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路军概述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抗日战争前,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是广东地方军阀部队(李济琛的旧部),陈济棠曾任第八路军总指挥,下辖三个子师:第59师长余汉谋,第62师长香翰屏,第63师长李杨敬,该部番号后被蒋介石撤消。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下辖三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第一二九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委任状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但此后仍习惯称为“八路军”。
红军改编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西安行营代主任蒋鼎文、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电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彭正副总司令。李宗仁、白崇禧贺电“望东指之旌旗,赋同仇而御侮,歼朔方之倭寇,复失地以奏功”。蒋鼎文贺电“率部抗敌,壁垒新增。行见马肥苜蓿,壮秋塞之军容;酒熟葡萄,励沙场之斗志。扬我国威,挫彼寇焰,河山还我,指顾可期”[1]
八路军曾在抗日战争中参与太原会战、在日本占领区内发动民众一同进行游击战,设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于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陆敌后战场的主力。根据资料,至1944年5月,八路军对敌作战7.4万次,歼敌79万馀人(待商榷);至1945年8月,八路军已发展到90多万人。
1946年国共合作破裂,同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9月八路军、新四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但仍未统一名称。直至1948年9月,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全军团以上各部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
八路军歼敌千人以上规模战事
注:数据来自吉林人民出版社主编《中华民国实录》第三卷《抗日烽火》
1、平型关伏击战(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686团伏击歼灭日军1000余人,摧毁汽车100余辆,以及大量军用物资、地图等。
2、广阳伏击战(1937年11月4日、7日),八路军115师343旅在广阳镇重叠设伏,歼灭日军100余人,缴获骡马700余匹,步枪300余支。
3、晋察冀边区反围攻战(1937年11月24日-12月21日),晋察冀边区八路军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缴获大量物资,基本恢复边区。
4、午城、井沟伏击战(1938年3月14日),八路军115师343旅伏击击溃日军4000余人,毙敌1000余人,缴获骡马800余匹,击毁汽车79辆,挫败日军西渡黄河入侵陕甘宁边区的企图。
5、神头岭伏击战(1938年3月16日),八路军129师386旅伏击歼灭日军1500余人。
6、晋东南反九路围攻(1938年4月16日-27日),八路军129师歼敌4000余人,收复长治、沁县等地。
7、冀中春季反扫荡(1938年4月),八路军冀中部队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收复高阳、安新等县城,使根据地扩大为38个县、6万军队。
8、黄河渡口保卫战(1938年9月14日-20日),八路军115师为保卫陕甘宁边区,阻止日军西渡黄河,连续设伏歼灭日军12000余人。
9、晋察冀边区反围攻战(1938年9月20日-11月7日),八路军晋察冀边区部队歼灭日军5200余人。
10、冀南反十一路围攻(1939年1月),八路军晋南部队歼灭日伪军3000余人。
11、上下细腰涧伏击战(1939年5月15日-14日),八路军120师主力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协助下歼灭日军1000余人。
12、晋冀豫边区反扫荡(1939年7月除-8月下旬),八路军129师主力、115师344旅、晋豫支队、决死第一纵队、决死第三纵队在八路军总部指挥下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收复榆社、武乡、沁源、高平等县。
13、陈庄大捷(1939年9月28日-29日),八路军120师主力歼灭日军1600余人,击毙日军旅团长1名。
14、冀中反扫荡(1939年10月15日-31日),八路军冀中军区部队歼灭日军20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
15、晋察冀边区冬季反扫荡(1939年10月25日-12月8日),八路军120师主力在晋察冀军区统一指挥下歼灭日军3600余人,击毙中将旅团长1名。
16、冀中反扫荡(1939年4月11日-5月1日),八路军冀中部队歼灭日军4300余人,伪军2600余人。
17、鲁南反扫荡(1939年4月中旬-5月上旬),八路军115师鲁南部队歼灭日伪军22000余人。
18、晋西北夏季反扫荡(1940年6月7日-7月6日),八路军120师主力歼灭日伪军4500余人。
19、青纱帐战役(1940年6月下旬-八月中旬),八路军冀中部队歼灭日伪军3100余人,破坏公路320公里,收复15个据点。
20、百团大战(1940年8月20日-12月5日),八路军共歼灭45000余人,破坏公路1502公里,破坏铁路474公里,破坏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
