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5911|回复: 0

    合姓家谱与合姓由来浅论及王杨二姓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4 16: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合姓,不同于复姓。所谓合姓,即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姓氏合并而成一个姓氏,其中以二个姓氏的合姓多见。由合姓现象所产生的家谱,姑且称之为“合姓家谱”!1999年版《辞海》把“家谱”解释为“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但从合姓家谱来分析,所谓“记载一姓”的说法,不是十分严谨。
      合姓的产生,跟姓氏起源一样,形式很多,大抵为外姓继承养父,女婿继嗣岳父等,而又不忍使自己的本宗“断了香火”,于是将数姓合并为一。如“陆费”,本姓“陆”,因“陆”姓之子养育于外家,继承其业,遂合外家“费”姓为“陆费”,清代有《四库全书》馆总校官陆费墀等。但大部分合姓家族的家谱尽管是二姓或数姓并存,但在日常使用中仍只保留其中一个姓氏,如晚清名臣赵启霖,家谱名为“伍赵氏”,但并没有称之为伍赵启霖。还有因避讳改姓再入赘而导致祧三姓的家族1,则比较少见。也有一些家族,为了增强族群力量,而寻求与其它姓结缘缔盟,以待有事之时,能够团结在一起对抗外来的欺侮或挑衅,也因此陆续产生了“烈山五姓”、“昭伦四姓”、“妫汭五姓”、“六桂联芳”、“张廖简”、“赖罗傅”、“何蓝韩”等诸多异姓联宗现象2,但真正能结盟合作到联修家谱地步的并不多。不过在《贾氏三修族谱》3序言中记载了一桩五姓合修家谱的事例:“宋末伯康公避金乱僻居陈留,及明初洪武戊午年商珍公乃由陈留迁于沅江,落业骑峡洲。此时(贾)杜、雷、李、黄五姓同止沅邑,因以故乡人迁同时居同地,而又念所自来,合姓巅末综而订之,曰《同乡谱》,各有以传于后,俾毋忘焉”。但此《同乡谱》现在未见传本。
      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藏有一部由四姓合修的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4《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由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修,可说极为罕见。除此之外,我亦藏四姓合修及三姓合修的家谱各一部,在下面要举例说到。
      数姓合并而修谱的毕竟极少,合姓家谱主要还是以二姓家谱为主。
      合姓家谱存世并不是很多,从一些已出版的家谱书目就可以了解大概。而且较之单一姓氏,内涵更有可究性。但就是这样一个稀有的品种,学界、藏界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收藏品市场上也往往能以平值买到。我至今已藏合姓家谱数十部,虽然说不上蔚为大观,也能算得初具规模。下面就跟据我本人所藏的合姓家谱来谈一谈合姓的种种来历,并祈请方家指正。
      入赘承姓
      入赘,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俗称招婿。入赘得以延续的原因,或是女方需要劳动力,需要养老接代;或是男子家贫而无力娶妻,只能以身为质到女家完婚。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补充劳力,并赡养女家老人。赘婚有改为妻姓与不改姓两种形式。“入赘承姓”与下面要提到的“继子承姓”最为常见,合姓家谱存世也较多。
      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三卷,同治五年(1866)崇本堂木活字本,叶国文、叶秀实主修,三十册。
      始祖正一,姓陆,祖居江西鄱阳湖瓦屑坝,元末迁南直凤阳府定远县西宝门。四世恩三,迁桐城日新乡汪仕岭,入赘叶文宗女。后因文宗公无嗣,遂承叶籍,爰为陆叶氏之始祖。
