歼伪军4000余人,歼日军1100余人。攻取盐城、高邮城,为保障苏皖边区首府两淮(淮阴、淮安)扫除了心腹之患,且加强了苏中与淮南、苏北的联系,为后来的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场条件。
      1946年1月11日晚,华中野战军第八、第九、第六纵队和华中第五、六军分区各3个地方团,发起陇海铁路东段破击战。战至13日24时,歼拒降日伪军2800余人,控制并破坏了大许家至白塔埠130余公里铁路,使华中与山东两大战略区联成一片,使华中解放区有了坚强的依托,也为华野、山野纵深迂回、南北机动、协同配合,为后来举行宿北、鲁南的大歼灭战,创造了战场条件。
      华中其他部队在张爱萍等指挥下,对日伪控制的交通线进行了破路拔点作战,破坏了津浦路徐州以南段的一些路段,歼日伪军9000余人,改善了辖区西面的斗争环境。
      三、加强部队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
      国民党在上党战役、绥远(平绥路)战役、邯郸战役,以及津浦路战役中,迭遭挫败,被迫与中共签署停战协定。但国民党军视停战协定为一纸空文,肆无忌惮地进攻解放区。在苏皖边区,国民党军于停战协定生效当日(1946年1月13日午夜),强占如皋县白蒲。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派出淮阴小组到白蒲调处。由于美蒋代表沆瀣一气,调处无果而终。徒具形式的停战和调处,促使苏皖边区的党政军领导人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强部队的军政建设。
      1.华中野战军自1946年2月至5月底进行了三个月的“百日大练兵”。华中野战军的“百日大练兵”,按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要求,在军事上练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和土木作业、地形地物的利用,练守城、练夜战。干部着重学习掌握养兵、带兵、练兵、用兵的原则。在政治上提高战胜国民党军的决心与信心。使干部战士普遍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战术技术水平。
      2.加强情报侦察和策反工作。华中分局成立了联络部(即情报部),华中军区和野战军纵队以上单位原有的敌军工作部均改为联络部,专门从事对国民党军的情报,尤其是战略情报的侦察和收集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情报。例如,华中分局在南京的地下党员林施远,打入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机密印刷厂当上专职校对,于1946年春将包括有军队番号、驻地、长官姓名、武器弹药、车辆配置等内容的国民党军“全国整编方案”的文件清样,暗藏下来送到解放区,由谭震林到延安开会时带到中共中央,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称赞。(注5)这些情报对保卫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中分局和华中野战军的情报部门和联络部门配合,共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策反工作。例如,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华东地区国民党军第一批成功的起义,即国民党交警第十五总队第一大队少将大队长王一藩部400余人于1946年8月10日在胶东前线的起义,就是由华中分局情报部先期进行策反才获得成功的。(注6)
      3.加强通讯保障工作。华中军区司令部第三科、华中野战军司令部第三科负责领导苏皖边区的军事通讯保障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1946年初,苏中军区、华中军区先后举办电训队培训报务、机务干部,连续办了多期,培训了一批专门人才。其次,在通讯联络方面,苏皖区扭转只靠一电台的单一思想,改为运用有线通讯和其它通讯手段相结合,以保障通讯联络的顺畅。当时主要抓了解放区内的长途线路的建设,整个了日伪时期留下的既设线路,苏皖边区架设长途电话线达1250公里。再次,为保证与在陕北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联络的顺畅,华中野战军司令部第三科的通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地从上海等地采购器材,自己动手组装了一部50瓦的发信机,并于1946年4月开始启用,从而极大改善了苏皖边区对中共中央的电台联络。(注7)
      4.华中军区军工部将原苏中、淮北、苏北地区的军工厂,分别改成华中第一、第二、第三总厂,可以修造步枪、迫击炮、平射炮、刺刀、手榴弹、枪榴弹、迫击炮弹、平射炮弹、地雷等武器弹药。这对苏皖边区坚持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5.精兵简政,提高部队战斗力。1946年3月,中共中央要求华中精兵简政,第一期精简兵额三分之一。华中分局和军区精简机构,调整编制,充实分区直属团和连队;复员部分老弱残疾人员,裁撤了一些脱产的区乡武装。此举减轻了人民负担,且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四、在反“蚕食”作战中全力进行备战。
      1946年1月停战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进行全面内战的准备:在徐州设绥靖公署,在南通、济南和徐州东北的贾汪设第一、第二、第三绥靖区司令部;以逃亡地主、地痞流氓、伪军等组成还乡团和保安团队,派遣到解放区周围活动;采取顽伪特务联合,以伪军为主,对解放区进行“蚕食”进攻,使解放区边沿地带难以巩固,解放区日见缩小。5月19日,国民党侵占淮南津浦路西解放区(四分区)后,又向三分区大举进攻。至6月底,国民党军队违令进攻苏皖边区共达394次,攻占城镇175个。面对国民党日益升级的“蚕食”进攻,苏皖边区进行紧急动员,做了充分准备。
      1.调整野战军部署,高度戒备并坚决打击国民党军的“蚕食”行动。对国民党反动派不断挑衅和“蚕食”的行径,华中军区指挥野战军和地方武装配合,开展反“蚕食”斗争,并作了相应部署。为确保苏皖解放区南线的安全,原位于陇海路东段的华中野战军第六、第八纵队分别南调高邮、如皋地区,第九纵队南调到双沟、灵壁地区,以分别加强对扬州、南通、徐州方向的的警戒。4月26日,第八纵进行了小海、观音山战斗,有力打击了“蚕食”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巩固了苏中解放区,使苏皖边区初步取得了对美械蒋军作战的经验。5月31日,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对反“蚕食”斗争作了全面的部署,积极配合武工队及边区民兵武装开展“反蚕食”斗争。