21、晋冀鲁豫反扫荡(1941年4月),万余日军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空前残酷扫荡,140个村庄被毁,5000平民被杀害,八路军苦战歼敌1000余人。
22、晋察冀边区秋季反扫荡(1941年8月14日-10月16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
23、沂蒙山区反铁臂合围大扫荡(1941年11月2日12月24日),八路军山东部队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鲁中军区司令员刘海涛牺牲。
24、黄烟洞保卫战(1941年11月10日-16日),八路军总部特务营保卫黄烟洞修械所,歼灭日军1000余人后成功撤走,11月19日敌军撤出黄烟洞。
25、讨伐伪治安军战役(1941年11月15日-1942年2月15日),八路军第13支队在冀东讨伐伪军第3集团军,歼灭伪军5个团,重创2个团,瓦解1个团,计13000余人,缴获长短枪6000余,机枪60余,山炮2门。
26、晋冀豫春季反扫荡(1942年2月3日-3月6日),八路军129师主力歼灭日伪军3000余人,但根据地受到严重破坏。
27、胶东春季反扫荡(1942年3月23-4月23日),八路军胶东部队歼灭日伪军2600余人。
28、冀中反“五一大扫荡”(1942年5月1日-6月30日),冈村宁次亲率5万日伪军扫荡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歼灭日伪军11000余人,击毙旅团长1名,八路军共伤亡2万余人,群众遇害5万余人。
关于八路军歼敌人数大多都太过荒谬,夸大。我觉得做人还是诚实点好,是非功过由人评说。据上表所显数据,共计歼灭敌人159800,与上文所说79万相差太悬殊。即使考虑其他小战事,也不致如此夸张。而且此列表数据也让人难以信服,如“百团大战歼灭45000余人”,较真实情况“击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相去甚远。(供参考)
八路军初期战斗序列
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参谋处处长:彭雪枫;
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
驻太原办事处主任薄一波;西安办事处主任叶剑英;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南京办事处主任周恩来;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新疆办事处主任邓发;兰州办事处主任谢觉哉;武汉办事处主任王明;重庆办事处主任王若飞。
下辖一一五师、一二零师、一二九师、陕甘宁留守兵团,总部特务团。
一一五师
师长林彪、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兼)、参谋处长王秉璋;
343旅
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
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政训处主任邓华、副主任王麓水、吴法宪、参谋长彭明治;
一营营长刘德元、副营长胡炳云、二营营长曾国华、教导员袁子清、副营长陈祖林、参谋长杨承德、三营营长梁兴初、副营长高光中;
四连连长龙宗义、指导员陈德、五连连长曾贤生(后任谭端志)、指导员杨俊生、六连连长周志辉(后任王志华)、七连连长匡斌、八连连长龙书金(后升任副营长)、齐钉根;特务队队长夏德胜;
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参谋长彭雄;
344旅
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
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韩振纪、赵凌波、田守尧、常玉清、参谋长兰国清、政训处主任崔田民;
688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韩先楚、政训处主任刘震、副主任吴信泉、参谋长卢绍武;
一连指导员:黄薇;
689团团长韩先楚、政委崔田民(1937年底组建)、参谋长胡继成(1937年底组建);
师独立团
独立团团长杨成武、政训处主任罗元发、参谋长熊伯涛;
营长一营曾保堂、二营季光顺、三营黄寿发;
教导员一营张文松、二营张襄国、三营李水清;
副营长一营袁升平、二营肖思明、三营邱蔚;
连长李湘
师随营学校
校长孙毅
师补充团
团长彭雄、政委符竹庭(1937年底组建);
师骑兵营
营长刘云彪、参谋长李钟奇;
二连指导员蔡顺礼(不久任骑兵营教导员);
一二零师
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委兼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参谋处长彭绍辉;
358旅
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政训处主任张平化;
715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政训处主任黄延卿;
716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廖汉生、参谋长曾来古、政训处主任伍云甫;
三营营长王祥发;
714团团长顿星云、政委彭德大(1938年1月组建);
359旅
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参谋长唐子奇、政训处主任袁任远;
717团团长刘转连、副团长陈宗尧、参谋长欧阳家祥、政训处主任刘理明;
718团团长文年生、副团长贺庆积,参谋长帅荣,政训处主任罗志敏(该团转隶留守兵团);
新718团团长陈宗尧,政委刘子奇(38年1月组建);
719团团长贺庆积,政委陈文彬(38年1月组建);
教导团
团长彭绍辉(兼)、政委苏启胜;
一二九师
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参谋处长李达;
385旅
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唐天际(该旅旅直转隶留守兵团);