      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美国亦藏相同版本一部。
      湖北黄冈《韩傅宗谱》二十六卷首五卷末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公堂木活字本,傅士垣、傅其舜纂修,三十二册。
      谱载,始祖受三,原系韩宗,旧传为宋宰相维公后裔。自明洪武初由江右徙居黄州之黄冈,不知何代承继外家,更为傅姓。故子孙立韩傅双姓宗祠。因明季之乱,旧谱无存,无从稽考,公之生卒失传。
      安徽宿松《马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嘉庆九年(1804)敦本堂木活字本,三册。
      始祖马宗尉,名文,江西星子籍。元末红巾作乱,大毒松滋。洪武己酉诏,徙鄱阳诸属郡民以实松土。公闻诏渡江,迁宿松之西陈汉庄马家坂而居。
      至六世季昌,字兴发,生必龙、必华、必仁三公。必华公迁并浴,求其后不可得。惟必龙、必仁二公传。今马家坂所居集者,必龙公之遗留;其居朱家湾牸牛冲污池者,必仁公之后裔也。必仁,谱名垂裕,赘朱国孔之女,朱氏乏嗣,公丁其户、袭其业,遂为朱氏。此谱为必龙、必仁二支所修,必龙为马氏、必仁为朱氏,故合称为马朱氏。
      湖南衡山、湘潭《丰张氏五修支谱》九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穀颂堂木活字本,丰光涤总修,九册。
      始祖丰青铭,由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迁金华府汤溪县六都黄塘,递衍一十八房,全德祖其一也。全德子三,长子仁悦于明嘉靖间迁楚之衡山,地名石湾,因家焉,为衡山丰氏始迁祖。孙四:礼试、礼记、礼训、礼认。礼试之后失考,礼记之后居衡山,礼训之后分居衡湘,礼认之后居湘潭,此即为记、训、认三房合修。唯礼训赘于张,遂蒙张姓,“故有丰张复姓之称,是丰姓之本末,而及于张姓者也,盖丰而缀以张,不背义也,张而冠以丰,不忘本也”。
      这个合姓的来历,以上面所叙的《马朱氏》相同,是姓丰姓张的合修而来。
      递修的光绪二十九年穀颂堂木活字本另藏一部,八卷八册。
      湖南衡山《黄周氏八修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十二年(1923)和义堂木活字本,周伯棠等督修、周敏汇编,十八册。
      始祖黄惟瑖,元时人,孙四,析为四房。第四房时广公为长碧冲周氏东床,遂以周为姓。此只及时广的第四房。
      母姓为氏
      相同于甥继舅嗣,这与入赘承姓有所区别,但所承之姓还是为外家。
      湖北麻城《陆程宗谱》八卷首二卷,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本堂木活字本,程运亨督修,程运镇协修,十册。
      始祖陆春二,原籍江右赣州,万户总管陆隆兴次子,父见其智略过人,欲荫其职,公弃不受,游侠楚地亭州。程九万公之三世孙善之,以女赘。其子伯颜,遵父志不乐仕进,依母之姓,择居豹脑,于是家焉。故首陆以明所本,次程以示所宗。
      安徽宿松《吴贺宗谱》五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佚名修,五十二册。
      谱以贺知章为始祖,首序云:“我族本儒宗,世第因年湮系缺,示敢饰疑,谱迺讬始于唐,以知章公为鼻祖,仍旧系,据实也。由是历传二十九世,而传(普)兴、(普)隆二公,遵之为一世者,因祖籍西江,迁松自二公始也。二公本贺氏,外祖氏吴。兴公,兄也,元末由进士出宰临淄,志载贺普兴,仍本姓也;隆公,弟也,明初出徵辟旬宣福建,志载吴普隆,丁外氏也。此吴贺复姓之自始”。
      继子承姓
      在古代,没有亲生男儿(或虽有女儿而没作招婿者),就会断了“香丁”,造成这一支系的绝代。所以,没有男儿的家庭,大多要收养他人男孩作儿子,称为养子。养子的权利与义务和亲生儿子一样,在宗族族谱中可以同样列入为第几世子孙(但必须注明,以保证家族的血统纯正)。有的人在世没有亲生儿子,也没收有养子,死后没人继嗣,其兄弟、堂兄弟有多子者,要拨出一人过继,使这一支系不至绝代。
