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930|回复: 0

    淮北抗日根据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3 17: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淮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19块根据地之一,它位于豫皖苏鲁4省交界地区,东临运河,西达商(丘)亳(县)公路,南濒淮河,北抵陇海铁路。由豫皖苏、皖东北、邳(县)睢(宁)铜(山)3块地区组成。淮北抗日根据地北与冀鲁豫和山东抗日根据地接壤,东与苏北和苏中抗日根据地毗邻,南与淮南抗日根据地相连,是华北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的联系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8年9月,根据周恩来、叶剑英等将工作重心移向豫东,开创豫皖苏鲁边区的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于9月底率300多人的游击部队从确山县竹沟誓师东征,10月与萧望东、吴芝圃的部队于杜岗会师,整编成立新的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并确定部队的发展方针是继续东进敌后,打击日伪,消灭土匪武装,发展与扩大抗日力量,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9年6月,彭雪枫率部队东进淮上地区,成立了淮上行署,辖宿蒙、怀远、凤台3个县政府。1939年11月,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涡阳新兴集,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放手创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提出今后要健全豫皖苏省委,发展地方党,集中力量创建永(城)、夏(邑)、萧(县)、宿(县)根据地。随后,豫皖苏抗日民主政权——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成立;同时成立边区参议会。各地抗日民主政权也相继建立,到年底,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已初步规模,成立了比较健全的豫皖苏边区党委,建立了永城、夏邑、萧县、宿西、亳北5个县政权。第六支队(游击支队改称)也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拥有3个主力团、1个特务团、4个总队和3个独立团,计1.78万余人的抗日劲旅。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引起国民党的恐慌。1940年初,国民党顽固派纠集大批兵力向豫皖苏根据地进攻。为遏制顽军的倒行逆施,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黄克诚部南援华中。6月,黄克诚率部抵达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不久,八路军第四纵队分编为第四、五纵队。9月黄克诚率五纵队东进皖东北地区,执行向东发展的任务;彭雪枫于9月初率四纵主力第二次进入淮上地区,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并创建了淮上根据地。此时,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东起津浦铁路,西至新黄河,南跨涡河,北达陇海铁路的广大地区,面积为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到1940年底,豫皖苏边区党委辖淮上、涡浍、陇海路南、豫皖和睢(县)杞(县)太(康)5个地委,2个专署、5个县政府和6个办事处。
      1940年6月1日,日军1000余人乘六支队在新兴集举行五卅纪念大会之机,分数路偷袭会场。彭雪枫沉着指挥,指战员勇猛出击,打得日军狼狈不堪,于当日黄昏仓皇败退。1940年11月,日军对涡(阳)蒙(城)地区进行“扫荡”。八路军第四纵队在蒙城板桥集与日军激战,歼敌400余人。在八路军四纵奋战淮上时,根据地中心永城一带较为空虚,国民党反动派策动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耿蕴斋、六旅副旅长兼第十八团团长吴信容、第十七团团长刘子仁叛变(史称“耿吴刘事件”),给后来的斗争带来恶劣影响。
      1941年1月下旬,日军发起豫南战役,沿涡河西进。国民党军队败退,八路军四纵队西进收复失地。2月,日军突然撤回原防。国民党军队乘机对新四军四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四纵改建制为新四军四师)发起进攻,新四军四师被迫进行自卫,奋战3个月。后,根据华中局指示,于5月撤入皖东北。至此,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除睢杞太和萧县部分地区有共产党地方组织及武装力量继续坚持斗争外,其余地区全被国民党军占据。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海郑公路以南、洪泽湖以西的安徽省东北部(包括苏北一部分)地区,总面积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1938年10月,江上青等共产党员赴皖东北,秘密建立了特别支部,任书记。江上青的公开身份是专员秘书兼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在创建皖东北根据地的过程中,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奠定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派杨纯到皖东北,成立了以她为书记的皖东北特委。8月,张爱萍奉命在皖东北,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任处长。八路军、新四军在皖东北与盛子瑾正式结成合作抗日的统一战线。1939年12月下旬,彭雪枫派张太生率1个主力团和120名党政干部赴皖东北。张太生团和皖东北地方武装合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不容盛子瑾与八路军、新四军合作抗日,指使地方武装反盛,并派马馨亭率1000余兵力东进泗县大柏圩子,企图武装夺权。为粉碎顽固派的阴谋,1940年2月4日,张爱萍指挥部队攻破大柏圩子,马馨亭率残部窜回路西。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以“勾结奸匪,抗命称兵”等罪名,下令通缉盛子瑾。盛子瑾被迫离开皖东北。从此,该地区的中共组织就独立承担起抗日斗争的领导责任。
      1940年3月24日,皖东北召开第一届各界人士代表大会,成立了皖东北抗日民主政权——皖六区专署,推选陈粹吾为专员(后为刘玉柱),任命张爱萍为皖东北保安司令兼政委。4月底,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来皖东北检查和指导工作,适逢日军“扫荡”和国民党反共军配合进攻皖东北根据地,刘少奇领导部队粉碎了日伪军“扫荡”和国民党反共军的进犯。8月,黄克诚率八路军主力一部由津浦路西东进皖东北。张爱萍部被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张爱萍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委。9月,为执行向东发展,开辟苏北根据地的任务,金明率苏皖区党委随八路军第五纵队东移苏北淮海敌后,临行前决定成立皖东北地委,张彦为书记,与专员刘玉柱一起负责领导皖东北地区的党政工作,同时留下第六团坚持皖东北的斗争。
      1941年2月初,张爱萍率部队从苏北返皖东北,全部恢复了皖东北根据地,并成立了皖东北参议会。5月,发起了洪泽湖水上战斗,剿灭了湖上匪患,建立了洪泽县抗日政权。5月,新四军第四师主力部队和豫皖苏边区党政干部,从路西转移到皖东北地区,增强了皖东北根据地的抗日力量。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1941年5月,皖东北区党委成立,刘子久任书记。为了打通与邳睢铜的联系,开拓新区,新四军第三师九旅北上西进作战,开辟了邳睢铜抗日根据地;宿东游击支队在津浦铁路东侧开展游击战争,守卫了皖东北的西大门。1941年8月,华中局划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运河以西、津浦铁路以东的广大地区为淮北苏皖边区。同时撤销皖东北区党委,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刘子久为书记;撤销皖东北专员公署,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刘瑞龙为主任;成立淮北苏皖边军区,赖毅为司令员,刘子久兼政委;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邓子恢为书记,统一领导该区的党、政、军工作,这标志着淮北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1942年11月,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撤销淮北边区军政党委员会,改组苏皖边区党委,邓子恢为书记。同时撤销淮北苏皖边军区,由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彭雪枫兼司令员,邓子恢兼政委。在淮北区党委领导下,淮北军民积极开展反“扫荡”、反“蚕食”和反磨擦的武装斗争。1942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取得了33天反“扫荡”战役的胜利。1943年3月,发动山子头战斗,歼灭进入根据地中心区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生俘韩德勤及其官兵各1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摧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1944年8月,新四军第四师西征,收复原豫皖苏边区失地,建立了8个县的抗日政权。
      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淮北根据地建立了2个专员公署,2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拥有人口600多万,总面积达4.1万平方公里。在抗日战争中,淮北地区人民作出重要的贡献。
      (江淮晨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