      2.整编扩充野战军,恢复苏中、苏北、淮北军区。进一步增强华中野战军的战斗力,是边区军民的必然选择。1946年3月,华中军区第五分区四个独立团和解放军第四军合编为华野第十纵队。5月,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第六纵队分别整编扩充为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六师,第个师由下辖5个团扩充为2个旅6个团。同时充实了第七、第九、第十纵队。华中野战军着重充实战斗连队,每个步兵连一百五六十人,每团2000到3000人,全野战军发展到6万余人。在完成野战部队整编扩充的同时,合军分区积极组建补充团,以支持主力能连续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
      1946年6月,为便于战时指挥,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决定恢复苏中、苏北、淮北3个军区(苏中军区于1946年4月撤消)。以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兼苏中军区,以第十纵队兼苏北军区,以第九纵队兼淮北军区。7月,组成华中野战军第二师(由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旅返回淮南,与第六旅、淮南独立旅合并组成),由其兼淮南军区。
      3.大力加强民兵工作。在边区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中,民兵占有重要地位。1946年6月3日,中共华中分局发出《关于民兵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加强民兵工作,培养、训练一支强大的民兵。华中分局将民兵的任务规定为锄奸、防匪、保家、迷惑、疲劳与消耗敌人,配合主力作战;并在地方政府领导下,肃清特务、土匪,维持、巩固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分局要求健全民兵指挥机构,将民兵发展到占人口的5%,然后逐渐达到占人口10%的数目。各地积极响应。例如,1946年6月,第五分区共有民兵84822人,分区成立民兵司令部,县成立县支队,区成立大队,乡成立中队,边区的乡成立联防队。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五地委计划将民兵发展到20万人。
      4.健全后勤工作,各级成立后勤司令部。为有效支持主力作战,搞好军事后勤,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7月1日发出《战时后勤工作指示》,要求各分区和县成立后勤司令部,区组编后勤大队。并规定后勤司令部的任务为组织民兵参战团,护送伤员、看管俘虏,打扫战场,通讯联络,镇压敌特等。(注8)
      5.均分耕地,实行土改,为自卫战争胜利奠定坚实基础。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苏皖边区紧急行动,将土改作为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据不完全统计,大运河以东的苏中、苏北地区共有土地3900万亩,其中的25%左右(约有1000万亩)的土地经清算分给农民,该区总人口1550万人,半数以上(约有800万左右)的农民分得土地。“五四”土改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保田保家乡、支援自卫战争的革命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胜的基础。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悍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7月,严阵以待的苏皖边区军民予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以七战七捷的辉煌胜利,揭开了苏皖解放区自卫战争的序幕,昭示了人民必胜、蒋军必败的战争结局。
      五、苏皖边区军事建设留给我们的启示。
      苏皖解放区自卫战争取得了一连串的重大胜利,是与边区军事建设的成功实施分不开的。总结这段历史,苏皖边区军事建设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1.苏皖边区军事建设代表了边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了历史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因而,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苏皖边区军事建设就是为了保卫民主与和平,是深得民心之举,是必然会在人民支持之下获得成功的。边区备战的一些措施,同样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例如,“五四”土改就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激发广大农民革命积极性的有力法宝。
      2.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成功进行苏皖边区军事建设的组织保证。苏皖边区军事建设的每一个重要措施都是与中共中央华东和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以及各级军队的主要领导都由分局和各级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保证了中共对枪的绝对指挥,这就保证了边区的军事建设能始终执行中共的正确部署。
      3.苏皖边区走了一条切合边区实际的建军之路,即“以野战军带动地方武装,以地方武装影响民兵,以民兵发展地方武装”的建军道路,形成了野战军、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促进了野战军、地方武装和民兵的良性发展和提高。
      4.苏皖边区军事建设中大力发展有线和无线通讯,代表了当时先进科技在军事领域的运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可以视作科技强军战略的一个有力的例证。
      5.苏皖边区的情报工作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军事谋略的最好注解;情报工作的经验对全面了解情况,进行科学决策也是有借鉴作用的。
      苏皖边区的军事建设是卓有建树的,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苏皖边区军事建设的成功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总结和记取。

      注释:
      注1,8:《苏皖边区政府档案史料选编》,第1,309页。
      注2,3:《新四军征战日志》,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447、444页。
      注4,5,6,7:《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93、94、98页。
      (《中共党史论丛》,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3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