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地域辽阔,物种繁多,名目聚众。地名亦如此,在我国地名众多,重名者亦属自然。就以平阳为例看晓:
古代有以下地方称“平阳”。
(一)古帝尧所都,春秋晋羊舌氏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晋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赵朝为平阳大夫。《史记·魏豹传》“汉元年,项羽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汉置平阳县,三国魏置平阳郡,故治在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晋永嘉三年为刘渊所都,后魏置晋州,隋改郡为临汾郡,复曰平卫郡,唐复为晋州,宋曰晋州平阳郡,升为平阳府,元初曰平阳路,改晋宁路,明复曰平阳府,属山西,清因之,民国废,治所为今临汾县。[1]
(二)春秋鲁邑,在山东新泰县西北,《春秋·宣公八年》“城平阳。”汉置东平阳县,应劭曰,河东有平阳,故此加东,后汉省。
(三)春秋鲁邑,战国为齐南阳邑,汉置南平阳县,南朝宋曰平阳,北齐时省,故城即今山东邹县治。
(四)春秋邾地,后为鲁地,《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越子使后庸来聘,盟于平阳,《杜注》“西平阳。”在今山东邹县西南,方舆经要及高士奇春秋地名考均以为即宣公八年之平阳,误。
(五)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滑县南。《左传·哀公十六年》卫候饮孔悝酒于平阳,醉而送之,《杜注》燕县东北有平阳亭。
(六)战国赵地,在河南临漳县西,《史记·秦始皇纪》桓龈攻赵,败赵将扈辄于平阳。
(七)战国秦地,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接宝鸡县界。《史记·秦纪》宁公二年,徙居平阳,武公元年,居平阳封宫。《正义》封宫在平阳城内。
(八)三国魏置,晋改名兴晋,西魏废,故治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
(九)晋改平春县曰平阳,徙治仁顺城,隋改曰义阳,在今河南信阳县南四十里。
(十)东晋置,五代晋省,宋复置,明省,即今湖南桂阳县治。
(十一)南齐置,隋改曰吉阳,故城在今湖北孝感县北。
(十二)南齐置,今阙,当在湖北境。
(十三)后魏改眉县置,西魏更名眉城,故治在今陕西眉县东北。
(十四)后魏置,今阙,当在河南境。
(十五)后魏置,今阙,当在安徽。
(十六)后魏置,今河南汝南县地。
(十七)汉回浦县地,后汉章安县地,三国吴为安阳县地,晋置始阳县,寻改曰横阳,隋省入永嘉县,唐复置横阳县,五代梁时吴越改曰平阳,元升为州,明复降为县,属浙江温州府,清因之,属浙江瓯海道。今浙江平阳及苍南县地。[2]
春秋时就有五个,其中山东有三:一曰新泰,二曰邹县,三曰邹县西南。 |
|