      继嗣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是上面提到的招女婿,即入赘。第二种是拜干儿,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一来不从其姓,也就谈不上续其宗,二来在经济上也只是偶然接济一下,不可能直接承担赡养责任。第三种是过继,一般选择同宗兄弟的儿子,通过族人认可,举行过继仪式,多要立字据,同中人一起画押。第四种是过继他姓的男子,这种继嗣的过程比之同姓的要麻烦得多,有些家族为了保证家族的纯正血统,也有立下族规不允许这样做。但有时候同宗中又挑选项不出合适的人选,只好从外姓过继。这里所说的,就是第四种。
      湖南邵阳《邵陵苏张氏续修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伦堂木活字本,张开逮、张开运等纂修,四册。
      始祖苏希辅,于明洪武末年由江右九江徙居邵阳西坪塘溪,生子与华、与相。因同时徙居邵东木林冲的姊丈张善礼无嗣,苏希辅以次子与相过户给张善礼为子,遂立户苏张,此为邵阳苏张氏之始。本谱仅为与相支下,长房苏与华支并没有合修。
      湖南湘潭《伍赵氏五修族谱》六十一卷,民国十三年(1924)福田祠木活字,赵启霖、赵声煦纂修,六十册。
      始祖伍醇,行七,官至福州长史,由福建汀州宁化县麻仓乡徙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菏溪。始迁祖伍文英,由江西吉安徙湘潭,承祀赵氏,因复姓伍赵,其时为明初。
      另又有递修的光绪二十一年四修本,六十一卷,六十册。
      湖南邵阳《刘唐氏五修族谱》十卷首二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敬睦堂木活字本,刘唐景楫等纂修,十二册。
      十九世孙紫峰在四修序中说:“吾族原姓刘,中更复姓刘唐,其原委削而不书……吾族中更复姓,其入继何人,复姓何时,先辈俱未细考……今春续修族谱……未几得老祠蚀碑读之,碑载四世智公入继唐……”。
      湖北黄冈《库李宗谱》二十五卷首五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敦本堂木活字本,库仁黉编修,三十册。
      始祖库义通,字道源,岁进士,公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泥儿塆瓦屑坝,于明洪武初奉父仲祥公、叔太叔祖万彝公、弟义益迁湖广黄州府。万彝公居广济县;公居黄冈县长乐村张店;义益公复迁麻城杨柳河;仲祥公复归江西。此为义通支下所修,谱以义通为一世祖。
      义通生子以文,字鸿儒,享年二十八岁失传。立舅兄李茂容公三子为嗣,名以明,传库氏万万代宗支。
      湖南湘乡《永丰朱刘氏族谱》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二十年(1931)翼圣堂木活字本,朱庆翥主修,五册。
      迁湘始祖朱士晟,字仁宇,号同峰,行元一,原籍山西平阳府襄陵县赵曲市草巷口,崇祯十年丁丑携家丁行盐于楚南上湘,清康熙五年始侨居于永丰市,乏嗣,抚长吉第五子光宗为嗣。长吉,姓刘氏,字祉开,号虹皋,生子六,五子光宗,嗣士晟为子,改名宗仲,字明台,号双源,清康熙九年生,为永丰朱刘氏一世祖。
      湖南湘乡《上湘何周氏族谱》三卷首一卷上一卷,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写本,周维曙等纂修,二册。
      始祖正朝,原派名宗朝,字荣生,行一,湘西二都何公仲玉之子,康熙六年生,出抚湘乡城北周慧之(字象智)为子,故冒姓为周。
      湖北黄冈《曹梁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六年(1917)刻本,曹昌典总裁,三册。
      谱序云:沙河曹氏其本姓梁,宋末有讳思智者由江西临川随乱兵至湖北黄冈,逃入曹氏村,为文广公嗣子,至今子孙蕃衍,遂成巨族,当其后于曹也,中外翕服,不以冒宗为嫌,相承且六百余年,莫不笃一本之爱。
      湖北黄冈《吕杨陈氏宗谱》十卷,光绪二十年(1894)务本堂木活字本,杨德邻、陈德润等编辑校对,十册。
