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435|回复: 0

    将口琅邪王氏宗谱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3 14: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宏甲按:族谱究竟有何意义?我因受托为宗谱写序,这是颇艰巨的一次写作,却也发现一个很大的世界。每个人都有姓氏家族。古人以30年为一世,族谱一世一修。我的家族上次修谱于1922年,已近三世未修。这现象很普遍。所以很多人对族谱陌生。从前读《离骚》,见屈原因祖先是帝高阳而骄傲。我追溯远祖,发现自己竟是黄帝的直系后裔。不知你信不信。进而看到国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个人有传,才构成一个民族历史典籍的恢宏。司马迁的纪传体主要由传记构成。族谱记述的子孙个人传记,使子孙中但有优秀者均可能被记载。中国家族修谱教育子孙,无论传贤励志,对于维系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良心,激励作为,是最广泛深入,真正渗透到百姓家中的伟大力量。

               将口琅邪王氏宗谱序
      公元2008年,岁在戊子,重修将口琅邪王氏宗谱。我受宗亲厚爱为之序,看到我族前辈的谱序中写道,“家齐而后国治”,又言“自有史以来家族实为政治之策源地”。确然。人类自古以血缘为纽带发展出氏族社会,后才有部落联盟,然后有国。血缘氏族从制禁忌、立道德,到管理方式,都是日后治国的基础。
      琅邪王氏远古祖先是黄帝。从黄帝传五代到弃,弃是周族始祖。从弃传到周武王,建周朝。再传到周灵王之太子晋,太子晋被废为庶人,其后裔因是“王室之后”而改姓王。迄今天下王姓大部分出自于此。
      王姓发展至今,在中国人口已近一亿,还有很多海外王姓子孙,实为天下第一大姓。追溯王姓祖先的源头,我欣悦地看到,琅邪王氏竟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华民族的远祖黄帝。
      关于黄帝,中国《辞海》称之为传说中的人物,这是由于迄今发现的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此前的事就称之“传说”。然而先人口口相传的往事,尤其家族世系传承之脉络,是值得重视的。且殷商成熟的甲骨文不可能从天而降,此前必有相当长的图文发展阶段,相传黄帝时代命仓颉造字,那该是对黄帝以前的文字进行一次重要的总结和再创造。“姓”字曰“女生”,因母系氏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孩子从母姓,这“姓”字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黄帝时已是父系社会,孩子从父姓,如果此时造这个“姓”字,大约就不是这么写了。
      黄帝姓姬,姬姓从女,这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姓。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一个叫玄嚣,为黄帝妻嫘祖所生。玄嚣生蛟极,蛟极生帝喾。帝喾的儿子,有两人分别成为商族和周族的始祖,即契和弃。此说见于司马迁《史记》。
      弃,就是日后将传至琅邪王氏的远古祖先。弃的母亲叫姜原,是帝喾的元妃。弃善于农耕,帝尧曾举他为农师,帝舜封他在邰,号后稷。邰就是今陕西武功。《国语·周语》说:“稷勤百谷而山死。”稷时西北农业还主要是山地农业,《国语》描述的是稷在农耕岗位上殉职的形象。从稷传到姬发(周武王),建立周朝。
      至此有必要追思一下“王”的来历。远古君主称“三皇五帝”,均不称王。黄帝为五帝之首。夏朝的君主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的“后”,也是君长的意思。商朝的君主称帝,如帝盘庚、帝武丁。所谓“商纣王”是后人的称法,在殷商称“帝纣”。《史记·殷本纪》说,周朝建立后,“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称周文王、周武王等。
