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孙中山因未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而长期与南方军阀纵横联合,却始终不得结果。民国十二年初,他组织了东西两路讨贼军,打败了陈炯明。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就任大元帅职,组织了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两次护法战争的失败,特别是陈炯明的叛变,使孙得到极大的教训,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建立革命军队的必要性。孙中山回到广州后,即开始筹建军事学校。同年8月,派蒋介石赴苏俄考察,10月苏联顾问鲍罗廷抵达广州。民国十三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正式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宣告国共合作形成。大会还通过了创办军官学校案。
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任校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三人组成校本部,为军校最高领导,直属于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6个部。政治部负责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先后由戴季陶、周恩来、汪精卫、邵力子、熊雄等人任主任。
由廖仲恺、胡汉民、邵元冲、汪精卫、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瞿秋白任政治教官。教授部和训练部分管军事学科和术科的教授与训练。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副主任叶剑英,训练部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军事总教官何应钦,军事教官刘峙、张元祜、顾祝同、钱大钧、陈继承、胡树森、沈应时、陆福廷、王俊等,另外还有一批苏联教官。邓演达为学生总队长。
军校仿照苏军模式建立了党的组织,成立了国民党特别党部,直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并且实行党代表制。共产党在军校中也秘密成立了特别支部。军校成立之后不久,即建成两个教导团。第1团团长何应钦,营长蒋鼎文、刘峙、刘尧霞,党代表缪斌;第2团团长王柏龄、营长顾祝同、沈应时,党代表王登灜,民国十四年4月,教导团又扩编为旅,称之为党军,旅长何应钦。
刘峙、顾祝同、钱大钧、卫立煌、冯轶裴、沈应时等为团级军官。
黄埔军校从创立至民国十六年国共合作破裂,共招收了7期学员,培养了1。5万多名军事人才,其中第1期为640多人。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武装奠定了基础,因此军校曾被誉为国民革命的中心。黄埔军校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在国共分裂后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骨干,而另一部分学员则成为中共武装的中坚。
二、第一次东征与平定杨刘叛乱广东国民革命政府在创立了黄埔军校,组建了革命武装后,力量迅速扩大,民国十三年10月,军校师生平定了广州商团叛乱,首次树立了军威。是年冬,孙中山北上,退据东江的陈炯明,以为时机已到,与粤南军阀邓本殷勾结,并暗中联络滇桂军阀,准备进攻广州。民国十四年1月,广州大本营决定组成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而陈也组成了援粤军,集6万余人向广州进逼。2月,东征军分3路进兵,总司令为杨希闵,左路为杨希闵的滇军,中路为刘震寰的桂军,右路为许崇智的粤军和蒋介石率领的黄埔军校教导团。右路因有黄埔学生军作先锋,战斗力极强,连克东莞、石龙、樟木头、平湖、深圳等地,扫清广九路之敌后,直趋东江门户淡水,敌军固守待援。
蒋介石、周恩来指挥何应钦、王柏龄两个教导团奋勇攻击,将敌击溃,随后又消灭援敌万余人,乘胜直下海丰、陆丰,之后又下潮安。就在右路军与陈炯明部决战之时,杨、刘不仅按兵不动,反而乘黄埔军及粤军进据潮汕之时,杨希闵竟由河源一带撤兵,使陈之林虎部得以集中兵力抄右路军的后路,广州大本营急调陈铭枢、吴铁城部增援。3月13日,双方在河婆一带展开激战,教导团仅1000余人,奋勇抗击10倍之敌,伤亡惨重,但仍坚持到下午援兵赶到,急袭敌指挥部,林虎军大败而逃,固守惠州之敌亦因绝望而投降,4月20日,东征军进入惠州,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
在东征期间,唐继尧以为有机可乘,又知悉孙中山在北京病危,便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从云南出兵广西,并与杨希闵、刘震寰及段祺瑞、陈炯明、邓本殷及香港当局等密谋,夺取广东政权。杨、刘将部队秘密开回广州。广东革命政府决定东征军回师广州,保卫政权。5月下旬,东征军从潮州、梅县一带返回。六月初,杨、刘发动叛乱,攻占政府机关,6月5日,代大元帅胡汉民下令免去杨、刘职务,命令各军全力平叛,任蒋介石为平叛总指挥,从6月11日开始,经过两天激战,终将杨、刘镇压,歼敌2万,收复广州,杨、刘逃往香港,广东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三、国民革命军的建立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15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通过决议,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将建国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7月3日设立以汪精卫为主席的军事委员会,8月26日,军事委员会决定编组国民革命军第1、2、3、4、5军,民国十五年(1926年)上半年,又增编了第6、7、8军。