      始祖陈文泗于洪武初年由江右瓦屑坝迁居湖北黄冈上伍乡,当时一同迁涉的还有杨望与吕杜田。文泗公*吕氏,即为吕杜田之妹,生三子,长玉珍,承本姓;次子一德,吕杜田因无嗣而抚之,甥为舅嗣,因姓吕;三子继宗,杨望抚之,盖杨望之妻为陈文泗祖母的侄孙妇,因亦无子息,是为杨氏。
      而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三姓之外,族中竟然还蕴涵第四个姓氏,在十七世孙陈德清所撰《来历引》中说到:“吕杨陈三姓何为而合族也?吾考实以应之曰,吕者,陈之外祖母家也;杨者,陈之戚属也。吕杨无嗣,均立陈之后,今之各姓其姓者,不没本也;而合族者,不忘宗也。虽为吕、杨、陈三姓,而咸归陈氏之后矣。或曰吕、杨、陈既知其义,敢问陈之阴姓黄者何?吾曰,我始祖文泗公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自元政不纲,义师四起,徐寿辉屯驻蕲、罗、黄、汉,千里蹂躏成墟,及明祖定鼎后我文泗公迁黄冈上伍乡青坵村,初居寨上,地主姓黄,我始祖殁后,因之殆,欲其安逸之意云,尔而后世尚依焉。
      可知吕、杨、陈之外尚有一个“阴姓”黄姓。
      安徽太湖《刘罗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禄堂木活字本,刘罗族清、刘罗茂寿纂修,八册。
      谱光绪三十年“合族裔孙敬撰”的“重修宗谱叙”中说:“我祖向居江右鄱阳之瓦屑坝刘罗庙,因以刘罗为氏”。但在同治八年“合族裔孙敬序”的“重修宗谱总序”中却是如此记载的:“至于刘罗双姓,盖先世以甥继舅,理有固然”,则说明还是以承嗣而成为合姓的。
      避讳改姓
      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到秦代时,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避讳的办法才初步确立。避讳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私讳,乃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避讳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三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彻底废除。
      浙江嵊县《叶村刘金氏宗谱》四卷,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金章玉等纂修,二册。
      谱卷一“金刘考”:刘氏世居天台孟岸,梁开平间避吴越武肃王讳(钱鏐与刘同音),更为金氏。后唐清泰间景明祖徙居东阳,以金氏入籍,而亲朋相谓、谱录所书,犹仍其旧姓,历宋元以至国(清)朝,子孙分居不一,间有复刘籍者矣。其籍定而不复者,春秋祈报、施舍题名刘某示不忘其初也。然古天子因生赐姓,今因图籍所定,同于赐命。孰得而二之,是故不忘本宗者,反始之仁也;不违籍姓者,从时之义也。凡我同宗,奚相诩乎金刘哉,亦志有仁义而已矣!
      《刘金氏》合姓家谱存世较多,我手上还有一部民国二十八年居思堂木活字本,同是浙江嵊县的,《二居刘金氏宗谱》三卷二册。
      赐姓为氏
      赐姓,即皇帝赐给臣民姓氏,是古代统治者用来维持和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唐五代时期,皇帝对异姓臣民赐以皇族姓氏,或者赐予他姓,用以褒奖功劳,勉励勤能,笼络人心,具有重要的政治内涵。但其与先秦赐姓制度中封建性质不同,只是属于精神奖励的范畴。唐代在直接继承北朝赐姓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不仅赐姓范围广,规模大,而且形式更加复杂,与前代相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五代时期延续了唐代的这一制度,其规模有过之而无不及。
      安徽潜山《王杨宗谱》四十三卷首二卷末二卷,民国三十三年(1944)槐荫堂木活字本,杨满晧等纂修,四十六册。