      “王”这个字当从八卦的基础元素而来,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能将天地人贯通起来者就是王。古有周文王演《周易》之说。周族对“王”字情有独钟。中国的“王朝”之称是从西周开始的。
      从周文王传到东周的周灵王,已是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550年,谷、洛两河发大水,威胁王宫,周灵王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晋力陈不可,说应该像大禹治水那样可疏不可堵,并引申到治国也当如此。灵王不采纳。太子晋幼年聪明,长而博达,能言善辩。他的善辩却让周灵王不喜欢,直谏大约也不止一次,太子晋终于被灵王所废。太子晋被废后,也被称为王子晋,其后裔是王室后人,时人称之王家。“王家”由此改姬姓为王姓。
      秦汉之际,王子晋的后裔王元迁居山东琅邪,是为琅邪王氏之始。无论国与家,仅凭血缘与资产,若缺乏文化精神,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为琅邪王氏缔造家风,奠定传世之精神基石的真正始祖是西汉博士谏大夫王吉。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八世孙王错为魏将军,十五世孙为秦大将军王翦。王翦生王贲,王贲生王离,王离生王元与王威。时值秦汉战乱,长子王元率家人迁山东琅邪,四世孙王吉为汉谏大夫,初居琅邪皋虞,后徙临沂。次子王威曾任汉扬州刺史,其后裔孙王霸居太原晋阳。其他史籍对最早迁居太原的王氏略有不同记载,但太原王氏与琅邪王氏同出于周太子晋没有疑问。太原王氏也人才济济,王允、王维、王安石等皆出自太原王氏。遂有琅邪、太原两大王氏望族。
      上述记载的琅邪王氏先人多有历史名将名臣。如王翦,曾率军攻破赵、燕、楚。其子王贲率军灭魏、齐。在“战国七雄”中,王翦父子率秦军摧毁五国军力,为秦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王离在秦末也有名将之称,后败于项羽。
      王离的后裔王吉,少小好学经史,其先人的事迹在他心中不仅仅是学问。秦焚书后,西汉是文化复兴的时代。他任西汉博士谏大夫时已是经学名家,有志于在汉以文臣为国家效力。他心忧国事,屡次忠言进谏,在朝中和后世的影响都不是他的职务所能涵盖的。他培养子孙学五经,儿子王骏为御史大夫,孙子王崇为大司空,皆登三公。身为高官是有危险的。王吉为官十分清廉,非己之财,虽赐不取。长安曾流传:“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王吉字子阳,这首小诗讲的是,王吉邻家有棵枣树枝叶伸入王吉院内,王吉妻摘了几颗枣。王吉得知竟令妻子离去。邻家得知,说是这枣树害人,执意要砍枣树。王吉得知,劝别砍。邻家不从,王吉才将妻子招回。今人可能认为王吉对妻子未免过分,而王吉是把不取人分毫看得极端重要,其中更包含对子孙的教育。此事不是无亏邻家之枣,而要“无亏文雅之风”。非俸禄一毫不取,要维持一个名门大家,就要勤俭持家,这也需要王家女子的努力。一代人的作为有限,看王吉坚持对子孙的教育和家风培育,斑斑可见他是有远大理想的。王吉子孙三代的成功,使琅邪王氏世代重视家教家风,成为传统。汉魏以后的琅邪王氏,仍以自称“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后”为荣。我不惜笔墨在本序中记述王吉,是因为王吉不仅为琅邪王氏的发展开创了范例,王吉也是为琅邪王氏日后的发达真正奠定了基业的实际始祖。
      这基业并不是王吉三代皆为国家重臣,也不是他有多少财产。他辞官回乡时,人称他无金银锦绣,所载不过囊衣,回乡后亦布衣蔬食。他留给子孙最可靠的基业是他缔造的家风,这是蔚然可依的一个系统,包括对子孙的德育与智育,坚持为官清廉与勤俭持家,这便可望子孙能持续对国家有作为。
      从东汉经三国归西晋,不久就发生天下大乱。东晋人干宝作《晋纪·总论》,说西晋政治败坏,仕进以无耻苟得为才能,做人以形同野兽为通达,放弃职事毫不用心者享有盛名,真心做事的就像灰尘那样被轻蔑,是非善恶不在话下,群起而争的只是钱财。朝廷用人,看什么人给什么官,不是看什么官该选用什么人。求官者,争有利可图的官位。重要的事,处理错了的十之八九。势族子弟,越次越升,很快升为大官。满朝的官,没有一个让贤的。从这个描述看,政治败坏成风,天下大乱就无可避免了。这样的时期,琅邪王氏家风和王吉所期望的子孙作为,还有什么用场呢?