第1军由蒋介石任军长。蒋介石(1887- 1975年),浙江奉化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后赴日本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在日期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时依附沪军都督陈其美,后在上海从事交易所投机生意,后逐步取得孙中山的信任,被派往苏联考察军事,民国十五年(1924年)任黄埔军校校长,参加了两次东征。何应钦任第1军副军长。何应钦(1890- 1987年),贵州兴义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民国五年(1916年)回国后任黔军第4团团长兼贵州讲武学校校长。参加护国之役,任第5混成旅长,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任黄埔军校军事总教官,任教导团第1团团长,参加两次东征,以棉湖、惠州诸大捷,递升旅长、师长。第1军下辖3个师,第1、2师由黄埔军校2个教导团发展而成的党军第1旅扩编而成,在部队改编时,值廖仲恺被刺,蒋借机驱逐原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其第4师被改编为第1军第3师。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何应钦接任第1军军长,此为蒋介石的嫡系。
第2军军长谭延闿(1876- 1930年),湖南茶陵山人。光绪年间进士,清宣统元年(1909年)任湖南咨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任湖南参议院议长,后杀害焦达峰等人,夺取湖南都督职位,并加入国民党。在军阀混战中曾三度出任湖南都督等职。第2军由建国湘军改编而成,该部队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谭延闿与赵恒惕发生战斗后由湘军中分化出来,南下依附孙中山的。第2军下辖4、5、6师。
第3军军长朱培德(1889- 1937年),云南盐兴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参加过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曾两次追随孙中山北伐。第3军下辖第7、8、9师。
第4军军长许崇智(1886- 1965年),广东澄海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在日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 ,曾任福建陆海军总司令,建国粤军总司令,国民党广东省省长兼军事厅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
8月廖仲恺被刺,许于9月被逐后,由李济深接任。李济深(1886- 1959年),广西梧州人。早年曾留学日本,曾任粤军第1师参谋长,代师长。第4军由建国粤军第1师编成,此部队源于援闽粤军,以后为大总统警卫团,粤军第1师。在5个军中战斗力最强,辖第10、11、12、13师及独立团,独立团以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和黄埔军校中一部分共产党员组成。
第5军军长李福林(1874- 1952年),广东番禺人。清末曾组织忠义军,参加过辛亥革命,后任都督府警卫营长,广惠镇守使,广州市市政厅长。第5军辖第15、16师及独立师。
第6军由程潜任军长。程潜(1881- 1968年),湖南醴陵人,早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湖南都督府参谋长,护法战争期间任非常大总统府陆军部长,后又任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长。该军由建国改鄂军和吴铁城的独立1师及建国豫军、建国鄂军、建国赣军组成。辖第17、18、19师。
第7军由李宗仁任军长。李宗仁(1890- 1969年),广西桂林人。广西陆军小学毕业,曾在陆荣廷旧桂军中任营长。孙中山发动粤桂战争时,李宗仁起兵响应,被委为粤桂边防军第3路司令,后与黄绍竑、白崇禧合作,形成新桂系,将陆荣廷、沈鸿英再次打败,并战胜唐继尧,在广西的统治地位逐渐巩固。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辖9个旅,其中4个旅由李宗仁率领出师北伐。
第8军军长唐生智(1889- 1970年),湖南东安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民国十二年(1923年)任湘军第4师师长兼湖南善后督办,因实力增强,遂起取代赵恒惕督湘之心。同时暗中与广州国民政府联络,民国十五年(1926年)初,唐、赵矛盾激化,唐生智以武力迫赵去职,率部进入长沙,后拥赵湘军反击唐军,唐败退衡阳,投广州加入国民党,被委以第8军军长。下辖4个师及一个独立师。
国民革命军成立前后,国民党内部发生重大变化。孙中山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25日病逝于北京。8月,廖仲恺被刺,汪精卫、蒋介石夺碍军政大权。随后又发动了第二次东征和南征,终使广东根据地统一,为北伐奠定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