      在谱中记录说:“王杨系出周太子晋。厥后居瑯琊者,为瑯琊王氏,迁太原者为太原王氏。族太原裔也,相传至隋而赐以杨姓,遂与太原别为一支,而郡仍其旧,殆亦不忘其本耳。”
    相同来历的《王杨氏宗谱》,还有湖北黄冈的民国三十六年三槐堂木活字本,十一卷首二卷,十三册(此还有递修本民国二年三槐堂木活字本,十册)。
      报恩为姓
      古语有言:“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借此来形容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也借此说明了姓氏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但也有为了报答别人对他的恩情,把自己的姓氏改成恩人的姓氏,由此而代代相传。在福建漳州市官陂镇,有一个“死张活廖”的故事,说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张氏祖先张愿仔临终前谆谆嘱咐儿子张友来说:“廖公对我们的恩德,没齿不忘。我死后,你当姓廖代父报恩。从今往后,子孙后代,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本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湖南湘乡《上湘巴江温杨氏续修族谱》五卷,民国六年(1917)太原堂木活字本,杨心定、杨心泰纂修,五册。
      始祖温铜宝,世居汀之宁化石壁,后遭黄巢之乱,游于江西石城。二十世温惟禄,字杰士,号有六,原系闽省发聪公六子,居福建汀州上杭古基乡,壮岁从戎,投杨将军(谱只载姓杨而无名讳)麾下,立为义将,故又为杨姓。大清顺治二年,惟禄公不想达进而思隐退,行至汉市,适遇乡亲蓝姓,共商南楚,遂卜上湘老六十四、五都。至康熙年始改莲花六都地名九峰山下巴江黄泥塘老屋冲而家之。
      湖南澧县《张岳族谱》五卷,民国十一年(1922)清河堂木活字本,张登高、张定发等领修,六册。
      谱不载“张岳氏”的由来,但“福山西村后裔孙恩进士明香月树氏”撰写的《原叙辨疑》说:“详阅目诸史,见宋有张宪公者,为岳忠武鄂王部将,又睹《精忠传》,以宪公为岳王婿,当宋高宗世,金人南侵,公戮力同心,与岳王屡破金兵,树绩戎行,或因军务战功,张岳不无徵义与书缺有间矣。”此只作猜想,不详确凿来历。故因此线索而归入“报恩为姓”之属,毕竟不同于入赘。
      今族人以张为氏,卷一传记中有“张翁如初先生传”、“张翁星阶老先生七秩寿言”等等是为一证。
      入籍改姓
      户籍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它和赋役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封建国家的财政来源,因而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户籍制度。在明代,当那些奉诏而来的人民被正式编入当地郡县城乡的户籍,就可以分得土地,从事耕作,并向政府交租纳税。
      安徽太湖《陈刘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民国六年(1917)校书堂木活字本,刘天发、刘长保等总理,十册。
      始迁祖省一,旧居江西饶州府鄱阳县,本姓陈。元末寇乱,揭家渡淮,卜居太湖县,明洪武初佥报丁田,立户刘名,为太平乡二图一甲义役。
      湖南邵阳《大泉林彭氏四修族谱》四十卷首四卷,民国二十七年(1938)双桂堂木活字本,林政诗等纂修,十二册。
    始迁祖与诚,明永乐十二年自江右永新县西门外四十二都上幽里沟迁湖南宝庆府邵阳县东乡万安都大泉冲鳌鱼厅,公本姓林,长子崇端于成化年间注名粮册,而九甲彭姓以定,自隶籍以来十余代户口赋役诸事名字悉冠以彭,惟碑碣志铭仍称林,神主则林彭并称。
      河南永城《崔谢张陈四氏家乘》四卷,民国十三年(1924)油印本,崔永贤、张文光等纂修,一册。
    始祖崔金明,字光甫,山西平凉府洪洞县喜鹊窝人。蛤定鼎,奉上播迁,到永城东北,入清凉集民籍,居住集东南五里许,以姓名庄。因永城土旷民稀,将四子分为崔、谢、张、陈四姓,是为崔法、谢治、张洁、陈清,后四姓棋布而居,是为四大支。四氏家谱创修于明中叶,康熙五十三年曾据旧谱勒石以志,至光绪十三年又重修家谱,此已可称为四修谱,