769团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政训处主任丁先国;
770团团长张才千、副团长胡奇才(该团转隶留守兵团);
386旅
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许世友、政训处主任王新亭、参谋长李聚奎;
771团团长徐深吉、政训处主任吴富善、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黄新友;
772团团长叶成焕、政训处主任谢富治、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
教导团
团长张贤约
陕甘宁留守兵团
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留守兵团辖:第1、2、3、4、5、6、770团和保安部队。
总部特务团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前身系1935年11月成立的军委特务团,1936年4月改编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特务团辖7个连,1937年2月扩编为大团,实行3个营9个步兵连加3个直属连编制,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后称集总特务团)团长韦杰(未到职,后黄鹄显代理)政委邱创成(后谢振华接任),参谋长刘兴隆(后尹先炳接任,尹后任团长),政训处主任肖文玖(后李治明接任)。二营营长欧致富(后任团长)。
总部特务团调进调出的部队很多,抗战初期为加强120师实力,将特务团1营调给120师;为加强组建初期的晋察冀军区实力,将团部机关和4、5、7、9连调给聂荣臻;朱德仅率2个步兵连(第6、8连)南下临汾。1937年底,在洪洞县马牧镇,以余下的连队为基础重建特务团,将从山西孝义过来的抗日自卫队、晋太铁路游击队和从四方面军西路军归队的850人作为建团的基本骨干。加上在当地扩充的部分新兵,扩编为“三三制”的大团,辖3个营,9个步兵连,3个直属连,3个营属机枪排,共2300余人。1938年8月-12月,团随总部进驻襄垣县进行整训。为加强部队军政素质,由欧致富带两个新兵连从115师换回两个红军连(师警卫营2连和686团警卫连)。1939年5月,副团长欧致富率3营到太岳区开展游击战争,重新组建3营。9月调回原建制,改为4营,后被派出保卫良沟兵工厂,改称良沟守备大队。1940年10月,特务团4、7连合并为4连,组建营属机枪连,全团14个连队。团长欧致富,政委郭林祥。42年11月初,进行黄崖洞保卫战,与敌人浴血奋战8昼夜,毙伤敌1700余人,取得了敌我伤亡八比一的辉煌战果,八路军总政治部授予“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称号。战后,全团进行整编,改为小团,团辖5个步兵连,2个直属连及1个卫生队,共900余人。团长欧致富,政委邹开盛,副政委陈志彬(后接任政委)。1944年12月,特务团扩编,恢复3个营的建制,共11个连。1945年5月,欧致富接受新的任务,带领2、3、4、5、6连、警卫通信排和机关带往游击第3支队,总部即将总部司令部警卫营、野战警卫连、总后勤部警卫大队归属特务团编制,扩编为大团,也称朱德警卫团,团长钟明锋,政委陈志彬。不久,陈志彬调往游击3支队,唐兴盛接任政委,钟明锋也随即调走,唐兴盛改任团长,邓家辉接任政委。日本投降后,特务团编入太行军区,后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游击第3支队由欧致富率领开赴东北编入东北民联军。
总部炮兵团
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系邱创成带总部特务团炮兵连于1937年10月在临汾扩编为炮兵团)团长武亭,政委邱创成。
1939年,炮兵团结束整训,除1营外均奉命开赴晋东南前线。1939年7月2日, 在陕甘宁的炮兵团编入留守兵团建制。10月,和富甘独立营(37年11月由第129师辎重营改编为富甘独立营)合并组成留守兵团特务团。1941年10月,特务团划归警1旅建制。1941年炮兵团返回延安。此时特务团并入炮兵团。1944年11月,在炮兵团基础上成立了延安炮兵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朱瑞率领进入东北,后改称东北军区炮校。
八路军部队的发展
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后,部队发展很快,根据第18集团军集总发布的正规番号就有以下师级纵队:
八路军第一纵队(原山东纵队为基础改编,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统一指挥山东境内与冀鲁边、苏北八路军各部队,后撤销番号,主力并入山东军区)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副司令张经武,副政委黎玉;
八路军第二纵队(太行区南部集总直属部队,后撤销番号,主力并入太行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左权,副司令(后接任司令员)杨得志,政委黄克诚;
八路军第三纵队(冀中区部队,后撤销番号,主力调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副司令孟庆山,政委王平(后为程子华);
八路军第四纵队(晋察冀派往冀东支援的部队,后撤销番号,主力并入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参谋长李钟奇;
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二个第四纵队,系八路军344旅、新2旅主力和新四军第六支队主力合编,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司令员彭雪枫,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八路军第五纵队(由344旅南下华中部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等合编,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