      就在这个时期,王吉的后人王祥、王览兄弟却以孝悌为琅邪王氏增光。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鱼》,讲的就是王祥的故事,他以事继母至孝而名垂千古,在西晋则身居相位。其弟王览以“舍身护兄”成为“悌”的典范,王览也官至光禄大夫。
      西晋灭,黄河流域陷入长达150年战乱,经济文化遭到极严重破坏。王导等琅邪王氏子弟拥司马睿创建东晋,长江流域从这个时期开始被空前开发出来。琅邪王氏子弟从汉至唐近千年间,族中子弟人才济济,宰相辈出,文才相继,成就斐然。
      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匈奴、羯等五胡举兵攻晋,西晋亡,变出十六国混战,陷入长达150年的战乱,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黄河流域陷入历史上一个极黑暗时期。这期间,王览的孙子王导在南方推拥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当代史学家范文澜称王导为“老练的政治家”、“东晋朝的实际创造者”。
      不只一个王导,当时朝中文武重臣大部分为琅邪王氏子弟担任,因而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说明琅邪王氏子弟成为建立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也是琅邪王氏成为“天下第一望族”的标志。
      王导已贵为宰相,还有南朝时身居相位的王弘、王俭等,史册上对他们的载述,也多有衣不重帛,车服尘素,家无遗财之类的用语。典型如王秀之,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任光禄大夫,他本人出任晋平太守,仅一年就上疏请还。他说此郡沃壤,珍阜日至,不可久留。时人说他“恐富求归”。在此可见王吉开创的家风已衍育成族风。这族风的力量在于,族中子孙有玷污门第者会遭到族人共斥。
      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长江流域被空前开发出来,文化艺术显著发展,为隋唐经济文化腾升提供了基础。琅邪王氏为开创东晋所作的突出贡献是不能忽视的,也是值得王氏后代铭记的真正的荣耀。考察两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前后近千年,琅邪王氏宰相辈出,成为中国出了最多宰相的“宰相世家”。皇帝未必都明智,宰相若无文化就难以担当。改朝换代,皇帝也屡屡换了姓氏,琅邪王氏却代有贤臣。琅邪王氏源出帝王血缘,为官似乎天生就是忠臣,多有自觉地以关怀天下为己任者。他们也把勤俭持家运用到治国理财。家风就不仅影响了族风,也对政风产生了积极影响。
      琅邪王氏不只是从政大族,更是文化大族。且文化是他们从政的基础,族中人才济济,多对历朝典章制度有研究,世代家传。有学者统计,仅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间,琅邪王氏子弟留有文集者有31人,著书79部,17000余卷。王朝可能结束,文化却会烛照千秋。如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位书圣也出自琅邪王氏。南朝史学家沈约曾评价琅邪王氏说:“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唐时琅邪王氏族的王晔在河南固始发展出固始王氏。后裔王潮三兄弟率族人南下入闽,发展出开闽王氏。王审知成为五代十国闽国的实际创建者,为开发福建贡献甚巨。开闽王氏也由此发展到东南亚各国。王审知的孙子王极居建阳发展出建阳王氏。
      隋唐及以后,琅邪、太原两大望族分出邺郡、中山、河东、固始、开闽、三槐等支。其中琅邪王氏后裔王晔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任固始县令,史称王晔政得民心,民留之。王晔后裔发展出固始王氏。
      王晔生王友,王友生王玉,王玉生王恁。王恁有三子: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王审知就是五代十国闽国的实际创建者。