      避军籍改姓
      明朝以来户口有军籍、民籍之分。民籍就是士农工商,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籍则只纳租税,不用服兵役。据史书记载,明朝建立以后,创立了“卫所”制度,卫所中的军士是一种固定的职业,终生拥有。不仅如此,这种职业还是世袭的,即作军士的父亲去世后,由其长子顶替军籍,兄去世后,则由其最大之弟顶替,若家中男丁全故或后继无人,还要到其原籍族中找人顶替。与此同时,军士的家属不列入民籍,而另列入军籍,称为军户。一旦成了军户,全家就要迁至指定的卫所世代为军,军户自然也不由地方管理,而属朝廷直辖,且不得随意脱离军籍。
      有些家族为了逃避军籍的制度,只好迁移改姓。
      安徽桐城《黄华方原姓许氏宗谱》十八卷,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许叔同、方维纶纂修,十八册。
      始祖方道,字明易,居徽州婺源,元末兵乱,携家迁避于桐城东南黄华里,六世宝,字世重,号西村,明成化、嘉靖间人,此为其支下所修。
      谱第二序云:“吾族许、方两姓之疑,六世青峰公《二氏辨》虽语多猜测,未敢遽断,而复许之意已隐寓其中,十一世雪江、泳思两公二世考据吾历代昭穆神主,俱书许,及旧谱所载事实文义反复推究,玩索有得,直断为方氏乃避军籍之变姓,许实我祖先之本姓,灼见伟识,探本穷源,询得问也。然则我族复许姓不可以此为定论乎?”虽然不能十分确定就是避军籍而来,但既能如此说,总有他的道理。
      这个序的作者落款“许叔同”,而不是方许同,说明在这时已有姓方而又有姓许的,方、许已经并用。
      隐姓为氏
      为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原因,隐姓埋名,到外乡求生存、图发展,这其中的原因,应该也包括上面所说的“避军籍改姓”。
      安徽宿松《万刘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刘守成、刘国珍纂修,二十册。
      始祖万嵩,世居浙之温州永嘉,以明经行修授职山东盐课提举,遭元政不刚,解组迁安徽宿松,隐处湖滨,俯就张富池所官,遂变姓刘!
      据谱序载:“……惟其所以变刘姓者,屡修谱牒,只序万为本姓,死宜返本姓万;刘为变姓,生宜从变姓刘。至光绪二十八年六修宗谱,始以‘万刘’二字并列”
      这是一个很奇异的现象。也就是说:生,姓刘氏;死了,墓碑上则刻为万姓!与上面提到的“死张活廖”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湖南湘乡《界头王杨族谱》八卷,光绪二十四年(1898)槐凤堂木活字本,杨光复主修,杨庭隆等纂修,八册。
      始祖杨茂春,字如松,名爵修,原籍江西南昌府建昌县,元至正二十七年仕福建大阁大功官,任总管,因事被议回籍,于明洪武初旋遭兵乱,公携妻子从湖南湘乡之南门外定居,隐姓王,后卜居六十四都(后为兴让八都)置立屯产。公后往原籍祀祖未返,故葬失考。二世秀江、秀淮,三世彦文皆复姓杨,四世祖必华不忍忘祖之隐姓,仍姓王氏,故今之曰王杨氏。
      此王杨氏的来历与上面“赐姓为氏”的王杨氏不同。
      别宗增字
      有些家族,为了与当地同姓而非同宗的家族有所区别,在姓氏中增加上字,使之后世子孙不至于混淆。从合格意义上来说,不等同于合姓,但毕竟已变成了二字姓氏。
      湖北黄冈《周歧宗谱》十卷,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周兆堂、周步青纂修,十册。
      始祖原玉,避元末之乱,自江右饶州瓦屑坝迁居黄冈西乡潘家塘谢店。四世南,邑庠生,厌薄西乡,置买铁冶区杨姓所得胡二友之业而世居。
      创修谱序云:“予族姓氏,谱载周平王之子烈,封汝南,其后以国号为姓,是周本姬姓也。奈后世多以故改姓,因有阴阳其姓者,及至成族,阴姓遂忘。予族岂必非此由来?至征收二赋之册,独名周岐,他周不敢冒。此即汉高祖入关中所收之册,其时实与周接。由是以推,则厥初之后稷下之文武实我先人。”
      意思是说,因为怕与别的周姓混淆,所以加了一个“岐”字,“他周不敢冒”了!
