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是作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的一个文字符号。姓名一般是父母或长辈所取,随父姓或母姓都可(绝大多数随父姓)。一个人有一个名字,也或有许多称谓,或有多个名字和号(乳名、小名、曾用名、笔名、号、别号、外号等)。古代许多名人有多称谓,如宋代文豪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夹江明代前贤张庭,姓张名庭,字子家,号蟾西,别号五兀山人。据记载,姓氏最早是表明家族的字,姓和氏本来有区别,姓最早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随着社会变革,后来说姓氏,专指姓了。
一个人的姓名进入成人后,除特殊情况外,很少改动自己的姓名了,前人有:“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说法。以前的妇女,未婚前在娘家取有姓名,婚后往往在父姓前再加夫姓,称呼为“某某氏”,家中丈夫可直呼“某氏”。在现在社会上如果单独称谓“某氏”的理论或著作成就,则不是指女性,而是对名人、专家的尊称。
人类社会中认识一个人,除记住相貌、性别外,主要还需记住姓名。学生到学校上学读书,开始就要“报名”。人们互相接触后,往往先问“贵姓”。有趣的是,世上同名、同姓的人不少,造成了一些麻烦和误会。人们就将本地同名姓的人用“大小”、“老少”、“男女”、“住地”来区别了。古代人取名字的时候,讲究避讳,家族中讲究排行,现在已不时兴了。随着社会发展,现在举行会议,往往在领导座位上标记姓名,在出席证件上除印制姓名,还嵌入本人照片。现在取名字的时候,已有取为双姓名字,最近就看到本地有个人的名字叫“石杨文俊”,还有个的名字叫:“张羊雪娜”,很可能是用父母的姓再加名字组合。就因为同名姓太多的缘故,国内有专家撰文支持姓名的改革。如香港“陈方生安”的名字就证明了早有用父母的姓组合名字,或在父姓前加夫姓组合成四字姓名的情况。
夹江县的姓氏比较复杂,主要是外来人口流动及迁徙的原因。人们常说:“老百姓,百家姓。”夹江县的姓氏就超过两百之数,但不算是姓氏最多的县份,据说全国的百家姓氏达六百多个。远远超过传说是宋代编纂、清代整理的《百家姓》。夹江县的姓氏增减变化,在历史上大约有五次的人员流动而形成现在有两百多姓氏的情况。据记载,第一次为秦人迁徙入县境,时间在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东周慎靓王四年,乙巳---公元前316年)。第二次在成汉时期(公元344—347年),因僚人入蜀,县境为僚人占据(经隋、唐代僚人逐渐融入汉族)。第三次为元末至明代(数百年间陆续迁徙),第四次为明末清初(这是夹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第五次则为抗日战争至现在。
夹江古为“南安”属地,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置县。《二十五史》有记载的名人有东汉的邓通、三国时期的费诗、宋代名医皇甫坦、明代兵部尚书余子俊等。前两次的移民因时代久远,仅见记载。元末至明代时期可从史志或家族宗谱上找到详载,如明代夹江有名的张庭的始祖张原是湖广省麻城人,因避乱入蜀,明初迁居于夹江;夹江华头镇沈氏奇宗墓碑述祖为原籍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人,因大明洪武元(年)戊申遭兵燹变故入川;《余氏宗谱》记载:“元兵部尚书南平王铁木健第六子铁承烈,元亡入川,于泸州凤锦桥插柳为誓,改姓余”。居于现夹江青州境内(以前属青神县管辖)。华头镇沙湾村《王氏家谱》叙述:明朝后期先祖王茂奉命入川,任省治台官吏,原籍为山西太原郡,王茂子廉曾任云南将军,王廉子福返太原郡,次子寿留夹江三根桥(今蟠龙),子孙迁华头场;夹江甘霖镇宝华村江祠,《江氏宗谱》述祖为明嘉靖年间由河南罗山县入蜀等。以上几例证明了第三次人口迁徙的一些情况。第四次移民的时间较长,传说历经清代“康、雍、乾三世”,历史上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县境内自称为祖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的十有八、九。所谓“湖广省(在清代有湖广省的说法)”,可能实际上是泛指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诸省。如夹江木城镇史氏据说祖籍为广东,系“湖广填四川”迁徙夹江。华头镇的“敖”、“任”两位老人讲,祖上都是“湖广填四川”来的。第五次为抗日战争流寓入境、解放前后工作调动、厂矿内迁、知青下放、婚配原因等。县内冇的宫、卞、郜等姓,在县境内九O九基地和水工机械厂就可找到。《夹江县志》(民国版)载有清嘉庆九年(1805年)夹江举人王汝贤的《土著人》文章,夹江的土著人现已基本无法寻找了。在夹江的姓氏问题上要寻找姓氏的渊源真还是一件“理还乱”的深沉事情。同姓同宗又同一祠堂,所谓“一脉相承”。因同姓而不同宗(同姓不同祠堂),是为“家门”者,如县境内的张祠堂、李祠堂、王祠堂、江祠堂等都有数个。还有同宗却不同姓的情况:华头镇的沈奇宗墓碑述说兄弟三人入蜀后,一人到茅山岗(位于歇马乡)更姓李,另一人到“花溪(洪雅县境内)”更姓陈。曾有一孟姓老人告诉我:孟氏先祖为孟子,孟浩然为族中先贤,而全国孟姓均为同一排行(同宗、同祠堂),不知是否如此。