      唐末天下大乱,王潮三兄弟率固始王氏宗亲和乡兵南下入闽,由此把琅邪王氏发展到福建。王氏开闽大业始于王潮,成于审知。王审知统一八闽后,正值天下群雄割据称帝,但王审知仍尊中原王朝为正朔,直到去世都没有称帝。他统治福建的29年,约当五代前期。黄河流域的战争更为剧烈,破坏极大。王审知以保境息民为治闽之策,劝农桑,轻赋役,倡节俭,开海港,招徕外国商贾,奖励通商,使福建经济得到空前开发,民生得惠。他还广揽唐末流亡人才,兴建学校,由此吸引了大批中原学士。史称八闽文学之盛,为五代十国之冠,有“海滨邹鲁”之誉。
      王审知身处东南一隅,保境而不封闭,以向内地和海外两头吸收的姿态开发福建,其惜民、崇德、倡俭、倡学并非偶得,均可从琅邪王氏家风看到影响,惟招徕外商,奖励通商是他的创举。这些举措对于福建在宋代名流叠出,以及王氏子弟在明清后走向海外世界都影响深远。迄今,开闽王氏的后裔不仅遍布闽、粤、台、港,也广泛分布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均以王审知为开闽王氏始祖。
      王审知去世后,次子王延均称帝,国号闽,追奉王审知为开国皇帝。这期间王审知的儿子们兄弟相残,将领朱文进等乘乱兵变,把在福州的王氏无论老幼屠杀殆尽。汉晋时期王祥、王览兄弟孝悌可以使家族兴,王审知的儿子们相互攻杀,丧失良好家风,最终家亡国破。这也是琅邪王氏历史上招致的一次最残酷的灾难。灾难所及,王姓人家纷纷改姓逃亡。主要改为“游、沈、叶”姓。游,意为漂泊流浪;沈,与审知的审谐音;叶,也是飘零之意。福建因此有“王游沈叶是一家”之说,并有彼此不通婚之俗。
      在王审知诸子中惟王延政一支传世较清晰。王延政曾在建州(今建瓯)称帝,国号殷。闽国旧臣杀朱文进,迎王延政,延政将国号复改为闽。但国力已经大衰。不久南唐攻破建州,王延政降南唐,其族人才得以保存。但南唐为防止当地人氏拥王审知后裔再兴起,封王延政为鄱阳王,并将该族人迁徙出福建。
      王延政第三子继修在南唐兵破城时逃匿,改名极,隐居于建阳群玉乡。宋代建阳县共6个乡,群玉乡列建阳首乡,范围包括今将口、崇雒一带。王极成为建阳将口王氏始祖。将口琅邪王氏宗谱有王极四世孙王锷事迹,载王锷祖父王进卿复兴家族,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父亲王保宜是朝散大夫、兵部尚书。王锷自少膂力过人,喜驰马试剑,长大后留心兵法,洞晓机略,从军后佐宋太祖赵匡胤定天下,屡建战功,封琅邪开国侯,得赐丹书铁券,后加封右羽林大将军。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王锷告老回到故乡将口。从王极传十九世,将口王氏分出礼、乐、射、数四房。周朝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将口王氏四房之名号,显示仍然极其重视德、智、艺、武等方面教育的含义。我属于乐房的后人。从王极传到我,是将口琅邪王氏第39世。由此上溯到王审知,我是王审知的41世孙。
      北宋皇帝赵匡胤感王锷先人之得失,尤感佩王审知的德政,于开宝七年(974年)下诏重修忠懿王祠,并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表示好的就应该弘扬。此后闽王祠、护国尊王庙等建筑涌现,王氏后人复聚,纷纷前往进香,香火旺盛。北宋灭,山河破碎,福建仍成为南宋时较稳定发展的东南后方。
    古称王氏有21望族。在中国各姓修谱中,王氏修谱最早质量最佳,成为各姓修谱范本。王氏家族重视修谱不仅因子孙人才济济,更在于重视教育传贤励志以兴后代。中国各姓修谱教育子孙,对于维系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良心、激励作为,作用甚伟。
      自黄帝以后近五千年历史中,同出于“姬姓之王”的还有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是他的封国,约亡于春秋末,姬姓子孙分散于各国,日后有些家族以王为姓代代相传。
      源于黄帝的还有商族始祖契。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任命他为司徒,管教化,赐他姓子。从契传到商朝最后一帝纣,纣暴虐,叔父比干因直谏被杀。商很快灭亡。比干的后人以“王”为姓,以比干为王姓祖先,成为最早的一批王姓人,史称“子姓之王”。