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地方游击队升编,后并入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但山东纵队名义保留,后撤销番号,归山东军区统一指挥)指挥张经武,政委黎玉,副司令王建安,参谋长王彬,政治部主任江华;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八路军第五支队——平型关大捷后,343旅的685团2营扩编为第5支队,曾国华任支队长,李宽和任政委,龙书金任副支队长——和冀鲁边地方游击队合编,后撤销番号,机关和主力调归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肖华,副司令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冀东暴动残部和八路军第四纵队主力改编,后撤销番号,归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萧克,政委陈漫远,参谋长程世才,政治部主任伍晋南。
八路军的主要战役战斗
115师主要战役战斗:
平型关大捷、广阳战斗、汾离公路三战三捷、陆房突围、梁山战斗、温塘战斗、町店战斗
晋察冀军区主要战役战斗:
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冀中“五一”反扫荡战役
山东纵队主要战役战斗:
孙祖战斗
山东军区主要战役战斗:
郯城战斗
冀鲁豫军区主要战役战斗:
120师主要战役战斗:
雁门关外战斗、晋西北收复七城、齐会战斗、陈庄战斗、上下细腰涧战斗、百团大战
129师主要战役战斗:
阳明堡战斗、神头岭战斗、七亘村战斗、响堂铺战斗、长乐村战斗、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
八路军高级干部的军衔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再度携手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8月25陕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按战斗序列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改编后,八路军各级将领按照国民革命军的编制原则,先后被国民政府授予了相应的军衔,他们中:
朱德(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八路军副总司令)、叶剑英(八路军参谋长)、林彪(八路军第115师师长,一说1938年1月挂少将军衔)、贺龙(八路军120师师长)、萧克(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刘伯承(八路军129师师长)、宣侠父(八路军总部总参议)等被授予过陆军中将军衔。
八路军其他主要将领中,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指挥部参谋长)、聂荣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徐向前(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周昆(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后携款脱队)、周士第(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倪志亮(八路军129师参谋长)、陈光(八路军343旅旅长、后代理师长)、周建屏(八路军115师343旅副旅长)、徐海东(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黄克诚(八路军344旅副旅长)、卢冬生(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八路军358旅副旅长,后旅长)、陈伯钧(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八路军120师359旅副旅长,后旅长)、王宏坤(八路军129师385旅旅长)、王维舟(八路军385旅副旅长)、陈赓(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再道(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等被授予过陆军少将军衔。
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虽然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编制问题上毫不松口,但是对于这些主要将领的军衔,蒋介石还算是大方,据说对八路军、新四军将领的军衔问题有这样一个相对的原则:改编时候授的军衔原则上不低于部分将领在1927年(包括1927年)之前拥有的军衔,例如朱德、刘伯承、贺龙就曾经获得过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叶剑英、叶挺、宣侠父等也有过陆军中将军衔。
在整个抗战时期,八路军前线各级指挥员除林彪、罗炳辉、徐海东、彭雪枫、周昆等因为工作需要佩戴过军衔,其他将领几乎均未佩戴军衔领章,但是这并不表明我党不承认国民政府历史给我军将领临时授予的各级军衔,其实这时候的军衔一般本人都清楚,主要见于履历表和相关工作报告中。
1938年3月八路军120师给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滕代远提交了一份120师营以上干部的履历表,从这张履历表上可以看到: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为中将军衔;120师参谋长周士第、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张宗逊、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为少将军衔;120师参谋处长彭绍辉、359旅参谋长郭鹏、385旅政治部主任谢扶民、715团团长王尚荣、716团团长贺炳炎、770团团长张才千、支队长宋时轮等为上校军衔。