县内姓氏解放前曾统计为183姓,是邑人干端生在民国37年(1948年)依据县粮户姓名统计。1985年,《夹江县志》不完全调查统计为224姓。1992年,《夹江县情》统计为238姓,沿用前两次的排列增加:
丁刁弋于马 毛邓王方干 文尤尹韦亢 牛车仇母万 元孔田石古 史冯卢白甘
左皮包叶帅 申孙艾龙边 朱许吕汤任 伍成江吉旦 刘邢羊乔阴 向师那牟蓝
肖李吴陈沈 杨何张邹安 苏余邵赤宋 杜汪邱巫阮 谷匡冷辛陆 佘洗旷况权
岑郃周郑金 罗底欧明严 房庞季林孟 武易单岳官 赵侯施姜柳 费郝贺姚但
娄席骆钟胡 洪胥荣封韩 饶董陶唐秦 卿顾祝钱殷 贾郭徐高夏 莫翁耿聂袁
敖涂倪曹戚 章康常黄晏 梁梅符龚宿 盖崔商蒋段 谢彭傅谌舒 童强程蒙解
温游曾鲍窦 葛雷蒲赖詹 阙熊蔡缪蔺 翟廖阚谯鲜 蹇简滕黎鲁 戴鞠魏瞿潘
樊范颜谭管 阎薛苟伊尧 居覃景寇萧 银税敬甑先 祖喻裴续晋 芦辜凌
从以上公布的姓氏看,字典解释肖和萧是可通字,“萧”俗作肖,属多记一姓。漏掉了一些姓氏:如世居夹江的“冉”和“焦”姓,因工作调动增加的复姓“欧阳”和“仓”、“党”、“屈”“宁”姓,夹江还可找到大概是仅有数人的“真、索、卜”姓。另还可能有“鄢”、“毕”、“华”、“桃”、“佐”、“齐”、“桂”、“纪”姓以及厂矿内迁而来的“宫”、“卞”、“奚”、“郜”姓,“关、付、代、兰”等姓,在夹江可以说肯定是有的,这样不完全统计就已达263姓了。在夹江二郞庙的现代石刻碑上还可找到“瑞、庄、粟、宗、户、滞、敫、思”等姓,可能是乐山、五通一带的姓氏。在知青下放的时候,县内曾有过“全、渝、邝、拜、闵、译……”等姓,以后都陆续调工走了。据《夹江县志》记载:民国前,县境内曾有“能、褚、宣、审、青、郦、勾龙、皇甫”等姓氏,现在已基本无法寻找到了,如“能”姓是否融入了熊姓很难说。夹江还曾有过的“楼、湛”等姓,《夹江县情》公布的“卿、郃”等姓,不知现在能不能找到。就僅僅在夹江要全部弄清楚究竟有多少姓氏,需要仔细察看人口普查结果才能定案。
在姓氏中有许多姓因同音不同字,很容易混淆,如关与官、付与傅、代与戴、兰与蓝、邹与周、张与章、姚与尧、席与习、刘与牛、晋与敬、伍与武、陶与桃、殷与阴、芦与卢、申与孙、曾与甑、区与欧、简与蹇、旦与但、樊与范、乔与谯、卿与青、宫与龚、秦与覃、林与宁、凌,旷与况、邝,陈与程、成,严与颜、阎,杨与羊、扬、阳……等等。夹江的口音方面,还容易将 “季与纪”、“易与叶”、“葛与盖”、“彭与裴、“乐与岳”、“娄与楼”、“饶与尧、姚”,“解与蹇、简”,“席、习与胥、奚”,“江与姜、蒋”,“于与余、俞、喻、渝”……等混淆。有的嫌姓氏笔划复杂,被人简写,如“殷”写为“阴”、“姜”写为“江”、“傅”写为“付”、“蓝”写为“兰”、“戴”写为“代”……等。另还容易将赤与郝、余与佘、阙与阚、尹与伊……等误认。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移民的原因,各姓氏由家庭而宗族,聚族而居,所以在夹江同姓聚居得名的自然村就多达400余个。如漹城镇薛村6组300余人全为张姓(未包括婚配来的女方姓氏,下同。)、木城镇石柱村1组16户60余人全为李姓、甘江镇大同村7组全为乔姓等。有的地方因双姓聚居而得名,如干、徐二坝、马廖沟、王宿岗……等。以前同乡、同族、同姓、同宗的人们,往往还组织会馆,如“三元宫(山西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天后宫(福建会馆)”以及“南华宫(广东会馆)”和“西秦会馆”等。各姓族人还建立祠堂,如张祠堂、李祠堂、王祠堂等。
华夏文明五千年,每一个姓氏,无不是追寻生命记忆源头的线索,每一个姓氏都有一串厚重的历史和长长的尘世故事,姓氏文化真是流金溢彩,令人目不暇接。除李、张、王、刘等“大姓”外,人口相对较少的“小姓”姓氏分布广泛,数量很多。有的姓在这一方是“小姓”,在另一处却是人数很多的“大姓”,如在夹江人数稍少的谭姓,在福建省一带就是范围很广的“大姓”。姓氏记载是一个地方编志修史的一个内容,姓氏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深厚,充分地反映了一个地域民族、民俗的文化、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也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凝聚力。
(关于中国的姓氏,是一个相当大的话题。2000年10月,四川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用了30多年的时间,自费到全国各地收集了10129个中国的姓氏,并整理成《中国姓氏书法大辞典》出版。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研究员,将自己毕生收集的姓氏成果,不计报酬地送给了陈历甫。到2003年,陈历甫又收集了9860个中国的姓氏,加上以前收集的,共计19989个姓氏,已接近2万个。中国的姓氏真是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数字类从一到十、从二十到百、千、万、亿都是姓。少数民族的姓氏中,不乏有7个字、8个字、9个字的姓。还有一些姓氏是《康熙字典》上都找不到的字。不管姓氏和名字如何奇特、怪僻,在人们的是常生活中,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