      还有“妫姓之王”,出自帝虞舜之后。虞舜与夫人曾住在妫水之滨,后代以妫为姓。到战国时期,妫姓的一支以王为姓。还有“虏姓之王”,出自少数民族入中原后改的王姓。尤其祖上曾经是王爷的,多选择改为王姓。如满族完颜氏、蒙古族耶律氏和成吉思汗的后人都有改入王姓的。还有赐姓、冒姓、换姓之王等等。
      古人说的望族,指世居某地的某家族因显贵而为当地人所仰望。王姓不论出自哪个民族,多与帝王、诸侯、士族或王爷世系有关,古代史家就注重对王姓人家的研究,曾总结有21望,今天看来不止21望。
      中国家谱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演变而来,先秦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出现《帝王年谱》,王氏家谱是目前在历史文献中所见的最早家谱。但最早的王姓家谱修于何时,尚难确定,只可知在南北朝之前有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所载海内外各大图书馆存的王氏家谱达五百多部,至今传世的王氏家谱有几千部。若把散布于海内外的王氏家谱详加统计,其版本之多流传之广,必是世界家族史书之最。
      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官修家谱。梁武帝时就诏令修天下家谱,担任天下家谱总编纂官的叫王僧孺,奉诏改定《百家谱》,还编成《十八州谱》710卷,《百家谱集》15卷等,成为各姓家谱的集大成者。
      王氏家族也是研究谱牒学的世家。隋唐五代,王氏家谱被天下诸姓奉为修撰家谱的样本。宋元以后私家修谱盛行,诸多存世的家谱中,被称作学术价值最高的宝典的是宋翰林学士汪藻撰修的《琅玡临沂王氏谱》,这是一部琅邪王氏汉隋六百年的家族文化史。汪藻还撰修了《太原晋阳王氏谱》,也具有极高价值。
      《开闽忠懿王氏族谱》始修于北宋熙宁九年(1070年),此后各代增修、续修,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纂成合族谱,是一部集大成的家谱巨著。它汇集了开闽王氏历次修谱的序、跋,以及各种碑文、墓志、祭词等,对重要人物皆有纪事。可以看出,有鉴于往昔的沉痛教训——有王审知的德才与胸怀,才有开闽辉煌,其子失德家风沦丧招致国毁族人灭顶之灾。后裔修谱以正家风,以育子孙,这决心多么巨大,这投入不惜代价!我以为,这部历786年不断增续纂成的巨谱,其价值比具有最高学术价值的《琅玡临沂王氏谱》更高,即经世累代崇德抑恶的精神追求,高于最高的学术价值。这部巨谱,对于凝聚散居于海外各国的开闽王氏子孙也作用巨大。
      自宋代起,王氏家族修谱最为讲究,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述家族起源、族规家法、重要人物传记、各支谱系、家谱修撰本末等。谱序短者数百言,长者逾万言,最具影响力。还注重请名家作序,如《衡阳渔溪王氏谱》请欧阳修作序,苏东坡写了著名三槐堂铭,朱熹、宋濂等大家也为王氏诸谱作序。欧阳修序写到此王氏出自琅邪。我体会他文中的意思,“昔汉名儒系谱以贤传,唐宰相系表以贵传”,若贤贵并传,不是更好吗?这里“贵”的含义更在于成就。修谱目的在于昭明祖上的贤德与建树,“而兴起后人”。
      王氏家族重视修谱,也因确有诸多可传事迹。古人说的神童,王氏家族就颇为突出,如写出《滕王阁序》的王勃,幼年就构思无滞,词情英迈。王维幼而聪颖,少有才艺。诸多王氏名人“少而聪辩”、“少有志行”、“幼有大成之度”、“弱冠有高名”等等,见于族谱。有研究者说,王家聪异儿童历代多见,数量远超其他各姓,恐怕与王姓多来源于王者有关,有遗传与家族文化方面的多种优势,若不从包括遗传学在内的因素找原因,难于解释。我以为,载于族谱也因王氏家族对子孙的励志教育,注重从小抓起。