1938年底,八路军115师提交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担任团长的杨勇和杨得志也被提到有上校军衔。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获得过军衔的高级将领只是少数人,此外还有部分人由于需要经常与国民党打交道或搞统战工作,也被中共自己临时授予了相应的军衔或以相应军衔的身份。他们中有:
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宣侠父(中将衔)、周素园(少将衔)、童陆生(少将衔)、张克威(少将衔)等。
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少将衔)、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李克农(少将衔)、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张云逸(少将衔)、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钱之光(少将衔)、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任王凌波(上校衔)、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主任伍修权(上校衔)等。
在国统区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有相应的军衔,如叶剑英领导下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参谋处的张爱萍、聂鹤亭、李涛、边章五、张经武等高级参谋也曾经被临时授予少将军衔。1938年罗炳辉以八路军副参谋长的身份在武汉协助叶剑英等开展工作时,也以少将军衔的身份参加统战活动。
1938年春国民政府军委会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师以上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联席会议,八路军总部派出了8人参加这次会议,他们是彭雪枫(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代表八路军总部,少将衔)、周昆(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少将衔)、边章五(代表八路军120师,少将衔)、张经武(代表八路军129师,少将衔)参加参谋长会议;罗瑞卿(以八路军总部政治部组织部长名义,上校衔)、张爱萍(以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名义,上校衔。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防部长)、欧阳毅(以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副主任名义,上校衔)、谭政(以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身份,上校衔)参加政治部会议。
八路军军歌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深入敌后,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军事力量。1939年末,诗人公木和作曲家郑律成共同创作了由六首歌曲组成的《八路军大合唱》,《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即其中的两首。这两首歌的旋律浑厚深沉,蕴含着内在的力量,讴歌了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人民军队的光辉业绩。
《八路军军歌》歌词如下:
铁流两万五千里,
直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一旦强虏寇边疆,
慷慨悲歌奔战场,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嗨!
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
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
钢刀插在敌胸膛,钢刀插在敌胸膛。
巍巍长白山,滔滔鸭绿江,
誓复失地惩强梁。
争民族独立,
求人类解放,
这神圣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肩上。
八路军进行曲
解放战争时期对《八路军进行曲》歌词作了部分修改,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原歌词如下: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只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善战的健儿,
我们是抗敌的武装,
从无畏惧,
绝不屈服,
坚决抵抗,
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
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抗战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疆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敌人的后方。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华北的原野、
向塞外的山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