      但此序后来又说:“然后世远年湮,舍此册之岐字,更无确据,仍复不敢深信!”
      至于这个“岐”字是怎样来的,原来家族本身也不是十分明了!
      湖北黄冈《曹正宗谱》十六卷,民国十年(1921)双桂堂木活字本,曹铸、曹明青等主修,十六卷。
      曹正氏的出处应与周歧氏相同,但对于“正”字的来历,谱中无一提到。
      合姓,本来目的很单纯,既明所本,又示所宗,但如果在管理上不加约束,后世子孙随己喜好自由冠姓,有时也会因此惹出麻烦。上面提到过的安徽宿松《吴贺宗谱》中,就载录了一篇光绪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礼部谨奏为承袭姓氏沿误请》:“据安徽学政龚咨,据宿松县附生贺嘉禀称,生族自元末迁居宿松,姓贺,续因承嗣外家姓吴,族中应试报捐者或氏贺、或氏吴、或氏吴贺、或父单姓贺而子双姓吴贺,或父双姓吴贺而子单姓贺,比比皆然,相沿已久。故生父名吴云集,生名贺嘉。兹因生父没于天津营次,仰蒙恤荫,生承袭,姓氏自应父子相符,恳于生贺嘉名上增一吴字,俾父子姓氏划一等情咨请到部,当经臣部查该生所请与例不符,惟武职承袭,事隶兵部,行文兵部,查核并迭次片摧去后,兹据覆称,提督吴云集身故,议给伊子六品荫生,据上年十月间直隶总督原咨,系吴贺嘉带领引见,以通判用,今据声称该生在原籍呈请改注学册,应由礼部自行核办……”。非当事人很难品味其中的曲折甘苦。
      就象上面所提到的《黄华方原姓许氏宗谱》中说:“观之前代,有因过、因事、因刑而改姓氏者;有避讳、避嫌、避仇、避难而改姓氏者;有冒前贤名字而冒姓氏者;有出赘而冒姓氏者;有私通生子而冒姓氏者;有音讹而转姓氏者;有音同文异或文同音异而转姓氏者;有省言省文而转姓氏者”,由来十分复杂。以上仅为笔者从本人所藏的合姓家谱来梳理部分合姓的来历,自有偏面的局限性。但因为似乎还没有专家学者系统的做过这方面的工作,笔者不揣浅陋,无非是抛砖引玉而己。
      由合姓现象所产生的家谱,称之为“合姓家谱”!《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在著录时把合姓家谱的前一个姓为著录元素,如“潘许”氏家谱,著录入潘氏谱中,应该是不十分科学的,因为合姓大都以前一个为本姓(原来的姓氏),后一个才是现在使用的姓(现行姓)。
      2005年出版的《浙江家谱总目提要》中,是把二个姓氏的合姓家谱分成二个姓氏著录的,如马朱氏,目录中分别为朱姓、马姓,提要里先在马姓中著录,后又在朱姓中著录一次。但我认为,这样的著录方法还不是很合理,还不如作为一个姓氏单独著录,如“潘许氏”,干脆就排在潘氏之后;“陆费氏”,排在陆氏之后,因为中国单姓多而二字、多字姓极少,在目录中查找时有一目了然的效果,很是方便。期待《中国家谱总目》在著录合姓家谱时有所突破!
      王杨二姓说
      族姓不二此胡以二易则徙所易矣仍二者何也不忘本也其不忘本奈何周子晋废为庶人子孙以其出自王也而以王为之氏其后汉时王氏惧祸之将及也多易而杨焉易则胡不皆易也地近者易之远者不兴也及改物以后非不欲专仍王也相沿既久比闾州党呼之已习至今莫能更而祀神明隶仕籍何尝不仍王也曷为乎独易杨或曰从母氏也其说弗可考也
      注:
      1、如《朱庄严氏大族谱》,见徐建华先生《中国的家谱/起源》。
      2、见《台湾姓氏漫谈》。
      3、民国二十三年武威堂木活字本,七卷七册。
      4、《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如此著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