      历史上王姓哲人名世的,汉有王充,明有王守仁,明清之际有王夫之,现代有王国维。在艺术、科学诸方面,《西厢记》的作者叫王实甫,医学家有王叔和、王惟一、王清任,农学家有王祯。天文学家王贞仪是一位女子,30岁去世时留下的著作有《星象图释》《历算简存》《西洋筹算增删》《女蒙拾诵》《沉疴呓语》《文选诗赋参评》等十余部,涉及诸多领域。她去世于1797年,那么早就以女子的亲身感慨关心女童教育,展现女子的科学才华、艺术情思与个性。她实在去世得太早,她的才德令许多同龄与盛年男子自愧。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36位王姓皇后。这在其他姓氏中无可比肩。她们出现在从西汉到明朝这段历史岁月,其中有些朝代和此后的清朝,因习俗或政治因素不立汉人为皇后。36位皇后中,第一人是西汉景帝的王皇后,生子即汉武帝。
      国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个人有传,构成了一个国家历史典籍的恢宏。家谱、族谱、宗谱,以及诸谱中记述的各家子孙个人传记,使子孙中但有优秀者均可能被记载。王氏家族修谱对于中国各姓修谱,从学术到精神的影响都是煌煌可见的。而中国家族修谱教育子孙,无论崇德传贤励志,对于维系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良心,激励作为,是最为广泛深入,真正渗透到“百姓”家中的伟大力量。
      将口琅邪王氏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创建王氏宗祠,历经道光、同治、光绪三次重修,至今总体结构完好,为建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今租与将口镇文化站,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王氏子女考上大学,该宗祠给予奖金。王氏老人去世,不论男女,宗祠都送花圈。遇灾,宗祠予以救济。
      上次修谱于1922年,先辈谱序说,古人以30年为一世,谱例有一世一修之规定。上次修谱距今已有86年。1922年重修之谱为文言文,无标点,那时未采用白话文尚可理解。今日重修,本当将先人谱序、传记等文字译为白话文,才益于子孙阅读,遗憾限于多种因素尚未实现。此现象在目前各姓修谱中相当普遍。不免惭愧。我作此序不禁多写了些文字,也意在聊补缺憾。
      本次修谱,把祖先世系表谱全部由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变竖排为横排,亦不失为重要更新,将86年来繁衍生息的诸多子孙传承世系收集续修清晰,是一个大工程。承担编修的族中兄弟王广盛、王乙宝等付出了极其艰巨的劳动。
      结语:琅邪王氏为黄帝直系子孙,近五千年传承至今,我们该万代铭记的是,仅有姬姓是不能生息繁衍的。炎黄两族曾发生战争,非胜者灭了败者,而是两族融合,并融合周边约百个氏族。一个氏族一个姓,就是“百姓大联盟”。“老百姓”之称由此而来。继承祖先智慧,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要团结,要互爱互助,才能避免战争,创造和平。
      当然这不容易,才需要一代一代持之以恒的努力。西汉是大一统的中国得到巩固发展的时期,王氏母亲所生的儿子汉武帝在那里做出伟大贡献。西汉博士谏大夫王吉曾上疏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这里的“同风”之说,指远古各氏族散居于山林野谷,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只有使彼此相互理解,才可能同风共俗,建立共同的家园。这思想仍然是倡导融合。从两汉到隋唐,琅邪王氏有数十个宰相,皆为王吉后裔,“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政治思想对后世是有深远影响的。
      不论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战争,融合与和谐,是中国文化传千古颠扑不破的伟大智慧和追求,因之才有中华民族。今天王姓为天下第一大姓,有最多儿女,更应谨记:谦虚地向各姓的中外人们学习,坚持良善,坚持友爱互助,那对人类的贡献将会非常巨大。
                     王审知41世孙、王极39世孙:王宏甲拜撰
                                    2008年7月15日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